《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因为新冠疫情,大多数人在家里待的时间比往年长了许多;之前“ 疫情结束前不要和家人吵架 ”的微博热搜,暗示着我们可能会和家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如何避免“久看两相厌”?《玛格丽特的午后》这部影片呈现的主题,给了我们提示。@彭以曼


《玛格丽特的午后》由让.贝克执导,2010年6月2号在法国上映,这部影片较为小众,但是,很多人都被故事情节治愈,在豆瓣上面给出高达8.8的评分。导演将原生家庭、心理创伤、个人成长等众多元素汇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的画面温馨,故事内容治愈性强,有寓意、有深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查尔曼是母亲在国庆节与人浪漫后的意外;从小不知道父亲是谁,患有阅读障碍症;有着老师的谩骂、母亲的苛责,周围的耻笑等不好的人生经历;他性格自卑敏感,又渴望被爱与认可;在玛格丽特的影响之下, 查尔曼终于直面内心,接纳自己,找回自我的故事。

查尔曼从内心自卑到拥抱自我的心理历程,导演让.贝克采用了高超的拍摄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抛开电影内容的温情之余,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影视元素,同样也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我将从情感转换,角色塑造,画面感觉,影片价值4个角度进行深度解读。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1、情感转换:用情感转换的情节,呈现查尔曼内心成长的历程

在影视元素中,人物的情感转换可以体现他内心的成长历程,导演通过查尔曼对母亲、朋友、玛格丽特等态度的变化,呈现查尔曼的内心成长过程。

① 对母亲,从宽容到接纳,是对爱的感知

查尔曼来到这个世界,是母亲在国庆节与人浪漫后的意外,从小有阅读障碍症,经常被母亲责骂;成年后母亲对他的态度从未好转,连他好友都看不下去,跟查尔曼说,“我要是有这样的妈,宁可不当她儿子” 查尔曼回应:“她是我的母亲,我没有选,她也没得选。”他的态度说明,他不喜欢母亲,由于母子这层关系无法逃离,无奈接受这样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查尔曼已经习惯母亲的恶劣态度;实际上,他内心依然渴望母爱。比如,小时候打翻母亲的牛奶,母亲曾对他说“怎么会生了这么个东西”的画面,一直留在他的记忆里。 他认为自己的母亲根本就不爱他,不值得被爱;导演引用回忆倒叙的手法,展现了查尔曼极度自卑的原因。

直到查尔曼的母亲死去,遗产公证人给了他一个铁盒子,发现里面有他出生时的脐带;住的房子并不是租的,是母亲花了大半生时间,在啤酒厂打工攒下的钱,为他买下的房子。他才意识到被母亲深深爱着。导演通过查尔曼对母亲态度的转变,表达他对爱的感知、对爱的渴望。

我认为,很多母亲的爱藏在生活细节里,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查尔曼因为母亲的苛责,忽视了母亲的爱,对待母亲的转变,是因为察觉自己一直在爱里;正如玛格丽特对查尔曼所说 :“ 如果一个人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那么一切的美好对他而言,还有待发现,不是吗?”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② 对他人,从自我攻击到反击,是对自我的觉醒

查尔曼经常去酒吧,在那里偶尔会说一些在书中看到过的话;酒吧里面有个老头,总是嘲讽他是字认不全的文盲;朋友们知道他在读书,也笑得前仰后合。对于这些现象,查尔曼选择用沉默来应对这些嘲笑,查尔曼在酒吧遇到讽刺的态度,其实是他极度自卑的表现,他没有信心反驳,认为自己一无事处才会让别人这样对待,把所有的情绪变成了自我攻击,从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实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攻击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指个人对自我或他人感到愤怒,就将愤怒转向了自己。也就是说,原本想攻击对方,最后变成攻击自己,用自我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仇恨。

这一切,从查尔曼遇见玛格丽特的下午悄然改变。他去养老院看玛格丽特,特地带了一束花,脱下自己几十年都不肯换背带库着装,换上了一件特别光鲜靓丽的衣裳。在酒吧,老头想拿字典取笑他,他选择了反击。此刻查尔曼的行为,意味他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无视自我转到正视自我,象征着到冒犯,他不会隐忍,而是进行反击。

在我看来,看看忍一忍就已经过去的事情,在潜意识里,早已在压抑自我。查尔曼长年累月让内心处于阴影中,玛格丽特就像是午后的一道阳光,带着书籍走进了查尔曼的生命;扫净了眼前的阴霾,也用阅读滋养他的灵魂,打开了他的心门。

③ 对玛格丽特,从尊重到牵挂,是内心的成长

查尔曼坐在公园的长椅边数鸽子,坐在他旁边凳子上的玛格丽特温柔的说:“年轻人,这里有19只鸽子。”这份亲切让查尔曼备感温暖,走近了95岁的玛格丽特身边。两个人像认识多年的好友一样,一起聊了许多。

玛格丽特经常给查尔曼念书中的内容,相互交流自己曾经看过的书、分享触动自己内心的语句。玛格丽特的温柔与才华,让查尔曼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在发现玛格丽特被送到免费养老院,他开车将她接回了家。通过这些情节可以看来,查尔曼对待玛格丽特的态度,从亲切的朋友、知心的好友变成了牵挂的亲人。观众见证了查尔曼逐渐改变的过程,也被他们的聊天内容治愈着。

查尔曼之所以会走近玛格丽特,与内心创伤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从小就有阅读障碍症,玛格丽特将书中的内容念给他听;他从小就被母亲粗暴地待,玛格丽特给了他如母亲一般的温柔。在这里,查尔曼心理创伤被逐渐治愈,同时,发现自己想要成为像玛格丽特这样的人,人生的目标变得清晰起来。

我认为,一个人想要逃避的一切,恰恰是人生中需要正视的;像鸵鸟一样,躲进沙子里面,只会让伤害变本加厉。而那些不经意间治愈我们的人和事,恰恰是我们没有的,以及内心渴想要成为的样子。当一个活在阴影里的人,内心变得强大,并遇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时,人生就会明朗起来。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2、角色塑造:通过着装、言谈举止塑造人物鲜明形象,深度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查尔曼与玛格丽特如同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导演通过着装,言谈举止将这两个角色的性格特征,生活态度完美呈现,让观影者对查尔曼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被玛格丽特的优雅打动。

① 玛格丽特生活精致,处世淡然

玛格丽特向查尔曼打招呼时,身上穿着粉红色的针织衫与一条碎花裙,干净清新,散发着骨子里的优雅。95岁的玛格丽特,即便下午来公园坐坐,着装依然得体;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人的生活是很精致的。

在查尔曼去到养老院看望玛格丽特时,她的房间里有很多摆放整齐的书,墙上挂着在各地与他人的留影。导演通过这些细节,告诉观影者,玛格丽特骨子里的宁静,是因为阅读提升了认知,游走世界各地增长了格局。

玛格丽特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她与查尔曼的聊天内容完美体现。比如,她因为眼疾视力开始不如从前,侄子不再提供私人养老院的费用;查尔曼为此担忧,她却说,“年纪大了,剩下的时间也没多少了,也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了。”玛格丽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神情淡然。导演还特地用特写镜头,将这种态度传递给了观众。

在我看来,玛格丽特如此淡然,是她已经领略生活的美好,对生命的规律淡然处之;她通过书中得到的知识,增加了生命的厚度,曾经游走世界的经历,已为她的生命谱写出动人乐章。即便是以后眼睛看不见,住在免费的养老院,那些回忆都已经刻在心中,足以陪她抵挡余生时光。

②查尔曼自卑隐忍,人生迷茫

在电影中,50岁查尔曼经常穿着是稚气的背带裤;每天到酒吧走走,到公园的长椅坐着数鸽子;给19只鸽子分别取名字,将它们组成一个大家庭。通过导演设置的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查尔曼天真善良,内心如孩童时代一样,极度渴望家庭的温暖,对身边的一切,都保持自己的善意。

然而,查尔曼的善良常被人利用。比如,查尔曼8个小时做完了10个小时的工作,老板却只给8个小时的工资,他选择隐忍,站在街边对着墙壁生气,并没有选择争取正当权益。这些情节,将查尔曼内心的自卑,无奈、隐忍全部诠释出来。

在我看来,因自卑而生的迷茫,大都是因为自己隐忍的结果。查尔曼就是这样,只想着隐忍让事情成为过去,却忽略自己内心遭受的沉重打击,变得越来越脆弱。当你在生活中选择不断咽下委屈时,你终将被这些委屈拖进阴影中;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底线,才不会有被人随意践踏的机会。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3、画面感觉:运用暖色调塑造温馨氛围,让观众体会到爱与温情

查尔曼与不同的人在一起,画面呈现的节奏也不同,导演用不同节奏的画面进行鲜明对比,体现出查尔不同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绪;让观众的情感随着故事的节奏发生不同变化。

查尔曼去酒吧时,经常会遭到他们的嘲笑;回到家里,他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好脸色;在这些场景里,查尔曼的神情要么是闪躲的,要么是焦躁不安的,在查尔曼快速离开的行为中,也表达着想要快速逃离当下生活的潜台词。

查尔曼与玛格丽特一起出现的画面,则是以黄面的暖色调呈现。尤其是在公园的长椅上,玛格丽特声情并茂的朗读着书中的内容,查尔曼闭上双眼,放松身心,听着书中的意境 ,想象自己身处在其中,整个氛围特别温暖,触动人心。

随着故事的发展,玛格丽特与查尔曼的画面越来越多;查尔曼内心逐渐强大。导演通过画面节奏的巧妙运用,塑造不同感觉;让观众对查尔曼内心成长的过程感同身受,也被故事情节所治愈。

在我看来,这些画面给出的感觉,大多数人会因查尔曼的变化而感动,更触动人心的是,画面中玛格丽特的人格魅力、她对生活的态度、对书籍的热爱能够感染所有观影者。也许,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遇见属于自己的玛格丽特,但是却可以让自己成为玛格丽特,成为温暖他人的天使。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4、影片价值:通过故事内容传递爱的认知,让观影者懂得治愈内心留下的心理创伤

整部影片围绕着查尔克到玛格丽特后,以其内心成长的过程为主线完成整个故事。导演将查尔曼心理受创伤的表现以及玛利亚的睿智优雅,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也治愈观影者的心灵,结合这部影片的内容,我有以下3点感受。

① 了解心理创伤的具体表现,及时正视

在创伤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的心灵伤害分为两种,大到天灾人祸的“急性创伤”,小到一句恶言留下的”隐形创伤”;这些伤害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心理学教授施琪嘉教授曾说:

“早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创伤,即使现在看起来相安无事,但迟早会发作,突然某天表现出攻击性,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伤害自己。”

影片中,当查尔曼的女友跟他说要孩子时,他总是逃避;他自卑地告诉女友,“像我这种人怎么配当父亲呢?没有专业技能,一无是处,连字都认不全。”这一情节,是查尔曼从小到大的经历造成隐性创伤后,进行自我攻击的表现。

在我看来,导演将查尔曼受到心理创伤后的表现完整呈现,目的是让观影者了解有隐形心理创伤的人,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以及对性格与人生带来的恶劣影响,我们唯有正视及时治愈这些心理创伤,才能在遇到人生的各种难题时,不轻易被击垮。

② 发现语言暴力的伤害,学会沟通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或他人的痛苦。”

查尔曼的母亲便是这样,她的内心是非常爱孩子的,为儿子终身未嫁;并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在啤酒厂工作为儿子买房子。然而,她的爱全部被语言暴力所掩盖,查尔曼在她生前对她一直有隔阂。

每个母亲的人生经历不同,表达的爱的方式也不同。面临生活的各种压力无处缓解,无人理解 ,下意识便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因此,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负气所说的语言,成了孩子心中永远的伤痕。

我认为,导演通过查尔曼母亲的行为,能够让大多数观影者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减少类似查尔曼一样的悲剧;意识到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会形成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懂得全身心接纳孩子的所有,让他们拥有爱的能力,内心柔软强大。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情 讲述了什么?

③ 运用阅读的力量,到达自己的远方

查尔曼从小就有阅读障碍症,也是因此才受到身边很多人的语言暴力,所以,当玛格丽特送书给他时,他选择拒绝。然而,当玛格丽特经常阅读书中故事给他听,他被书中的知识滋养,内心逐渐强大,心理创伤被治愈;在玛格丽特患有眼疾后,他战胜了阅读障碍,成为阅读书中故事给玛格丽特听的人。

关于阅读,诗人狄金森写道:“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阅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查尔曼就是通过倾听玛格丽特阅读书中的知识,治愈了自己,也找到了远方。

在我看来,查尔曼通过书中的内容,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开始接纳与理解不完美的现实;长久以来压抑在他心中的委屈得到缓解,紧闭的心灵重新找到了出口。查尔曼的成长也隐喻着,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探索自我的边界,读到的某本书,某句话,都有可能让我们找到目标,改变人生的方向。

总结一下: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通过查尔曼与玛格丽特的相处,完整呈现查尔曼心理创伤的原因与被治愈的过程、以及阅读的力量,也许,我们都有着像查尔曼的人生经历,却可以通过阅读,拥有像玛格丽特般的睿智。

导演让.贝克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给出了亲子关系相处方式的思考,以及成年人面对心理创伤时应有的态度。这也是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主题,值得所有人深思,在疫情期间,待在家里,不如和家人看看这部电影。谢谢关注@彭以曼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