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的村华西村真实生活图片

【百件文物说党史(092)】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吴仁宝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证书:

中国最富的村华西村真实生活图片

为什么发起“大包干”的小岗村,却没有进到“富裕门”?

凤阳小岗村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后续却有些尴尬。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特别是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这些,人们是在宣传沈浩的先进事迹时才得知的。

中国最富的村华西村真实生活图片

2004年2月,沈浩作为选派干部从安徽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三年。

他在任期内,引进资源,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很快使小岗村变了模样。

任期届满,小岗村人按下红手印,挽留沈浩继续在这里当书记。于是他又干了三年。第二任届满,村民再次按下手印挽留。

2009年11月,不幸因过度疲劳导致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

在沈浩采取的各种扶贫措施中,令人深思的是,2006年沈浩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发展思路: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全村1800亩耕地,扣除前些年办的400亩葡萄园,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

也就是说,分田到户近三十年后,分的田又集中起来了。

实践证明,大包干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如果没有乡镇企业,单靠农业是不可能致富的。

而要办好乡镇企业,没有个有眼光的带头人也是做不到的。

中国最富的村华西村真实生活图片

幸运的是,华西村,这个本来条件也不咋样的江苏小村庄,很早就有一个有眼光的带头人,很早就开始办乡镇企业。

吴仁宝:“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没钱”

吴仁宝是“天下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领头人,他担任华西村领导职务40多年,带领全村艰苦奋斗,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坚持共同富裕道路,将一个普通的苏南农村,建设成为年总产值达500多亿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最富的村华西村真实生活图片

其崛起的关键,就在于乡镇企业。

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的吴仁宝,1954年2月参加工作。他最初的工作是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财粮委员,属于国家干部身份、政府序列。

但干了3年多,到了1957年下半年,全国经济困难,精兵简政下放干部,吴仁宝“下岗”,回到家乡。那几年村级规划改来改去,他一直担任基层的支部书记。

到了1961年10月,华墅人民公社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故名)、前进、向阳、立新4个大队。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这是他事业真正的起点。华西大队成立后,33岁的吴仁宝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制定出“十五年规划”,只用了7年时间就改变了华西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一个全国农业样板村,迈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步。

1967年,吴仁宝到大寨学习,建电站、修水渠,轰轰烈烈的造村运动再次开始。

1968年起,《人民日报》等相继走进华西,吴仁宝就此带着华西村踏上“典型”之路。一边当学大寨的典型,一边在暗中办起了小五金厂,因此也赚了不少钱,首先富了起来。

——这里的关键点是,办起了“小五金厂”,也就是乡镇企业。

从1953年起,国家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主导思想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这一方面推动了国家工业化,但其实质上是城乡分治,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民不能参与和分享工业成果。

中央也曾考虑到以社办工业为主的地方工业化,1958年曾经发动过,不成功。1970年代再次鼓励,这次取得成功。到1977年,社队企业产值332亿元,农村非农劳动力和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比重分别达到4.67%和21%,其重要意义就是,启动了农民和集体能够直接参与和分享的地方工业化,但农村单纯依靠农业支撑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所以,在1972年,华西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吴仁宝“一战成名”,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

他很早就认识到:“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没钱。”所以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吴仁宝就一直兴办乡镇企业。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面临新的考验:全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华西村集体经济已十分壮大,如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平均每个华西人只能分到半亩地,又能有什么作为?

最后华西村作出决定:“人家分田是实事求是,我们不分同样是实事求是。”

费孝通:乡镇企业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研究,以“志在富民“为追求。

1957年6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费孝通重访江村的主要观点:要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农业增产是不行的。转眼间,费孝通被指责为“恶毒攻击政府忽视副业生产”。因为当时的政策是:“农不经商”,而且对外出打工严加禁止。费孝通被错划成右派。

中国最富的村华西村真实生活图片

直到1981年,费孝通第三次访问开弦弓村,发现30年代见到的养羊和养兔,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经营的副业,家庭副业加起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他经过调查写出《三访江村》,认为发展乡村工业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费孝通先生晚年的学术生涯中,为乡镇企业鼓与呼是他的主要关注点。1984年初,费孝通先生写出了著名的《小城镇 大问题》,使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备受关注,并发展起来。

大包干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同样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