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总提到的“共情”是什么意思?

[ 扬帆导读 ] 我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惦念。有很多朋友给我回复:不用担心,孩子很快就会适应的。我很感谢朋友们的好意,但坦率来说,这样的话并没有真正宽慰到我。孩子总会适应的这个道理,理智上我是明白的。然而身为母亲,情绪上我没有办法做到不牵挂。然而,有一位朋友的留言让我感觉好受多了,她说: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

教育心理学中总提到的“共情”是什么意思?

我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惦念。有很多朋友给我回复:不用担心,孩子很快就会适应的。我很感谢朋友们的好意,但坦率来说,这样的话并没有真正宽慰到我。孩子总会适应的这个道理,理智上我是明白的。然而身为母亲,情绪上我没有办法做到不牵挂。然而,有一位朋友的留言让我感觉好受多了,她说: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开车连上下班的路都开错了。正是这句话,让我觉得我是不孤单的,有一个人跟我分享着同样的情绪。我之所以对这句话产生了巨大的共鸣,是因为在情绪上我的朋友默默地和我待在了一起,我的情绪被她“看见”了。虽然看上去我的朋友并没有安慰我,也没有帮我实际解决什么问题,可是她感受到了我的情感,也把她的情感分享给我,我觉得我和她之间产生了“连结”,这种连结舒缓了我的情绪。

在这个故事中,我的朋友所做的就是共情。共情的含义其实很简单,设身处地地感受、体会对方,就叫共情。具体来说,共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体会对方的感觉是什么;2,以已推人,了解问题实质;3,将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听上去,共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我们日常的沟通习惯。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用理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理情绪。尤其是面对对方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常用的方式是否认而不是接纳。比如,当我们的朋友在哭泣时,我们安慰人的第一反应是“别哭了,别哭了”,而不是“你现在感觉很难过,我会在这里陪着你”。

教育心理学中总提到的“共情”是什么意思?

刚入园的孩子都有一个入园适应的过程,他们常常以哭闹等形式要求不上学。父母对孩子说“别哭了”并不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相反,孩子因为自己的情绪不被父母接纳反而加剧了负面情绪的产生。如果用共情的方式怎样做?家长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妈妈不在身边,你觉得很害怕。你想念妈妈,妈妈也想你。每当你在幼儿园想妈妈的时候,你要记得,妈妈也在想着你。”

为什么共情会有用呢?因为相比较理性,情绪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因此,情绪最容易把人连结在一起。当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的连接的时候,再去沟通就轻松有效多了。怎样进行情感连接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

我们都玩过抛掷球的游戏,当我们去接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飞来的球猛的一下狠狠击回去,而是按照惯性向给球一个缓冲,胳膊跟着球的运动方向移动到一定位置再顺势将球抛出去。为什么要尊重球原本的惯性?因为这样我们接的时候会接得更舒服,我们把球抛出去的时候也会抛得更到位。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沟通中,共情的作用就好像是接球时候的缓冲,让对方和自己都更舒服,让球传递的更到位。

教育心理学中总提到的“共情”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来出一道题,考验一下大家的野外生存能力。想象一下,你不慎落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怎样才可能逃生呢?我们的本能反应,一定是向漩涡的相反方向游去,然而遗憾的是,科学研究表明,这样的逃生方式,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事实上,正确的逃生方法跟我们的直觉完全相反,应当先顺着漩涡进入漩涡的中心,从中心沉到水底,然后再从水底反方向游出来。水的表面布满漩涡,一味跟它对抗是徒劳无效的,相反,水的深处是平静和安全的,当我们不被表面现象所牵引,不被心中的恐惧所左右,顺势而动,再潜入深处,反而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

其实这跟接球是同样的道理。准确地感受孩子的情绪,然后再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共情。共情做好了,亲子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0)
吉米的头像吉米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