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经营违法吗(关于异地经营的法律风险)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颁布实施,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随后各地相继配套出台具体意见措施。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在北京范围内首次推出“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等准入政策。受相关政策影响,一些媒体便大肆宣传“允许异地经营”、“异地经营合法化了”等观点言论;一些基层市场监管干部对“异地经营”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登记住所放开,“异地经营”无需再进行监管了。为此,笔者结合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立足现有法律法规,对“异地经营”是否合法的相关问题提出浅显见解,旨在抛砖引玉。

image-176-3

一、什么是“异地经营”

“异地经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笼统模糊的表述,不属于法言法语,通俗的说就是公司的住所和实际经营场所不一致。那什么是公司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公司法》等相关法规明确:公司的住所是公司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是发出指令的业务中枢机构所在地,是公示企业法定的送达地和确定企业司法和行政管辖地,是营业执照登记的法定事项;而经营场所是企业法人开展业务活动、经营活动的处所,是营业执照登记的备案事项。公司的住所不同于经营场所:经营场所可以有多个,而住所只有一个;两者的法律意义也不同,住所是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必备条件,是确定诉讼管辖和登记主管机关管辖的依据,而经营场所不具备上述功能。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住所和经营场所是在同一地址。

二、关于“异地经营”是否合法的探讨分析

根据《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只能有一个住所,如需变更住所应在迁入新住所前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新住所使用证明,如果擅自变更则会受到行政处罚。所以,“异地经营”是违法的,企业应当补充学习相关法律规定防止踩雷。

法律法规对公司住所的管制,主要是防止和纠正公司隐匿真实地址,以逃避法律法规义务、行政监管和社会责任。从此意义上讲,“异地经营”使公司住所与实际经营场所彻底分离,失去其法律意义时,则构成违反登记事项,需要依法予以规制。《公司法》等相关法规规定:“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因此,公司在其住所以外的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向该经营场所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否则将构成擅自改变登记事项或擅设分支机构的违法行为。

关于“异地经营”的法律风险

1、行政处罚风险。一旦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可能被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或面临警告、罚款、限期办理登记、责令停业整顿、扣缴营业执照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2、其他法律风险。《合同法》规定,如果合同中的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方所在地履行;给付其他标的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上面说的所在地指的是企业工商登记的住所地,如果住所地和经营地不一致,合同对方当事人可能会以此抗辩拒绝履行合同义务,这极大提高了诉讼的败诉风险。

3、丧失诉讼中的抗辩机会。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没有约定管辖的情况下,如果要向企业法定代表人提起诉讼的,由企业住所地法院管辖,在这种情况下,法院的相关文书文件送到工商登记地址后,企业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法院相关文书文件而丧失出庭辩护机会,经由法庭缺席判决而承担败诉风险。

(0)
i5站长的头像i5站长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