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急剧扩张!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的挑战在后面

01智慧城市:从概念到万亿市场规模

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经过13年的发展,“智慧城市”已经从概念变成不断向前推进的现实,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方也从最初的外商为主演变为今天的互联网大佬、设备商云集,从起初的政府各部门数据互通演变为如今的政企协同、生态体系形成,智慧城市的发展版本不断升级,并获得惊人的市场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达到259亿美元。行业有关方面更是乐观预测,到2023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00个左右的城市开启智慧城市建设,这个数字占全球智慧城市总数的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发展较为成功的主要城市集中在东中部地区。

02 智慧城市的三大重点方向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体现在三大块:数字政务、数字民生、其他辅助功能。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也方便了民众。数字政务的推进使得政府全方面提升了治理水平。

数字民生则是智慧城市带给地方政府的彩蛋。它主要带来三大利益:信息安全、社会治理安全、赚钱。

滴滴泄露数据事件让大数据安全问题愈发受到重视,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智慧城市平台恰好吻合确保数据安全的需求,让政府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控数据安全。

全控式的智慧城市也让政府更容易找到社会治理的漏洞,保障民众利益。

此外,智慧城市最大的彩蛋就是开启地方政府的开源之路。比如,智慧仙桃APP里,有外卖、买电影票板块,地方版饿了么悄然诞生。加之,其天然的粉丝群,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此外,智慧城市还成为地方政府的旅游名片,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了游客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收益。

03 四大模式

就目前而言,智慧城市的搭建主要有四种模式:

大企业承包。各城市发包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大企业及其企业联合体接受委托,提供服务。诸如,腾讯-烽火联合体承接了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地方城投+大企业。在智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城市已经不满足于发包,他们参与到其中,与大企业成立公司的形式,共同建设智慧城市平台。

地方城投+小企业。鉴于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一些地方政府希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们更乐于选择一些颇具实力的小企业合作,掌握控制权。

政府自建。一些实力超强的城市会采用这一模式。例如,上海的申城出行是由上海政府与上海公交集团共同搭建,是一个类似于滴滴的打车平台,其优点是,在上海市民常用的随申办APP里,天然有2000多万粉丝,而且,目前并不征收平台费。

大多数情况下,智慧城市平台需要引进民资,这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也确保了平台的活力。比如,厦门的智慧城市平台i厦门就引进了民生银行的资金。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在政府、资本方、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等共同的推动之下,市场空间不断被做大。

04 智慧城市建设的错位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还更多停留在信息城市建设层面,错把信息当智慧。

很多地方政府更多关心的是信息化、智能化而非智慧化,其结果是导致出现三个错位:

一是机房普及化与合理化的错位,更多关注光缆、基站的覆盖率,而不是合理的布局、应用的推广;

二是大规模硬化与城市规划的错位。

更多追求政府大屏幕、城市钢筋水泥的覆盖率,而不注意城市建设真正重要的规划。表面上看,智能化设备很齐全,实际上,真正有用、有效的却很少,甚至重复建设问题屡见不鲜。

三是数据化与智慧化的错位。

一些城市重视大数据建设,整个城市就是几个大数据包,一旦发生诸如硬件设备故障、黑客入侵事件,整个城市立刻陷入瘫痪危机。

实际上,城市建设只有单程票没有返程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

城市智慧体系的枢纽从来不只是数字系统、钢筋水泥的完善,更多的是如何产生智慧。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体现“智慧”的问题将日益凸显,这也将是从各地政府到智慧城市建设各个环节的企业将面临的挑战。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