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宝印度制造,苹果看走眼了吗?

押宝印度制造,苹果看走眼了吗?,中国制造不是靠巧取豪夺,也没想过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从一针一线的鞋服制造,发展到手机、高铁、大飞机等高端制造。

继中国制造后,印度制造也正在成为苹果的“新大腿”。

早在2017年,苹果就把iPhone的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印度。

去年开始,苹果更是开始在印度制造最新款的iPhone 14,一改印度过去只能生产苹果旧机型的先例。

进入到2023年,苹果对印度制造的器重有增无减。

今年2月的苹果财报电话会议上,“印度”被提到了15次。

今年4月库克访问印度,还表示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和智能手机销量。

最近,苹果重要的合作伙伴却唱起了反调。

7月10日,富士康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与印度韦丹塔集团价值195亿美元(约1400亿元人民币)的半导体合资公司。

更早之前,在印度经营15年的果链代工厂纬创,也宣布撤出印度市场。

印度制造追赶中国制造的脚步,再次受挫。

印度制造这些年的牌不可谓不好,如今的局面只能怪自己不争气。

1、屡屡破碎的“制造业强国美梦”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任后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要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

为了实现制造业强国美梦,印度对外国企业恩威并施。

比如2020年,印度推出一项产业促进计划:全球智能手机品牌在印度设厂,能直接获得每种设备4%至6%的成本补贴奖励。

2021年底,印度又批准了一项价值约合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以吸引半导体制造商将印度作为生产基地,打算将印度打造为电子系统设计和制造的全球中心。

正是有这项激励计划,富士康当初才入了坑。

然而在印度,命运里的一切馈赠,都已经明晃晃地标好了价格。

高关税就是印度对外国企业*的杀招。

在过去,中国企业在印度建组装厂,很多零部件都是从中国进口,后来印度通过提高组装零部件的关税,让工厂逐步转移到印度生产。比如小米就是迫于印度高关税,在印度大力建工厂。

自2016年起,印度连续五年针对不同手机零部件上调关税,最高税率达20%。

有业内人士直言:“印度想借助各国力量成为制造强国”。

靠着对国外企业的恩威并施,印度制造果然有些起色,甚至拿下了苹果。

早在2014到2015年间,苹果就曾派团队去印度考察,当初得出的结论是:印度的代工厂可以做个插头或者包装,但到喇叭、耳机、小型机械部件这一层,印度就不行了。

但很快,从2017年开始,苹果就委托代工厂纬创,跑到印度生产iPhone SE等低线产品。

印度制造的野心,不仅限于电子产业。

今年6月,日本铃木的印度子公司放出豪言:“印度将在今后5年内,超越美国和中国,成为世界*大汽车生产国。”

虽然印度市场一片火热,印度制造却没能沾光。

在印度乘用车市场上,前五大车企的市占率高达87%,前十大车企市占率接近100%,几乎看不到印度自主品牌的身影。

在家电、手机等被印度大力扶持的行业,中日韩企业群雄割据,只给印度本土品牌留了几口汤喝。

印度为了发展半导体产业而推出的激励计划,响应者也寥寥无几。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在印度建晶圆制造厂,“没有产业集群,没有稳定的政府,综合成本也不划算”。

如今再看2014年提出的“印度制造”计划。

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占比不升反降,从2015年的16%降至如今的约13%,与25%的目标距离更远了。

2、野心勃勃的印度制造,为何总会沦落到“双输局面”?

根据印度工商部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在印度的企业和业务,占到印度1.2万家外企的1/6。

另外,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也从2014年的每年216家,下降到了2021年的每年63家。

印度想借外国企业发展制造业的计划,在一点点落空。

这些外国企业为何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有句调侃大致描述了不少外国企业在印度的纠结: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2008年,印度信实集团找到上海电气合作修建电站,后来上海电气按要求完工后,不仅没能如期收到钱,还被对方索赔21亿元人民币。

直到上个月底,上海电气发布了声明,表示目前收款近90%,印度孟买法院也在去年驳回了对方的索赔诉讼。

印度对中国企业下手之狠,这些年也没收敛。

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中兴等企业,都遭遇多次打压。

2022年7月7日,印度执法局在全国44个地点突击vivo,冻结vivo印度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

今年6月,小米的印度分公司还被扣押了近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根据印度《经济时报》的后续报道,他们更要求小米、OPPO、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CEO等高层职位。

当然了,印度并非针对中国企业,而是所有外企。

先有沃尔玛被罚13.5亿美元、三星被罚2.12亿美元,后有亚马逊被罚1.72亿美元、谷歌被罚2.75亿美元……

渐渐地,印度收获了一个不光彩的名号:外企坟场。

因此不少外企在正式进“坟场”前,决定走为上策。

去年7月,荣耀团队宣布撤出印度,未来会采取更稳妥方式开发印度市场,CEO无奈表示:撤离印度市场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在此之前,美国的通用、福特、哈雷也陆续退出,有的甚至在印度经营了二十多年。

印度信用破产的背后,根源在于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一名长期为中国企业赴印度投资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曾经撰文分析,外资企业在印度遭受的各种调查、处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魔幻”的印度法律制度导致的。

在他看来,印度法律可以用十五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其结果是,做生意时不仅暗箭难防,即便按流程办事也很繁琐。

印度《印刷报》曾对比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与日本铃木汽车在古吉拉特邦工厂。

特斯拉与上海达成协议和向客户交付*辆汽车,时间仅相隔537天。马鲁蒂铃木印度公司的工厂,从和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到生产,则花了近5年。

所以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依旧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3、押宝印度制造,苹果看走眼了吗?

今年4月,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而且印度的年龄结构还相当年轻化,40%的人口在25岁以下。

不仅如此,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还很低。

中印越电子协会秘书长杨述成介绍,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普工工资在4500元~5000元左右,越南则在2500元~3000元左右,而印度的普工工资仅需1500元。

正是有这类肉眼可见的优势,仍有不少外国企业押宝印度制造。

今年6月,莫迪访问美国,就得到了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巨头要投资印度的承诺。

这其中,一直想减轻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苹果,是最热情的。

库克坦承:苹果供应链正加速移出中国,印度将成为主要市场和生产基地。苹果计划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1/4的iPhone,到2027年生产一半。

对此,巴菲特今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评价:“非常愚蠢”。

他解释道,在中国找一家厂商制造某项产品,只需要6周就能把所有供应链搞定,但在印度需要20个厂商制造一个产品,时间可能要6个月。

制造业的竞争力,绝不仅仅取决于劳动力的多少。

效率、工艺和成本的综合考量才是更合理的衡量标准。

在押宝印度制造的这些年,苹果也的确遇到了不少糟心事。

一边是许多印度工厂无法达到苹果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标准,另一边即便有合适的供应商,品控也远不如中国同行。

今年2月,英国《金融时报》就曾报道,在印度一家为苹果供应外壳的工厂,每两个从生产线上下来的组件中,只有一个的质量足够好,可以送到苹果组装商富士康那里。

相比劳动力素质,印度基建与中国的差距更是大。

2019年和2021年,印度两次提出要启动“100万亿卢比基建计划”,进而提高“印度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比重,直至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然而,印度基建的质量却不尽人意,在今年6月就发生了两起基建灾难。

一个是印度东部三列火车相撞,造成该国“本世纪最严重”铁路事故;一个是耗资171亿卢比的在建跨恒河大桥,在短短14个月内再度轰然坍塌。

基建水平跟不上,物流、用电等成本就很难降下来。

印度制造对标中国制造,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目前看步子迈得过于大了。

中国制造不是靠巧取豪夺,也没想过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从一针一线的鞋服制造,发展到手机、高铁、大飞机等高端制造。

打一场翻身战,不能光靠嘴上和表面上的“天赋”。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羽绒服的风头,全被它抢了

    夏天有“雪糕刺客”,冬天有“羽绒服刺客”,打工人的钱包,想保也保不住。最近几年,羽绒服的价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路狂飙。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间,中国羽绒服均价从438元升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价格突破1000元,2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70%。以波司登为例,早在2022

    创投 2024年1月2日
  • 扶95后「女三代」上位,李嘉诚接班人定了?

    扶95后「女三代」上位,李嘉诚接班人定了?,前几年,媒体热衷于讨论“别让李嘉诚跑了”,最近两年又在关注“李嘉诚投资什么”。

    2023年6月29日 创投
  • 铁打的《熊出没》,背后有哪些掘金者?

    2024年的春节档依旧竞争激烈,每年总有黑马突起、也有大牌IP没落,可*还屹立不倒的就只有《熊出没》系列了。10年来《熊出没》大电影始终如一,在春节档如约而至。《熊出没·逆转时空》是《熊出没》大电影系列与观众的十年之约,这次的全新故事走出了森林,来到了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主角光头强也不再是森林里的伐

    2024年2月16日
  • 收入全部依赖加盟商,古茗IPO能成?

    作为与蜜雪冰城、茶百道排在新茶饮销量和门店规模前三的行列的古茗,近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保荐人为高盛、瑞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古茗拥有门店9001家,同年GMV超192亿元。营收从2021年的43.84亿元增加26.8%至2022年的55.59亿元,并由截至2022年9月30日

    2024年1月4日 创投
  • 特斯拉比亚迪「化敌为友」,谁最慌?

    特斯拉比亚迪「化敌为友」,谁最慌?,目前,比亚迪的外供车企仅有一汽、福特、丰田和东风等车企,受限于自身电池产能所以外供规模都不大。成功打入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对比亚迪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提高弗迪电池的外供水平。

    2023年6月7日
  • 大模型从“通用”到“应用”,小i华藏大模型有何过人之处?_行业动态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能深刻变革千行百业。而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内,由ChatGPT等产品掀起的大模型浪潮,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 />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创投 2023年7月27日
  • ​SSD量价齐跌,大厂如何自救?

    ​SSD量价齐跌,大厂如何自救?,对于目前情况,供应链表示,随着头部大厂减产越来越密集,同时叠加AI对存储的需求激增,这会在短期拉升SSD等存储的价格,但是涨价的幅度需要看市场的反馈。

    2023年6月13日
  • 助力商超重振,百炼智能给出B2B营销新思路_行业动态

    各种压力之下,商超零售已经开始转型进入全渠道营销的时代。部分商超零售企业正在瞄准大客户或To B业务,比如与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等单位食堂…” />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创投 2023年5月19日
  • 都市丽人垂暮,换个「马甲」能否行?

    都市丽人垂暮,换个「马甲」能否行?,只是,作为一个拥有25年历史的内衣品牌,在下滑态势中,都市丽人想要去和新人争,势必要付出比新品牌双倍的努力。

    2023年3月31日
  • 工行五星级客户有什么用 财金账户“六专”服务

    工行五星级客户有什么用?据悉中国工商银行五星级服务内容如下: 1、提供理财金账户“六专”服务,即:“专属贵宾通道”“专享费用优惠”“专家理财服务”“专供理财产品”“专业账户管理”“…

    2022年1月25日
  • 远光物资管理:数智赋能,助力企业物资管理提质增效_行业动态

    物资管理是企业对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成本支出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绕不开的核心环节。远光DAP物资管理应用,通过构建一套集团企业纵向体系贯通、横向专业协同的物资管理体系,对需求、订单、库存、资金等企业资源统筹管

    2023年12月4日 创投
  • OPPOFindN3官宣10月19日发布!全能“六边形战士”,实拍样张很惊艳_行业动态

    自2018年至今,折叠屏这种新形态的手机就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IDC预测,到2027年中国折叠屏市场规模会接近1500万台。而今年小折叠市场销量表现优异的OPPO,也官宣10月19日发布下一代折叠屏旗舰Find N3。回顾OPPO*折叠屏旗舰Find N,到开启折叠屏轻薄时代的Find N2,不论

    2023年10月12日 创投
  • 淡马锡组团,在上海出手了

    淡马锡的身影罕见出现。投资界获悉,本周,港股上市公司维亚生物科技控股集团(简称:维亚生物)宣布,集团已于11月20日完成了一轮累计近2.1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5亿元)的融资,成功引入战略投资人——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弘晖基金及淡明资本。2008年成立于上海张江,维亚生物专注于药物发现外包服务(

    2023年11月24日
  • 中国电商SaaS掘金东南亚

    中国电商SaaS掘金东南亚,东南亚是全球电商规模增速最快的地区。2022年,东南亚电商市场GMV达131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110亿美元。一片向好的东南亚电商沃土吸引了各路掘金者,出海东南亚成为电商跨境新目标。

    创投 2023年6月7日
  • “江西猪王”,一年少卖300万头猪

    在猪价下行的2023年,龙头猪企产销再创新高。截至2024年1月10日,温氏股份(300498.SZ)、牧原股份(002714.SZ)、新希望(000876.SZ)、神农集团(605296.SH)等16家上市公司披露最新的生猪销售数据。2023年猪价大幅下跌,猪价跌破养猪成本线,龙头猪企销量却创新高

    创投 2024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