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是什么意思(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

文/怀左2011年我第一次去北京,那时智能手机还不像现在这般普及,地铁里的人很多,但低头族却没多少。时间一晃而过,如今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低头一族,他们将自己的头埋在手机里,或眉头紧缩,或默默微笑,打发着自己在大部分公共场所里的无聊时光。在《娱乐至死》中,作者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深恶痛绝。他甚至认为电视是文化的灾难,认为电视所带来的娱乐化效应将取代人们的思想。时代使然,如果他活在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时

肤浅是什么意思(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

文/怀左

2011年我第一次去北京,那时智能手机还不像现在这般普及,地铁里的人很多,但低头族却没多少。时间一晃而过,如今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低头一族,他们将自己的头埋在手机里,或眉头紧缩,或默默微笑,打发着自己在大部分公共场所里的无聊时光。

在《娱乐至死》中,作者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深恶痛绝。他甚至认为电视是文化的灾难,认为电视所带来的娱乐化效应将取代人们的思想。

时代使然,如果他活在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想他会将书中所重点批判的媒介,从电视换成手机。

不得不说,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哪怕我们90后排头这一代童年也生活在电视时代,每天都会有全家人追着一个电视节目看的场景,但在不知不觉间,电视的打开率已经没那么高了。在家时,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节目,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去单独寻找属于自己的娱乐。

社会匆匆忙忙,谁不需要一些娱乐活动呢?

波兹曼在书中讲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就像手机刚生产出来时主要是为了通话,而现在早已成为了我们获取娱乐的主要媒介。

电视电影、新闻、文章、短视频、直播……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而承载这些娱乐的新型媒体,和过去相比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媒体的全新之处在于:过去没有话语权的普通受众,如今都可以利用数字科技自主提供与分享信息。

我们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中记录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成长经历;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和上传自己的精心制作的小短片;想学什么东西,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课程;想看什么娱乐节目,都可以不再打开电视,随手翻出手机就能找到。

技术进步了,过去我们想要的自由,也进一步实现了。但是这种娱乐自由背后,究竟还有什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肤浅是什么意思(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

一、尼尔·波兹曼笔下的娱乐至死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与《一九八四》完全相反的是,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中表达的忧虑是:人类将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那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想告诉我们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有可能最终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肤浅是什么意思(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

肤浅是什么意思(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

在书中,波兹曼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

媒介即隐喻

什么意思呢?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而波兹曼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这种表达方式混淆了信息和隐喻,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法,但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什么。

他说:媒介更像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是很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看新闻,刷视频的时候,只关注内容,并不会思考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世界的影响。但它们确确实实影响我们的世界了,只不过影响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不明显。

举一个例子,记得手机刚兴起的时候,因为技术不够,所以基本只能打电话。那时候我爸爸还买不起手机, 后来出来有黑白屏的手机时,他和邻居叔叔为了体验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合伙租了一个手机。但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而通话也从主要功能变成了次要功能,娱乐变成了手机的重要功能。

肤浅是什么意思(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

手机从通话工具变成了娱乐工具,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最终改变了并定义了娱乐的方式。

在本书的第二章,波兹曼又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媒介即认识论

这里波兹曼其实从媒介对世界的影响,进一步谈到了对我们认识的影响,媒介即认识论的意思,是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其表达方式紧密相连的。

也就是说,媒介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方式,甚至更进一步,会限定我们看事物的方式。

比如我们会发现,现在网民看一些负面新闻的时候特别情绪化。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网上的很多新闻大多时候第一目的是为了追求流量,不真实,情绪化。所以这样的媒介形式所制造出的内容,会进一步影响了网民,逐渐影响他们的认识和情绪。

同样,我们看印刷机时代的话语和电视机时代的话语。印刷机时代的话语以书面文字为主,特点是清晰严谨,严肃而有理性。转到电视机时代后,信息为了适应屏幕,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自然就会更关注包装和娱乐性。所以信息变成了商品,更注重包装,而我们现在在看信息时更多时候也会被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信息吸引。

在谈及媒介的发展变化时,波兹曼从印刷文字时代谈到了电报电视时代。

印刷文字时代,其话语形态是严肃、理性、有序、讲逻辑的,所以那个时代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阐释时代。

在阐释时代,大家喜欢看书、喜欢读报纸,可以在街头花几个小时听别人辩论,因为他们几乎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文字。当下很多时候,我们怀念那个时代,觉得纯粹、觉得自然,觉得有专注力,但说实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从阐释时代到娱乐时代,中间有一个过渡,主导媒介为电报。

我们讲“媒介即隐喻”,所以电报的到来,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碎片化时代

碎片化时代的信息,有两个重要的新特点:

1、“空间问题”被征服。

以前限制信息传播速度的空间,电报普及后已经不再是问题。之前送报纸,信息传播的速度要看当时的交通条件,但电的发明,让信息传播搭上了新技术,信息随着电的流通而流通,所以突破了空间限制。

2、“时间问题”被突破。

阐释时代,报纸的大部分内容为客观理性的新闻信息,而电报普及后,信息传播的成本与速度变快,所以信息的容量也大大增多。新闻减少,娱乐增多;客观理性的论证减少,吸引人的故事变多。故事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受众任何时候看也可以,所以时间的限制也被大大突破。

同时,这也连带产生了一个新的预示:信息商品化。

电报产生的新的话语形态对阐释时代的严肃话语进行了攻击,新的话语形态变成了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的形态。也就是说,电报打破了原来话语完整的语境,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于是,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象,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有趣。

最终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

从这里可以看出,波兹曼的思考具有前瞻性,虽然他分析的媒介在如今的时代已经过时,但他判断出来的信息特点,到如今依旧符合,而且更甚。

从电报再到电视,也就到了波兹曼真正批判的媒介对象,他认为娱乐时代的主导媒介是电视;认为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情感上得到满足;认为电视全心全意为观众提供娱乐。

娱乐时代——主导媒介是电视

这个观点虽然在现在来看已经过时,但如果我们跳出具体事物去看本质时,会发现其实电视也只是现代化 的一个产物,一个象征而已。波兹曼他真正担心的,是因为电视业的日益发展,文化日渐娱乐化、平庸化。

他列出了电视所擅长的手段:

第一,电视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

第二,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则在于能看,这就是它为什么叫电视的原因。电视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于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需求;

第三,电视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

一切以简短为宜,不要让观众有精神紧张之感,然后,以富于变化和新奇的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久而久之,我们也开始以娱乐的眼光看待一切,而这,其实也是一种虚无主义。

“娱乐至死”,书的英文原书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其实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说娱乐会致人死亡。作者重点批判的,是如果整个社会都以娱乐化的形式所出现,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赫胥黎笔下《美丽新世界》中“人人看起来都快乐”,但并没有多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反乌托邦”。

这,也是必须引起我们警示的地方。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泛娱乐化现象

如今,我们已经全面处于新媒体时代。说起新媒体,有的人的理解是两微一抖、头条、直播等平台,其实新媒体已经全然变成了一种环境,就像波兹曼“媒介即隐喻”所言,媒介会潜移默化影响环境,最终定义并改变我们的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最大的不同是:过去几乎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受众,第一次可以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观点。

我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越来越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接触频率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有了巨幅提升,其产生的内容也朝碎片化、速食化、海量化的方向发展。

在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将“YOU(代表所有网民)”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道: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现在回头看时,这一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在21世纪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一方面说明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个人力量在未来将会突破种种传统方面的束缚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果不其然,在各种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下,传播主体由过去的专业媒体人士、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渐偏向到了平民化的普通大众手中。有表达欲的普通大众,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注册自己的账号,创建属于自己的私人媒体。

就拿我自己来讲,在近三年的写作历程中,我在各个平台开设了自己的账号,并且因为自己的坚持和机缘巧合,我也出版了两本属于自己的图书。而这一切,都是过去的我所不敢想象的。

在我读大学时,那时候我也在练习写作,但因为没有平台发表,只能自己在纸上写完保存纸张,或者打在电脑上保存在自己的电脑硬盘中。但短短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写作,同时很多朋友也从写作转战到了视频领域,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

回家时,我发现就连以前天天骂我不要老玩手机的爸妈都开始整天捧着手机,他们在唱歌平台唱自己喜欢的歌,睡前刷短视频,在社交媒体转发自己喜欢的文章,偶尔还拍一些小短片,在网络上更新一下。

全民娱乐,每个人都从原来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

每一块硬币都有两面,在我们的自主权大大增强的同时,社会泛娱乐化现象也逐渐显现。

在《人民网》的一篇评论中,作者程会通说:在“泛娱乐化”的话语体系下,一切庄重的都被搞笑,一切高尚的都被消解,一切深刻的都被戏谑。表面看来,虽然泛娱乐化冲破了传统的主流话语控制体系,打破了高高在上、传播某一特定思想、严格控制人们话语权的桎梏,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美好感受;但实质上,泛娱乐化破坏了对重大问题、严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肤浅的娱乐化信息的传播,逐步使得每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趋于浅薄。

在我个人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在社会泛娱乐化背景下,我们个体的审美心理也出现了碎片化、同质化、快感化等特征,而与之相对的,正是我们之前审美心理中所特有的整体性、创造性、超越性。

  • 碎片化

我们开始倾向于接收碎片化的信息,它们短小精悍、情绪集中、爆发力强、阅读所需要的时间也短。社会压力增大,人们的情绪需要宣泄,同时在这样的信息氛围下,我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过去长篇完整的阅读习惯,从主动阅读转向被动阅读,信息的选择进一步碎片化。

  • 同质化

可以看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平台也一直在收集分析受众的需求和情绪。所以很多时候的内容,我们也能看到,跟风、模仿现象严重,往往一篇文章火了之后,随后会出现无数篇与之类似的文章。因为他们知道,火的背后必定有大范围的受众所追捧。

  • 快感化

与上一点类似,受当下消费主义的影响,新媒体对于流量和利润的追求使得内容趋向于高流量内容,而高流量内容又往往是最容易满足受众快感的内容。

原本承受着巨大生活压力而急需释放的受众,他们的需求进一步从追求精神愉悦变成了享受快感。我们其实都知道哪些信息更好更完整读完更有启发性,但总会不自觉地被那些可以刺激我们快感的信息所吸引。点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于是,在技术进步、平台更新、受众自由度增强、信息碎片化海量化等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泛娱乐化现象进一步加深。这也验证了波兹曼的判定和预言,在我们这也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里,文化的娱乐化和平庸化,不可避免,成为了一个事实。

三、对“娱乐至死”观点的辩证思考

在看大众文化方面的研究资料时,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以前我们所探讨的文化大部分情况下都指的是精英文化。那么设计到普通百姓,也就是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真正大众时,他们喜欢的,是否一定是精英文化。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大力批判电视媒介,读这部分内容时我其实想的是小时候自己看电视的场景。说实话,那时候的电视节目很吸引我,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农村中的我,电视机是我了解外面世界最重要的媒介。

动画片丰富了我的童年,电视剧让我了解到了更多人情百态,《动物世界》让我在书本之外看到了更多的动物,文化故事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著名故事,电影频道给我推送了许多经典电影,相声小品让我的童年哈哈大笑……

电视真的那么邪恶吗?在波兹曼批判的同时,我也想提出自己的怀疑。

对于波兹曼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娱乐至死”的观点,绝大多数我都是赞同的,但是在赞同之余,我也想说的是,他所站的立场,是不是完全站在了精英文化的角度呢?

这就像长辈很多时候对我们的训导:你们要好好学习,要考一个好大学,早点成家立业,找一份安稳工作,离家近一些……这些训导我不能说错,里面也有长辈的期待和关爱,但他们基本完全是站在他们大人的角度提出的这些建议,有没有真正考虑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也许我们拼尽全力也没考上一所好大学,也许我们所选的专业虽然在他们眼中前景不好但我们自己真正喜欢,也许我们并不想直接找一份安稳但是没有激情的工作,也许我们想自己开创属于自己的真正事业。

这里面是有矛盾的,而这些矛盾,其实也可以类比在对“娱乐至死”这一观点的再次思考中。也许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不能说某个单一的立场就是对的,也不能说精英文化就一定比大众文化要高明。

我记得以前有学者批判金庸的武侠小说,说金庸的小说是厕所小说,没有内涵,只配在厕所里读。但是现实是知道金庸并喜欢金庸的人,比知道那位学者的人要多很多。我也知道不能这样去对比,但金庸的小说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我们中国,对并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兴趣,又应该如何去评判呢?

同时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抗交融的过程中,其实也根本不是完全对立的。就拿《诗经》来讲,最开始其实大部分内容主要来源于民间。类似于《红楼梦》《聊斋志异》这些我们现在来看属于文学经典的作品,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根本不被精英文化所认可的。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在某时某刻确实有边界,但那些边界也可能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模糊,甚至文化之间出现替代和转移。历史上原先被认为不入流的词,后来地位越来越高,同样原先被人看作不入流的小说,现在也成了最重要的小说文体之一。

在谈回我们普通大众,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娱乐呢?答案是肯定需要的。如果我们把娱乐看成一个客体,那么客体本身是没有好坏的,最后结果的好坏主要还是看我们主体如何选择和利用。在如今压力剧增的社会下,人们确实需要很多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对娱乐的追求其实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各种娱乐方式数不胜数,就连波兹曼所推崇的阐释时代,其娱乐活动也是非常普遍的。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娱乐其实和经济有密切的关系,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或时代,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我们的娱乐业发展得如此之好,有时代和技术原因,还有经济、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原因。

任何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综合原因导致的,一味批判,也可能失之偏颇。

一切,都交给时间去评判吧。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