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特点有哪些?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先提出了依恋理论的概念。他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的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鲍尔比的研究是从母婴分离会对婴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开始的,阐述母婴分离对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响。

迈克尔·拉特(Mihcael Rutter)是此阶段的第二位代表人物,他于1972年对鲍尔比的母爱剥夺理论进行了澄清。他指出,人们过于狭隘地理解了鲍尔比的母爱剥夺,母爱剥夺并非单纯地指分离的经历。拉特认为,鲍尔比的母爱剥夺,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缺乏(即在父母关系中缺乏活力成分)和剥夺(它是由分离经历造成的)。拉特的阐述使人们对鲍尔比的理论有了更好的理解。

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玛丽·艾斯沃斯是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她在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她对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艾斯沃斯认为,依恋关系中个体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与同事设计了陌生情境实验,该实验主要研究儿童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是评定一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的经典实验。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艾斯沃斯得出结论:在陌生情境中,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安全型(secure)、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及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

再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辛迪·哈赞(Cindy Hazan)和菲利普·谢弗(Philip Shaver),他们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作依恋过程》的论文,这标志着依恋理论从儿童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哈赞和谢弗开发了一种自评工具,目的是用来区分情侣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他们要求被试阅读下面三段内容,并指出哪段内容最准确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所为。
A:与伴侣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她、难以让自己依赖他/她。当伴侣与我太亲密时,我会感到紧张与不舒服。
B:我发现与伴侣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伴侣,也让伴侣依赖我。我不担心被伴侣抛弃,也不担心伴侣与我关系太亲密。
C:我发现伴侣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是真爱我或并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对方。
根据这种分类测量的结果,他们得出结论,成人依恋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A属于回避型,这一类人在人群中约占20%;
B属于安全型,这一类人在人群中约占60%;
C属于矛盾型,这一类人在人群中约占20%。

深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依恋传递。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及敏感性,从而影响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于是这促进了心理学家对依恋代际传递性的研究。虽然关于依恋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性这一问题,尚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日益重视。
其二是多重依恋。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人员对鲍尔比的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了多重依恋关系的假设。认为儿童可以与不同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由于各种依恋关系所产生的环境不同,它们之间也就存在不一致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重依恋关系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结果尚不足以支持这一理论假定

心理学上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特点有哪些?

(0)
季候的头像季候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