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水滴红酒(苏美尔姐妹花)

神之水滴红酒(苏美尔姐妹花)

引言: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发展农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世纪以前便定居于此,他们耕作繁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基于苏美尔人的生活而产生并发展。

在物质高度积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向往的双重条件下,两河流域的酒业也获得了良性的成长。依据前期章节内容,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盛行时期,葡萄酒和啤酒是当时主要的酒精饮品,这两种饮料,在当时的苏美尔神话体系中都存在对应的神祗,这些神灵,既是酒业蓬勃发展的文明体现,也是苏美尔人钟爱酒类的感情寄托(关于葡萄酒和啤酒在两河流域的饮用历史,可参见早期章节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4-缘起两河:酒之初分级)。

苏美尔神话体系中的葡萄酒神名为盖什提南娜(Geštinanna),其名字的前半部分盖什提(Geštin)在古代苏美尔语中意为长满绿叶的葡萄树,盖什提南娜的妹妹宁卡西(Ninkasi)是啤酒神。她们的父亲是苏美尔神话体系中位列第三的主神:恩基,也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将大洪水灾难提前告知人类的神(Enki,其故事见前期章节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缘起两河:灭世洪水与重建家园)。

图为一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大理石铭文,刻的文字为盖什提南娜,文字的上半部分(红色箭头指示处)为苏美尔文字葡萄(标准书写见白色背景小图)。

苏美尔神话体系为多神崇拜,仿照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均存在专业人士各司其职,神话中对于神的职责也进行了划分。其中,盖什提南娜主司农业、繁衍和梦的解析,宁卡西则向两河流域的每一个家庭主妇传授啤酒的酿造技艺,保证她们顺利完成啤酒的酿造。

从神话体系中的地位来看,盖什提南娜为主神,而宁卡西的地位相对次要,这反映出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居民心中两种酒精饮料的差别,显然葡萄酒的地位要高于啤酒。此外,由于早期葡萄酒的生产主要限于平原北部山区,因此虽然啤酒在较为富庶的平原南部大范围流行,但人们对于葡萄酒的追捧与狂热要远远超过啤酒。

根据出土的泥板文献内容显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许多城市都建有盖什提南娜的神庙,当然,人们对于她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其葡萄酒神身份,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掌管农业。在今天伊拉克境内出土的文物显示,人们对于盖什提南娜的崇拜长期持续,直到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在今天伊拉克境内,苏美尔文明中的圣城尼普尔(Nippur,图中红色三角所在位置,为苏美尔主神所驻城市,在苏美尔神话体系中相当于耶路撒冷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地位)以及其它重要城市如乌鲁克(Uruk,图中蓝色三角所在位置)和伊辛(Isin,图中绿色三角所在位置)都有为崇拜盖什提南娜而专门修建的神庙。

至少从目前的考古证据看来,宁卡西没有和盖什提南娜对等的待遇,她作为地位次要的神,不具备专门的崇拜仪式。但是,由于啤酒的大众性特征,两河流域民间存在更多关于宁卡西的故事,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以口口相传形式传下来的《宁卡西赞歌》(The Hymn to Ninkasi),这不仅是一首作于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居民称赞宁卡西的歌曲,其中还附带提到了啤酒制作的一些相关细节,赞歌中写道,宁卡西将去壳的谷物磨成面粉,混以枣、蜂蜜和香料,用铲子在锅中将这些原料混合充分后置于烤箱中烘制成面包,再将面包放入发酵罐,随后将平时栽培大麦或小麦时采集的麦芽磨制成麦芽浆,把麦芽浆加入发酵罐,并辅以蜂蜜和葡萄酒,启动发酵。在赞歌的最后,人们对宁卡西称颂道:

宁卡西,你将啤酒由过滤器倒入储存罐时,那水滴所发出的声音,就如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湍流一般,令人愉悦快乐。

1974年,意大利学者在今天叙利亚的埃勃拉古城遗址(左图)中发现楔形文字泥板《埃勃拉文书》(Ebla tablets,右图),文书内容可追溯至公元前25世纪。书中内容表明,在当时两河流域已经有多种类型的啤酒饮品,这些啤酒的制作都有其特定工艺。因此,《宁卡西赞歌》中提到的啤酒制作方法显然仅仅是当时啤酒制作的一个大致描述,但这已经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找到的关于啤酒酿造方法的最早民歌出处。

图为出土自两河流域最南端的城市乌尔(Ur)的泥板,图中显示的是人们在用芦苇杆或麦秆等类似物饮酒,这种饮酒方式首创于苏美尔人,后来在整个西亚地区流行起来,并传到了埃及。这种饮酒方式的目的在于避免搅动啤酒或葡萄酒底部的沉淀。

(0)
xswh的头像xswh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