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

教材里的GDP

GDP的全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国的物品和劳务产出总量的最综合指标。关于这个定义,可发现以下几个重点:

GDP仅仅限于在国内生产。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还有个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比如,一个中国专家飞往美国举办一场有偿讲座,收入应计入美国GDP和中国GNP。

GDP衡量的是产出,而不是售出。一个企业生产了500万产品,这一年只卖出了350万,那么这一年的GDP还是500万。

GDP考虑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产品的诞生,中间有很多环节,需要用到其他原材料等,这些原材料价值不能被重复计入。

理论上,GDP有三种计量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者的核算理念不同,但最终结果是一致的。

生产法:GDP等于各个生产环节增加值的汇总,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这种方法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创造了多少新产品的价值。

收入法:GDP等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加和,这些收入是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法衡量的是产品带来的价值是如何分配的。

支出法:GDP等于消费、投资、政府开销、净出口的加和。支出法衡量的是这些产品是如何被使用的。

用支出法计算GDP时包括总投资,即净投资加上折旧。略加思索就能发现,计入折旧就如同即算了小麦又算了面包。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只计算净投资,从GDP中减去折旧,就是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NDP是比GDP更好的产出指标,之所以用途不广泛,是由于折旧比较难于估算。

GDP是用产品服务的货币价值衡量的。而在计算货币价值时,价格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为通货膨胀会年复一年把价格推向更高的水平。因此,在计算GDP时需要剔除价格因素,使这个指标能用固定的标尺来衡量结果。基于这个理念有两个GDP指标,即名义GDP(nominal)和实际GDP(real)。现实中我们往往对实际GDP所发生的变化感兴趣,在计算实际值时先剔除价格影响,然后再记录产出。

现实中的GDP

我国GDP核算方法主要参考了联合国指定的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对外公布的GDP数据主要以生产法为主,收入法为辅。

国家在统计GDP时,对于部分资料丰富、翔实的行业,可以直接汇总数据。而对于资料不足的行业则需要推算。推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比例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相关指标推算法。

比例推算法。先计算已知企业的年内增加值,再参考过去这类企业的增加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反推整个行业当前增加值。

增加值率推算法。增加值=总产出×增加值率。例如商业服务业,在采用收入法核算时,四个构成项目没办法直接汇总,只能参考过去每个项目占总产出的比例,再用今年的行业总产出×预估占比,得到个项目的推算数据,进而获得行业的增加值。

相关指标推算法。增加值=上年同期增加值×(1+相关指标增加速度)。

可以发现,GDP核算并不能做到绝对精确,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个估算值。

统计局网站的GDP数据分名义值(现价)和实际值(不变价)。在实际统计中,计算各行业不变增加值的方法有两种:价格指数缩减法、物量指数外推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工业可以用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来缩减,建筑业可用建安费价格指数来缩减。

物量指数外推法:行业不变价增加值=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1+物量指数增长速度)。有一些行业更容易获得物量指标,比如铁路运输业,可采用铁路客货运周转量指数。

目前我国不变价GDP的基期是5年,自2001年至今,每5年调整一次基期。比如2016-2020年的数据按2015年的价格计算。

在核算了现价GDP和不变价GDP之后,为了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专门的指标叫做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当期现价GDP/当期不变价GDP。这里的不变价GDP,采用基期是上一期,即每一年(季)的GDP平减指数的计算,都以上一年(季)的价格作为不变价。

平减指数分子项包含了价格因素,而分母项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两者相除的结果,可以看作我国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指数。

浏览GDP数据时,读者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各省份GDP加总与全国GDP不相等,21世纪以来各省市现价GDP合计值一直高于全国GDP,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不小的误差。不过2017年以后这个误差越来越小,2019年以后,各省市合计值开始低于全国值。这是什么原因呢?

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分级核算制度,即国家统计局核算全国,各省市统计局核算各省。由于各省和全国掌握的基础资料有所差异,可能采用的推算方法也不同,在统计上难免有一些误差。还有,地方在核算GDP时,很难仔细辨认跨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复计算。

有些地方为了彰显政绩,可能会给数据注水,拉高GDP。

2019年我国提出统一核算改革,即由国家统计局领导,各省市统计局参与,统一核算。之后地区数据加总略小于全国GDP,主要是因为一些生产活动仅核算在全国,不属于地方管辖。

如何分析GDP总量分析

先明确几个术语。累计值指的是年内累计;同比是指当季和上年度同期数据比较;环比是指和本年度上一季度比较。一般情况下默认采用实际GDP进行比较。

总量分析,一般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可以先拿数据和机构预测值对比,看是超出预期还是低于预期。

我们可以拿它和历史数据对比,看看走高还是走低,变动斜率如何。

我们可以拿它和海外主要经济体的数据进行对比,看看走势是否具有一致性,增速谁高谁低。

结构分析

GDP结构分析有两个路径,其一是研究各行业增加值情况,分析产业结构和产业变化。其二是分析消费、投资、出口构成,摸清经济需求的变化情况。

产业结构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目前已占主导地位。

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第1张图片

产业占比

从短期看,产业结构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我们更关注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它们对GDP增速的影响程度。

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第2张图片

产业GDP同比变动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疫情期间,对第二第三产业的重创程度最大,但到下一个季度它们的反弹速度也是最快的。说明第二、第三产业是高弹性产业。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三大产业对GDP的拉动效果。

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第3张图片

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效果

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很小,所以对GDP的分析,往往不涉及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中,工业GDP占行业产值的85%左右,GDP分析时一般也主要讨论工业。工业生产的好坏,对我国经济而言非常重要。一般大家都会关注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

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对GDP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追踪第三产业比较有效的指标是服务业PMI。对于第三产业里的具体行业,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本行业发展情况的指标,尤其是统计局在核算GDP时使用了的指标,最好是物量指标。比如金融业的股票成交量指标,房地产业的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标。

经济需求分析

消费、投资、净出口作为三大需求变量,在短期里的变动是灵敏的,并且有显著的经济意义。2019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约为6:3:1。

首先说消费。市场上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替代对GDP最终消费支出的分析。

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第4张图片

最终消费支出与社消品总额的关系

再来说投资。投资一般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比95%以上,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分析投资最重要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只统计500万以上的非农户项目。

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第5张图片

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关系

关于净出口,我们常用的追踪指标是海关统计的月度进出口贸易差额数据,因为这个指标的时效性比较高。

我国GDP历史回溯

我国的经济历史大概分为三个时间段。1978-2001年、2002-2011年、2012-至今。重要的历史节点分别为1978年改革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

gdp是什么意思(GDP到底是什么?)-第6张图片

GDP的三个阶段

可以发现,1978-2001年间,经济增速整体较快,但波动巨大。2002-2011年经济增速持续上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2012年至今经济增速趋于下行。

1978-2001年

这个阶段GDP复合增速约9.7%,是历史上增长较快的阶段。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体制束缚逐渐解除,经济增长活力被彻底激发。但同时经济也出现了几次波动,原因如下。

1978-1981年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央判断投资过热,通过项目限制、信贷管制等方式抑制经济增长。

1982-1985年经济高速增长,无论是生产还是需求都在快速扩张。

1988年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全面整顿,稳定经济秩序,不惜经济硬着陆。

1992-1993年增速上行主要是因为南巡谈话。

1994-1997年增速下行主要是因为总需求过热,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1997-2001年增速持续下行主要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总体来看,本阶段政策对经济运转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迈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各种调控手段还不够完善。

2002-2011年

这段时间我国经济与全球联系更为紧密,经济增速也是持续上行。最主要的问题是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刺激经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比如货币宽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最为著名的是“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些资金主要投向基建领域。2009年房地产、制造业投资都在下滑,只有基建投资逆势抬升,这显然是财政刺激的结果。

财政刺激取得显著效果,我国GDP在本阶段依旧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成为全球率先复苏的国家。但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实体经济杠杆抬升,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重的隐性债务问题。

流动性泛滥导致房价快速上涨,催化房地产投资迅速升温,给后来的房地产库存积压埋下伏笔。

基建投资带来上游企业产能过剩。

2012-至今

本阶段,经济增长放缓,2019年经济增速只有6.1%,经济进入新形态。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部需求疲软,全球化红利消退。

我国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暴露。

我国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变迁。

具体看,在需求端,投资边际效率下滑,为了防范金融和债务风险,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大水漫灌。在生产端,第二产业正面临瓶颈期,我国人口红利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以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生产方式很难继续。

不过,第三产业扩张很快,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并且还在不断扩张,从全球发达经济体情况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放眼未来,高科技产业和新经济可能是我国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也在集中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努力用技术进步的力量抵消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衰退的影响。

(0)
摩卡网的头像摩卡网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