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探探是干什么的(揭秘三大社交软件之一的探探)

2020年12月8日的一场行业大会上,探探联合创始人潘滢动情演讲,潸然泪下。

她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探探,两位年轻人无意中匹配成了一对,他们一见倾心、彻夜长谈,单纯地喜欢着彼此,但男孩一直拒绝女孩见面的请求。后来,男孩说自己身患绝症,不想拖累女孩的人生,但女孩还是选择在男孩人生的最后时刻陪在他身边。

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生离死别,他们的故事一共才过了五个多月,但这段经历已经刻在了所有听众的脑海里。在探探上,这样的匹配已经发生了超过200亿次,每次匹配之后,都可能产生一段令人回味深长的爱情故事。

左右滑这么简单,探探凭什么捕获4亿年轻人

演讲中的潘滢

“想要为年轻人做一款社交软件,可以自己主动寻找中意的人,也不会因为先表白而尴尬。”潘滢这样介绍探探的初心。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来看,“寻找中意的人”是“爱与归属”需求的一部分,人对于这方面的需求,仅次于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不折不扣的必需品。探探,则是从算法、机制和网络平台的角度,拿出一份满足“爱与归属”需求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有一个现象值得人们深思——2014年至今,探探已经生长、发展了整整六年。在这六年间,无数模仿者如过江之鲫,后浪推前浪,但笑到最后的仍是探探。

这是为什么呢?

在探探相识并结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在知乎,有数万人关注过这样的问题:“在探探上找到另一半并结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和人们对网络交友平台的普遍认知不同,确确实实有不少人在知乎上分享找到走入婚姻殿堂的另一半的经历。不分职业、不分地域,甚至不分“颜值”高下,探探成就了很多本来没有“缘分”的人们,让他们借助这个平台走到了一起。

“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如果没有QQ,很多人就将难以走出孤独。”现在,潘滢希望探探提供的不仅仅是虚拟陪伴,“我们更希望人们走下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认识。”

而摆在探探面前的,仍然是一大片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没有被互联网产品关注的痛点。

比如,“孤独”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大生活新常态。

2020年8月,探探发布了一份关于“独居青年”的报告,超过2万份有效样本中,近半被调研者表示“目前一个人居住”。他们身处前所未有的闹市,工作中、网络上,都有很多人围绕在他们身边。但回到自己的住所,他们不得不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孤独。

在社交圈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破解“孤独”毫无疑问是个难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难题,则是“脱单”。

寻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伴侣,难度并不亚于消解孤独、建立更广泛的社交关系。特别是对于相对内敛、保守的国内女性用户来说,在安全、愉悦的氛围中找到能够长久相伴的伴侣,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巨大需求。

左右滑这么简单,探探凭什么捕获4亿年轻人

探探

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网络平台并不多——一定量的用户基数、真实的社区氛围、良好的产品交互设计等等,都是破解“孤独”难题、帮助用户顺利脱单的必要因素。探探,就是其中一个。

探探的优势,在95后、00后等“Z世代人群”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成长起来之后更加凸显。相比80、90后,他们更习惯于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寻找志趣相投的人,“扩列”(扩充联系人列表)、“语C”(语言Cosplay,一种交流方式)、“处CP”(类似于网恋)等很多人看不懂的社交类词汇,都是被Z世代人群发明并使用的。

这也不难看出,Z世代人群对社交的需求,已经远远高出了80后、90后。探探这类社交产品,则是一种极为“高效”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在虚拟空间寻找“真实感情”的愿望。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90后用户占到了探探总用户数量的80%,95后、00后也成了探探新增用户的主力。

暖男养成器?探探的“妙用”远不止这些

截止2020年12月,探探的累计注册用户突破4亿,实现互相匹配超过200亿次。

200亿次匹配的背后,是更多次的左右滑动;能够让用户坚持“滑动”下去的,则是一整套机制、算法和产品设计的紧密配合,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社交体验。

左右滑这么简单,探探凭什么捕获4亿年轻人

先说算法。探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App上的活跃用户里,平均男生每天会滑200张照片,女生会滑300张,女性用户的活跃度是男性用户的1.5倍。这可能有一点出乎意料,但背后的原因又特别好理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女生用户在等着男生来追求,很少女性有勇气,主动去追求你真正喜欢的男生。

但在探探上,很多女性第一次体验到了主动挑选的权利,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挑选你真正喜欢的人,而不是又回到一个被动等待、被别人挑选的地位,这就是这些数字背后真正的由来。

左右滑这么简单,探探凭什么捕获4亿年轻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用户一般只“右滑(喜欢)”6%的人,而男性用户“右滑”喜欢的比例高达60%。这说明,女性用户的行为习惯更有助于帮助算法的进化,并提升男女用户之间的匹配概率。

也正因如此,探探上的女性用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选择心仪的聊天对象。

在这种机制之下,探探不仅是一款“对女性最友好的社交平台”,也能通过算法“鼓励”男性用户提升表达能力、主动尊重女性。比如,男用户资料不齐全、被举报会扣分:资料真实可信、账号无举报记录则加分,算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分数高低,排列男用户的展现顺序。在AI、算法的约束和引导下,探探几乎成了一款“暖男养成游戏”。

这种高效、精准的用户匹配算法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与电商行业人与物的匹配不同,探探面对的是男女用户双方的不确定性。于万千人海中,为两个素昧谋面的男女匹配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人,这种背后的难度是人与物匹配的指数倍。仅仅是展示用户形象的算法,探探创始人王宇就调整过数千次。

“对网络交友产品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保证给用户带来需要的独特价值——交友成功率。”在一次采访中,潘滢一语道破探探如此看重算法匹配的原因。

而从产品设计上,探探在很多细节上颇费心思,来帮助用户更好地展现个性特质,并守住真实性的底线。

据观察,大部分男性用户并不擅长和陌生对象找到合适的开场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探探在聊天中推出了“真心话大冒险”、“闪聊”等场景化功能,帮助用户能够在“玩”的过程中破冰,避免“见面就表白”的尴尬。另外,个性标签和丰富的表情包,也能帮助探探用户更好地与匹配对象交流。

在保证用户的“真实”上,探探同样颇费心思。首先,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模式,让探探上匹配到的用户更有机会发展出线下见面的可能,找到生活在身边范围内的、志趣相投、生活方式相近的人。与此同时,探探通过真人实名认证、一键举报制度和7×24小时在线客服,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社交环境。

克制与进取:探探如何平衡商业化和用户体验

与外界想象的可能不同,探探这款“对女性空前友好”的产品核心管理团队中,男性占了大多数。在设计和运营产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在女性思维与男性思维中遵照平衡,也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

潘滢的专业是经济学,理性思维能力很强,对于捕捉年轻人社交行为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她也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用感性思维来处理好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关系。

在一些人看来,探探在产品演进上似乎是一家“慢公司”。就拿“左滑右滑”的核心功能来说,连续6年来始终没有变过,对于商业化也并不盲目追求速度。这与它的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长增速很不相称,相比互联网行业快速的产品迭代来说,也“冷静”了许多。

对于产品的态度,探探堪称“克制”。

“不轻易上线新功能,要经过多轮次测试组来验证使用体验。”新功能上线之前,两位创始人王宇和潘滢都会和产品团队密集沟通讨论,一定要经过验证再对产品做出调整。对于产品的打磨和社区生态的优化,始终都是探探管理层的工作重心。特别是对于商业化上的谨慎,更体现着探探对用户体验的高度投入。

但基于对网络社交发展的洞察和发展趋势预判,探探还是在产品上做了很多敏捷的改变。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发现,“找个可以一起卸载的ta”,一度是很多用户在探探上的签名。用户用完即走,显然不是产品延续的长久之计。这就对移动社交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未来,它要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向多元化内容和更丰富的平台生态方向发展。

对此,探探在2020年上半年开始上线“发现页”,试水直播功能,以求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社交产品使用体验。在未来,还可能将借助智能算法的强大算力,发展以趣缘圈子和线上社群,并通过平台主导或自组织的方式举办线下聚会,实现网络社交的线下延伸,从更多、更广的层面为用户提供社交价值,满足用户的“破圈交友”需要。

左右滑这么简单,探探凭什么捕获4亿年轻人

“年轻人的婚恋是绝对的刚需。尤其是年轻女性,更愿意选择光明正大的交友平台,找到一生的归宿。”

网络社交之于用户的意义,潘滢深信不疑。在对行业的深刻认知和洞察的指引下,探探也能发挥出的算法、产品和交互机制的优势,为更多年轻人“脱单””破圈交友“服务。

而在刺猬公社看来,平台业务日益丰富、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将是网络社交产品新的潮流。对此,探探已经提前试水直播、圈子等新的场景,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新玩法和社交体验。在未来,探探还将持续、稳定地提供着新的用户价值。

(0)
仰望辉煌。  的头像仰望辉煌。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