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简介,列子这部书内容多为什么?

《列子》简介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圉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锣,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列子简介;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我们初一还学过《两小儿辩日》,也选自《列子》。

《列子》简介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圉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锣,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我们初一还学过《两小儿辩日》,也选自《列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後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愚公移山》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23课,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11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列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上承老子下启庄子,《列子》一书是我国古代体现道家思想和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文献典籍,在中国思想史以及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天瑞》是《列子》首篇,列子用十四个寓言故事阐发着其道生万物的起源观、豪迈超越的生死观、法天则地的生态观,饱含着列子对人的价值取向、生存理念、社会治理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

列子简介,列子这部书内容多为什么?

列子简介,列子这部书内容多为什么?

列子简介,列子这部书内容多为什么?

中华传统中有一段著名的古老典故,尹生看到聪明的列子可以乘风而行,他渴望学习御风之术,就找到了列子,在他家住下来尽心服侍。但是列子始终没有传授他任何东西,尹生耐心丧尽,一怒之下不告而别。但时隔没多久又回来了。列子问他为何去而复返,他回答说自己太急切太鲁莽了。列子见他终于变得通达,便告诉他乘风的秘诀。

列子说,他花了九年多的时间刻苦地向壶丘子学习,修炼到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是非利害了,才使得自己内外如一,体光通明,于是心神凝聚,形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随风飘浮,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他’还是‘他乘风’了。而怨愤不满的身体不会被天地接受,四肢任何部分都无法载动,又怎能飘浮起来呢?”

我们自幼听闻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 ”等寓言故事,也出自《列子》。但直到唐玄宗时,才将列子升格为古典道家学说经典,从而使其与庄子、老子的《道德经》合为一体。《列子》被尊称为《冲虚真经》,与《道德经》的写作和《庄子》的诗化叙事相比,它被广泛认为是道家最伟大的作品,是以净化心灵为目的的最现实观察。

《列子》延续了《逍遥游》和《秋水》等其他道教经典的思想路线,他认真研究黄帝的学说、老子的学说、关尹子的学说、壶丘子林的学说后,建立了关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源的完备学说理论和完整的知识系统。《天瑞》开篇的小故事是列子的自传,他隐居四十年,默默无闻,醉心道学。因为背井离乡、离国适卫,表现出其怀才不遇的痛苦。但他在临行前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导,表明授业传道解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随后他敬重地谈及壶丘子林,表明了自己对尊师重道的推崇,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师范。

列子在谈到“万物生化”的关系时说,“生”就是生生不息的生态繁衍系统,“不生”是宇宙最初的本源;“化”是变化万端的物质转化系统,“不化”是万物最原始的单一因素。一切物质的“生”,是由“不生”这个最初始的本源来发端,一切物质的“化”是由“不化”这个原始的唯一元素来转化的。在列子看来,这个循环系统能够产生一切生态机制,使事物发生变化发展,引导宇宙万物建立持续繁衍转化。

天、地、人都在变化体系之中,一切物质系统都在循环重组,这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机制。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只不过是在变化时长、变化方式、变化形态有所不同。列子很深刻地道出了天与地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得道与顺应的关系,人类与天地并不是并列的两组独立主体,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天地包含了人类,天地虽然可以被人毁坏,但是它不需要依赖人类,甚至可以摒弃人类。天地之道不仅会变化,而且会变坏。因此人要敬畏自然,敬畏天地,人与天、地是命运共同体。

自生的万物,之所以是其自身,原因在于自然而生。 因此,圣人应该因循万物自性而作为,即“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通过“自生”说,《列子》否定了外因的决定作用,物的自然本性被视为自身存在的最高价值和动力源,也就是说,人与万物之间是平等关系,不是主宰者与被主宰者的关系。 每一个具体存在物皆是独立自足的,其产生的依据与存在的理由,是构成万千世界不可缺少的一员。

自生思想必然涉及个体与他者的关系,尤其是现实社会中人际层面的管理运作。 面对政治现

实问题,必须进一步思考在具体的行为关系中圣王与民众如何协调融洽,实现天下大治。若按圣王以情求道、以为“治万物”,则民众自足的天性便遭到破坏,天下自然失治。 由此,“自生”思想进入实践领域,成为圣王无为而治的理论先导。

在道家“自生”思想的演变中,《列子》 “自生”论具有上承“老庄”下启新道家的特殊意义。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侧重万物如何生成的问题,“自智自力,自消自息”侧重万物如何存在的问题,万物“自生、自息”有了相对完整的生长链和动力源。 此外,《列子》 在强调物之自发性的同时,设定了“常生常化” 的生化恒常机制,并从“生者不能不生” 的角度强调“生”的必然性,结果造就了既自然而然又不得不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强调“生”高于强调“自”的倾向,这是《列子》在“自生”思想发展中的又一重要贡献。

列子对生死关系、生命内涵和人生态度的认识豪迈超越、高妙绝尘。他在强调生命的内在涵义,身形只是生命的外壳而已,完整意义上的“生命”还应该包括精神信仰、思想情怀和热爱。列子“君子息小人伏”的生死观认为:死,对于所有世人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物质外壳的消亡,但是每个人对于死的认知不尽相同,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仁者之死宁静,不仁者之死恐惧。有的人牺牲善终,有的人苦生畏死,但是不管每个人感受如何,古往今来,结局都是一样的,通过除去名、义、利,以清净空虚取而代之,人才能找到最好的心灵家园,有好的终结。反之,人心就会失去归宿,找不到人生真正的意义的所在。

“道”是宇宙的本原,或称作宇宙的本体,其能生能化的稳固性与专一性使“道”本身的存在超越于外在一切的“物”,自生自化的自然性,由自然哲学层面延伸到人生哲学层面,即体现为理想人格在体道之后与自然万物融而为一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身合道。宇宙生成时永不停息、循环往复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着人生哲学的消极色彩。由“贵虚”的思想观世间万物,一切都是一种无差别、类于“虚幻”的存在,“贵虚”之后才能“观道”,才能以不为而为。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