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家的悔意:如何让客户买了不后悔?

消费者:“走,我们去那边的百货商场看看,里面有很多商品” “不如上淘宝看看,里面什么都有”商家:“产品太少了,放多一点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选择意味着能更好的满足需求,但是,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很可惜,更多的选择不仅让消费者的满意度下降,有时候甚至会让消费者感到自己无能,请看以下例子:

A.“王先生想要买一条裤子,当他走进服装店看着琳琅满目的款式,服务员走过来简单的询问之后拿了其中不少款给王先生试穿,试了很多之后决心购买其中一件,可购买完之后,王先生有点后悔了,觉得之前那件的面料和舒适度更好一点。”B.“王先生这次要买一套房子,连续看了很多房子之后,左右权衡利弊始终下不了决心,怕买了这套好像那套感觉更好一点,或则又怕还有更好的尚未发现,最后拖了半年之久,房子还没买到。”

以上这两个例子A是“决定性后悔”是知道了购买的结果之后产生的悔意,B是“预期性后悔”是在做决定之前就已经后悔了。

决定性后悔,不仅让人们常常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更会降低我们购买产品之后的满意度,因为人们总会觉得被拒绝的那些更好,或则还有更好的。预期性后悔,不仅让人们感到不满意,更让人们觉得自己无能,因为你总是在问自己,如果这个星期买这栋房子之后,下个星期却发生更好的怎么办,最后的结果就是无限期推迟决策。

这些悔意的诞生通常不是由于选择过少了或则是无法选择带来的,而是由于选择太多,导致我们做每一次决策都很痛苦,因为总是在觉得被放弃的更好,或则担心还有更好的在前面。

如果你每天都在为吃什么而痛苦,那么恭喜你,你预期性后悔了,每当你打开美团看着琳琅满目的菜品时,看了一遍又一遍,过程痛苦又耗时,还是不知道该吃啥,这时,同事说昨天试了家的菜品还不错要不要试,你如释重负的说,行,那也跟我来一份!

过多的选择,往往需要人们去耗费大量的脑力去权衡每一件物品的利弊,而我们人类大脑每一次能处理的信息极其有限(50比特),这时候不仅让人们的决策机制瘫痪,为了逃避痛苦,人们会直接推迟决策或则不做决策。

哪怕是做了决策的事后,产生的机会成本也是人们产生悔意的因素之一,因为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其他的选择获得的利益更大,哪怕最后决策的结果确实还不够好,但总体还是受益了,人们也会痛苦不堪。

假设你要买彩票,你决定在6和8之间选定一个作为购买数字,最后你决定选择8,最后开奖了,恭喜你中了100万,但是6数字中奖得更多,中了300万。

最后,你不仅不开心,还在后悔自责为什么不选择6,哪怕你中了100万还是在痛苦。

不管是事前的预期性后悔,还是事后的决定性后悔,事实证明,过多的选择才是产生后悔的根本性因素,前者让我们无法决策,后者让我们满意度下降,而这样的结果可不是商家愿意看到的。

那么,这种尬尴的局面有没有破解之法呢?

有的,本文将提供2招规避“买家悔意”的方法:

预期性后悔:帮用户做选择。(提供市场线索)决定性后悔:一致性原理(让用户付出更多一点)

帮用户做选择

前面说过,当面临大量选项的时候,人们会容易预期性后悔,因为选择一个就意味放弃另外一个,要在大量的选择之中做出最佳的决策,人们就会面临决策瘫痪,最后过多的选择不仅没有带给我们幸福感,反而让我们痛苦不堪,而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帮忙做选择的话,消费者非常乐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那到底该如何帮消费者做选择呢?

提供3种市场线索,最大限度的减少用户的决策成本:

用户评测(好评度)推荐机制简化策略

用户评测

用户评测可以帮用户做选择的主要原因是,预期性后悔一般都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发生的,用户担心还有更好或则本身不够好的情况下一个个去权衡利弊。

但是,如果通过用户评测的话,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用户在过多选择下权衡利弊,因为好评度越高就代表人多选择不会错等市场信号,相当于已经有更多的人帮我筛选出更好的结果,用户也不用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权衡。

就好比你去商场里面吃饭,在面临过多的选项时,一般都会选择人多的地方吃,因为人多往往就代表好吃,很少出错,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省去做权衡的痛苦过程。

推荐

推荐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帮用户做选择的手段,当用户面临艰难选择的时候,为了逃避痛苦,往往需要他人来帮忙做决策。

上面例子说过,当你还在痛苦的选择要吃啥的时候,同事的推荐让你如释重负,哪怕这个选择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智,但你还是希望有人能帮你做决策。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早上起来常常要为了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而苦恼,但是,如果有人说,“今天就穿这一件吧,感觉挺好的”。可能你就会非常乐意接受,毕竟不用在痛苦的进行选择了。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