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为啥要造船

2007年,奇瑞收购经营不善的芜湖造船厂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当年,奇瑞卖了38万辆车,其中海外占了11.98万辆,同比增长133%,势头非常猛,而按计划,2010年奇瑞的年销量要达到100万辆,出口要占40%,因此站在奇瑞高层的角度,此举并非不务正业,反而是未雨绸缪。另一个现实原因是,当时的中国

2007年,奇瑞收购经营不善的芜湖造船厂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

当年,奇瑞卖了38万辆车,其中海外占了11.98万辆,同比增长133%,势头非常猛,而按计划,2010年奇瑞的年销量要达到100万辆,出口要占40%,因此站在奇瑞高层的角度,此举并非不务正业,反而是未雨绸缪。

另一个现实原因是,当时的中国造船业不够发达,没有远洋滚装船,想要出口到欧美,国内车企必须要看日韩船商的脸色,缺乏话语权,在价格和时效性上也占不到便宜,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迫使奇瑞这样的外向型车企下不得不跨界造船。

但事与愿违的是,此后的奇瑞出口量陷入低迷,2010年出口量比2007年少了4万辆,出口萎缩使得芜湖造船厂形同虚设,直到2018年才造出*艘用于内陆航运的滚装船,有且只有800个船位。

转机出现在疫情之后,由于国产车竞争力提升,欧美启动大规模新能源补贴以及俄乌战争等地缘问题,国产车出口势不可挡,其中最快的就是奇瑞,从2020年的11.4万辆暴涨到2023年惊人的93.7万辆,四年时间增长了8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芜湖造船厂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不同于之前的小型内贸船,这次它们要为奇瑞建造3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按照2-3年的建造周期,这三艘船预计最快要到明年才能投入使用。

除了奇瑞,去年出口了120万辆的上汽集团以及近两年电动车出口增长最快的比亚迪也在海运价格飙升之时一掷千金,开启了各自的造船之路,而它们的大型滚装船也都已于今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而随着这些国产的滚装船集体出海,之前行业喊了许久的口号—“国轮国造、国车国运”也从理想变为现实。

01

始料未及的黑天鹅‍‍‍‍‍‍‍‍‍‍‍‍‍‍‍‍

过去三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三级跳,从2021年的200万辆暴增到2023年的520多万辆(海关总署口径),力压日本成为全球*大汽车出口国,但这也带来一个甜蜜的负担:如何把这些车安全即时送到海外客户的手中?

考虑到国产车主要出口目的地是南美、欧洲、中东和俄罗斯等地,滚装船的性价比是最高的,价格比传统集装箱要低出20%左右,但问题在于,滚装船是小众市场,运力稳定,在2021年之前的五年时间里,运力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0.4%,基本属于停滞。

这些有限的运力又高度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少数船商手中,中国滚装船队的市场份额直到去年也仅有3%左右,而这些外国船商又通常和本国的车企深度绑定,一旦出现运力瓶颈,中国车企就立刻沦为“二等公民”,需要独自面对一舱难求的困境。

不幸的是,这种困境在2022年成为常态。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不少汽车厂短暂停工,全球供应链受阻,不少船运公司选择提前报废旧船,而滚装船的建设周期又需要2-3年,2021年之后全球汽车贸易逐渐复苏,尤其是国产车对海运需求暴涨,导致运力出现了严重短缺。

严重的供需错配导致2022年下半年全球滚装船运力奇缺,租金飙升,从一年租期2万美元/每天涨至超过11万美元/每天,创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下来,一辆车从中国运到以色列,运费就达到1.5万元,和利润相差无几。

车企为啥要造船

为了解决运力卡脖子问题,国内车企一边向船厂下单,比如上汽一口气下了14艘的订单,总价值达100亿元,一边也和船厂思考一些过渡对策,以解燃眉之急。

比如将内贸船改造成远洋船,通过搭多层铁架的方式将汽车打包进入纸浆船和木材船的货舱内,或者干脆用成本更高,装卸过程更为繁琐的传统集装箱,但这些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往往会遇到预想不到的麻烦。

经纬创投旗下的公众号最近就写道,在西班牙某个港口,由于缺乏滚装船,很多中国车企选择在集装箱里搭架子,但由于外国码头工人不熟悉这种运输方式,不知道如何拆卸,导致运损飙升,港口堵得一塌糊涂。

这也是很多国内车企始料未及的。从路线上看,一辆国产车想要顺利运到海外客户手中,需要打通供应链的三段,*段是国内,第二段是跨洋海运,最后一段是出口国的落地。

*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大车企主要是在第二段发力,而最不可控的其实是第三段,因为很多海外港口历史悠久,整体容量波动很小,如果碰到没有场地可以租作仓库,则需要在港口等很久,最长可能需要两三个月。

除了港口场地和清关人手不足,国产车出口还可能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黑天鹅”,比如一只蜗牛或者是一颗蒲公英种子。

经纬那篇文章就写道:作为一个独立大洲,澳大利亚对外来物种非常重视,而汽车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携带一些植物种子、土壤或者是昆虫,而澳洲海关一旦发现这些潜在威胁,进口车就会被要求深度清洗,导致一辆车要多花费上百美元。

去年2月,澳洲一家媒体报道称,至少有20艘船和6万辆新车因为上述原因堵在东海岸,原本一辆装有3000辆车的滚装船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就可以卸完,但因为需要深度清洁,每个小时只能处理9辆车,按照正常工作时间计算,一周才能处理350辆车,即便是加班加点,卸完整艘船至少也要等到两周后。

车企为啥要造船

这篇报道还提到,2022年下半年,由于船上发现外来蜗牛,装有1000辆名爵的滚装船被迫重新装船返航中国,直到当年年底才顺利在澳洲卸货,给上汽造成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严格的防疫要求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车企和船东不能只顾着造船,还必须要充分考虑目的地国家的进口政策以及场地资源条件,以便打通整个供应链的三个环节。

上汽安吉物流总经理金麒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国产车曾在墨西哥滞港长达65天,为了解决在港口的落地问题,上汽未来两年计划和20个海外港口堆场建立可控的场地资源或者是合作空间,保证出口效率。

02

在海外建厂是立足的关键

随着一艘艘巨型滚装船下线,之前国产车一舱难求的情况或许将不复存在,但这是否意味着国产滚装船越多越好呢?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

过去四年,国内进出口汽车数量的剪刀差越来越大。2019年,国内进口汽车数量比出口多了6万辆,三年之后的2022年,中国出口汽车的数量比进口多了220多万辆,2023年这个数字大概率会超过420万辆,今年甚至有望突破500万辆。

对船东来说,这意味着出发时可以满载而去,但返程时可能会空载而归,经营风险会被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在运力非常紧张时,车企会用纸浆和木材船来运输汽车,因为可以保证往返时的装载率。‍‍‍‍‍‍‍‍‍‍‍‍‍‍‍‍‍‍‍‍‍‍‍‍‍‍‍‍‍‍‍‍‍

根据上汽方面的测算,考虑到回程时的人力、燃料补给以及港口停泊等费用,回程时需要至少装30%的货物才具备边际效应,否则就容易亏钱。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再强大,其出口量也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以日本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其出口量就一度超过600万辆,但之后不断下滑,直至去年被中国历史性超越。‍‍‍‍‍‍‍‍‍‍‍‍‍‍‍‍‍‍‍‍‍

如今的国产车和八十年代的日系车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都靠着*性价比的产品大杀四方,出口额屡创新高,也带火了滚装船生意,但枪打出头鸟,车企也不得不面对欧美国家的警惕甚至是制裁,比如美国80年代就通过出口限额打压日本车企。

昨日之美国就如同今日之欧洲。

疫情之后,中国向欧洲大规模出口汽车,尤其是电动车,仅仅是上汽旗下的MG和Maxus两个品牌去年就向欧洲(包括英国)出口了30万辆车,而为了延缓国产车的渗透速度,保护本土最重要的制造业,欧盟也在去年正式对中国电动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

这也迫使中国车企不能陶醉于”出口额再创新高”的喜悦之中,必须要考虑如何规避这种政策风险。

去年年底,麦格纳卫蓝总经理冯树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产车的出海模式主要是以整车出口为主,优势就是可以快速进入市场,在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但缺点是额外需要增加运输费用以及关税,更重要的是受到运力限制和潜在的区域经济保护的影响。”

在这方面,国内车企也在摸着日本过河,一边通过造船实现”运力自由”,另一边则是在推进本地化生产。

比如比亚迪虽然一口气订购了8艘巨型滚装船,但也开始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基地,此外,上汽预测2025年会出口150万辆车,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在积极推进在欧洲的选址建厂计划。

对国内车企来说,建造滚装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力卡脖子的问题,但只有在海外建厂才能规避风险,否则陶醉于出口*国的叙事中容易半场开香槟。

参考资料:

[1] 乘时乘势:中短期确定性强,把握汽车运输船周期机遇,招商银行研究院‍‍‍‍‍‍

[2] 汽车运输船成“海上印钞机” 有造船中企订单排到2026年,证券之星

[3] “海上印钞机”不够用!中国车企新烦恼:汽车出口猛增下“缺船运”,财联社

[4] 出口运力不足怎么办?中远海运推出新方案助力国产汽车出口,中国远洋海运e刊‍

[5] “出海”经济学,经纬创投‍‍‍‍‍‍‍‍‍‍

[6] Total ship show: Quarantine crisis deepens, 60,000 new cars stuck at sea and ports,Drive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贝海生物完成C1轮融资,加速推动多个核心产品临床试验开发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14日消息,近日,珠海贝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海生物”)宣布完成C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恒贯投资、中盈投资共同投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BH009的商业化进程及多个核心产品临床试验的开发。贝海生物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开发以患者为中心临

    2023年12月14日
  • 什么是边际贷款 是指借贷投资

    边际贷款是指借贷投资。用自己的储蓄和借贷基金来投资允许你进行更多的投资,与仅用储蓄投资相比,获取的回报会更多。 与物业投资者预付20-30%的保证金类似,边际贷款也允许你用20%的…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职业教育概念股一览 A股投资者值得一看

    双减措施的推行让不少资金都开始转而追捧职业教育,那么在A股中有哪些公司属于职业教育概念股呢?这篇文章就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介绍! 神州泰岳:公司拟以14.65元每股的价格发行4601万…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在App里等偶像翻牌

    在App里等偶像翻牌,但是,新一代小花里已经有人在“营业”上“卷”了起来,如何拉近和粉丝的距离,即使没有相应的社区,也可能会变成一堂内娱新人们的“必修课”。

    2023年3月31日
  • 智同科技获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基金数千万元投资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18日消息,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基金近日完成对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智同科技”)数千万元股权投资。该笔投资将重点支持智同科技全资子公司-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昆科技”)于河北省年产100万台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机规模化制造

    2024年1月18日
  • 不想再坐过山车 你应该了解基金的波动率!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A、B两只基金,同样一段时间的业绩收益率也一样,但A基金净值波动较大就像过山车,期间经过多次大涨大跌,而B基金整体波动较小、净值稳步攀升,你会选择哪一只呢?…

    创投 2022年3月31日
  • 脑机技术真实案例公布,马斯克要让瘫痪的人动起来

    北京时间12月5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希望利用大脑植入物让瘫痪人士恢复运动能力,目前正在准备首次人体试验。周一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脑机技术正在帮助脑损伤患者改善认知状况,它的应用似乎没那么遥远。在美国,创伤性脑损伤已经导致500多万人*残疾。他们甚至无

    2023年12月5日
  • 中金资本在厦门设立20亿新基金

    中金资本在厦门设立20亿新基金,厦门中金招商基金围绕厦门市“4个支柱产业集群+4个战略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针对性、前瞻性地通过资本招商的模式引导优质企业落地厦门,充分发挥中金资本项目资源优势和专业投资能力,助推厦门产业链的进一步升级及优化。

    创投 2023年6月6日
  • 任正非又给余承东升职了

    在入职华为的第30年,最能打硬仗的余承东又升职了,这次是从他战斗了两年的车BU CEO升任为董事长。对于早已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和车BU一号位的余承东来说,这次升职其实并不会产生太大波澜。但这次调整发生在一个微妙的节点。在终端业务上,前不久未发先售的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销售火爆,正式宣告华

    2023年9月26日
  • 万亿产业升级,餐饮供应链正发生哪些变化

    餐饮5万亿产业大升级的战争正式打响,供应链再次成为各方力量争抢的高地。2023年,中国餐饮总收入达到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但另一面,却是餐饮业高达百万量级的闭店数量。餐饮业在复苏增长和疯狂内卷中*拉扯,这背后,是整个餐饮产业的大升级,跟上升级节奏的餐饮企业正享受着行业增长的红利,慢人一

    2024年1月26日
  • 梵酱酒社品牌家族荣获国家金谱奖-白酒新锐品牌大奖!千亿级酱酒市场再添强势品牌_行业动态

    2023年11月17日,“品牌界的亚运会”——第十七届中国品牌节在亚运之城杭州隆重举行,梵酱酒社与阿里巴巴、吉利、格力等名企,6000余位政商学界人士、精英企业家、媒体记者共襄云栖小镇,拉开为期4天的中国品牌盛宴。 自年初开始,梵酱酒社着力夯实品牌核心价值,以先驱视角首推酱香新世界创新理念,引领

    2023年11月20日 创投
  • 三秒钟,说出最火的串都

    三秒钟,说出最火的串都,像淄博这次走红的方式一样,先通过美食将游客吸引过来,抓住一个特点,利用网络无限放大。等待流量变成“留量”时,城市中的其他宝藏自然会被游客们所发掘。

    2023年3月28日
  • 巨额对赌即将到期,王健林痛失万达电影

    王健林还是没留住万达电影。12月6日,万达电影突然停牌,给的理由是要筹划控制权变更。紧接着,万达电影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健林先生拟将其合计持有的北京万达投资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予上海儒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万达电影发布公告这次交易最值得关注的点是,完成之后,王健林将彻底失去万达

    创投 2023年12月9日
  • 能链翟宇博:交通能源碳减排应遵循“一减一替”路径_行业动态

    近日,以“数字引领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 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出席该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 />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创投 2023年5月17日
  • 咬牙转型光伏一体化,这家设备龙头一年狂砸400亿

    咬牙转型光伏一体化,这家设备龙头一年狂砸400亿,“一体化”正是现在光伏企业们的执念,它意味着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及更强大的议价权,是个让二级市场兴奋的概念。

    202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