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基础

价值目标:

打通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界限,提供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手段,增强产品的关系留存。评论功能不仅仅以用户发表意见为唯一目的,同时还要营造一种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社群关系。

提高产品活跃度、增强用户粘性、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用户行为:

查看评论:核心动机在于能够有所收获,这就要求评论内容必须具有价值;

诉求:时效性(看最新的)、逻辑性(看懂评论之间的联系)和趣味性(看好玩/有用的)。

发表评论:核心动机在于表达并能够获得反馈及得到认同。

评论动机:

想要表达自己某种强烈的情绪,或愤怒、或激动、或兴奋;

想要获得成就感,希望自己的评论能被赞;

想要进一步的知识交流。

评论内容的形式:

文字、文字+图片、文字+表情,或文字+表情+图片。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互动形式

单向评论:用户评论后,任何人均不可回复。偏向于让用户发表观点,但不希望用户产生互动,重心更多放在内容上面;

双向评论:用户评论后,仅作者可回复,强调作者与用户间产生互动(如微信公众号),互动性不强,引导用户基于内容去进行评论,属于弱社交形态;

多向评论:用户评论后,任何人可回复,且可多次互动(如微博、知乎、facebook等),互动性强,可以基于内容评论,也可以基于评论而评论,通常该类别下的评论区会相对其他类别活跃,属于强社交形态。

(双向评论)展示结构

以微信公众号、豆瓣短评为例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公众号的留言功能特性:

  • 留言之后,必须号主审核同意才能放出;
  • 号主可以针对留言进行置顶;
  • 号主针对留言的回复次数只能一次,4月微信的一次迭代可以多次交流;
  • 其他围观群众可以针对留言进行点赞;
  • 自2018年3月之后的公众号,还不具备留言功能;

(多向评论)展示结构

常见的多向评论展示结构有:主题式、平铺式、盖楼式 3种结构。

1 主题式:

也叫贴吧式评论,将评论本身作为一个主题,将对该评论的所有回复,以及对回复内容的回复全部都显示在这个主题范围内。

区分评论的子母关系,即针对动态的评论视为一级评论,针对一级评论的评论则视为二级评论。(如微博、优酷、小红书、简书)

优点是评论区会显得比较整洁。一级评论与二级评论关系清晰,每条一级评论均可成为话题互动的延展,同时二级评论区域方便用户浏览对话过程,有利于提升用户互动,营造热度。

缺点是二级评论的曝光权重低于一级评论,如果有新的二级评论产生,围观群众则需要先定位一级评论去查看。处理方式是将部分回复内容显示在出来,引导用户去点击。

二级页面用户之间的互动,不会再开启下一个页面,再分枝成更小的支流,而停留在二级页面,汇集成一个小湖泊。(“河流式”“树状式”)

二级评论一般使用平铺式。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2.1 平铺式:

平铺式则不区分子母评论关系,无论是对动态、对评论的评论,都视为平级的评论。(如微信朋友圈)

优点为让所有评论均获得曝光的机会,且新评论产生时能够快速找到。

缺点是评论回复内容没有连续性,导致后来者浏览对话体验较差,对于话题互动延展相对困难。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2.2 截取式:

可归为平铺式的子集,即在回复中引用原评论的形式。

回复的内容,连同被回复的那条内容(不管这条内容是原本的评论,还是评论的回复)生成一条新的评论,可以看做是对盖楼式评论的两个缺点做的优化,不会在评论区产生过多的冗余内容,也不用担心显示的问题。但只保留最后一条评论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阅读的连贯性,所以这种方式使用的不多。

注意回复内容和被回复内容的上下关系,最好被回复内容在上,回复内容在下。(虎扑,豆瓣影评的评论)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3 盖楼式:

盖楼式是将所有引用的楼层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如网易新闻)

优点在于对话过程清晰可见,阅读连贯性好,视觉上也具有冲击力,当楼层足够多时场面比较热闹震撼。

缺点:盖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对于后来者或后面的评论来说体验较差。为了显示出楼层效果,一般会进行缩进,越往前的楼层缩进越多,所以当一条评论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最前面的评论已经缩进的不能看了。

解决堆积大量相同内容的办法:一种是折叠中间的评论,另一种是在生成新评论的同时将被评论的整条评论删除。难题在于处理中间评论,比如一条评论有10条回复,回复第5条的时候,原本的10条评论要不要删除。所以现在使用最多的还是折叠的方式。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其他考虑因素

1.评论量:微信个人朋友圈和明星的微博评论不属于一个量级;

2.时效性:时事新闻和知乎的区别;知乎有些久远的信息内容;

3.加载方式:分页加载、上拉加载、自动加载。前面2种为手动加载,需要用户操作,而自动加载则由系统完成。

4.后台内容功能:评论审核、评论删除、评论置顶、敏感词过滤、频繁评论处理。

5.后台运营:通过统计,发现有舆论性的内容和领袖用户,从而制定运营方针。记录用户每一条评论,为责任追踪提供有力证据,保证社区的良好秩序。

6.字段:上级评论(可空),所属资源,评论内容,点赞数(用户点赞,运营点赞),被评论数,评论时间,评论人。

7.排序:

时间顺序:提高评论对话的连续性,提高用户体验,让后来者轻松浏览,愉快参与;并且有的产品延伸出来的占领沙发的寓意,最早评论的曝光度最高。

时间倒序:将最新评论展示给用户,让用户及时看到最新评论及回复,注重当下的即时交流,较新的评论可能价值更大。

微博的评论列表是倒序排列,而微信则是正序排列。

综合排序:根据点赞数、回复数,衡量热度和互动性再进行排序。动态调整热度的智能排序算法。

8.评论的常见操作:回复,删除评论,举报,复制,点赞,转发。更多:隐藏该对话,屏蔽该用户,关注该用户。

9.分区:精彩/热度评论,最新评论;

10解决阅读和回复连贯性是难点。即时通信软件,也只是做了引用一条消息的功能。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一个产品中可以在不同模块使用不同的方式,甚至一个模块使用不同的方式(如知乎)。

11.@被回复的人:私信和通知,穿透几级?

APP评论区设计方法

弹幕与评论对比:

评论

优点:

篇幅充裕,是内容的衍生,阅读价值更高,更正式,更具备信息的延续性(内容-评论-人-内容)。

缺点:

回复不及时,信息不连续,很难形成对话,频率低,容易冷清。

弹幕

优点:

具备IM的特质,容易产生对话感,热闹氛围强,更容易互动和产生信息。

存在很大的灰色逻辑,比如时间的错误嫁接,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容易产生这么多人和我“同时”在看在听的错觉,其实是“过去的”和“同时的”混合信息。

缺点:

信息价值低,信息过于即时性导致延续性降低,因此完全舍弃了内容到人这个阶段的动作,变成了纯吐槽。

Feed流设计是否应该展示「评论」

feed起源于RSS,因Facebook被众人所知,feed流最核心的是候选集(即哪些内容出现在feed流里)以及排序(不同内容展示的优先级)

优点:

1.提高建立关系的效率:使更多用户得到曝光机会,而且通过内容作为媒介,可以快速的识别用户,提高建立关系的效率。

2.提供维系关系的媒介:评论的展示放大了维护关系的效率。

3.对原始内容形成补充,帮助用户降低筛选和识别的成本。

缺点:

1.劣质、不相关评论不但不会帮助识别内容还会降低内容质量,造成阅读障碍。

2.评论的露出会占用更多的空间。

如何选择?

1.具备强社交属性或产品定位是强社交属性的产品可以考虑展示评论,通过展示评论帮助建立新关系和维系旧关系。

2.媒体属性的产品(纯媒体产品或媒体属性强的社交产品)可以考虑不用展示评论。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