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和Gucci,要放弃碳中和承诺?

雀巢和Gucci,要放弃碳中和承诺?,尽管每一家企业在实现碳中和之前,几乎都要购买碳抵消,但这应该成为企业尽全力减排之后,最后再去考虑的方向。

当各大企业纷纷设立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时,有公司选择放弃这一承诺。

六月底,雀巢——全球*的食品公司,宣布放弃旗下多项产品的碳中和目标,包括消费者熟悉的奇巧(KitKat)、巴黎水(Perrier)等主要产品的碳目标。

2021年4月,雀巢旗下的巧克力品牌KitKat承诺将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两年多以来,公司因为购买碳抵消额度而不断受到环保人士的质疑,最终选择放弃。

雀巢发言人表示,公司将把减碳手段更聚焦于内部,比如把资金用于减少自身供应链的碳排放,而不是购买碳信用额,即采用碳抵消的方式实现碳中和。

这并非个例,伴随更严格的外部审视,各大企业的碳中和声明一直备受争议,甚至因为漂绿指控被屡次告上法庭。

达能子公司依云 (Evian) 因其碳中和声明而在美国被起诉;欧洲乳业巨头欧世(Arla Foods)在瑞典则不再被允许使用“净零气候足迹”一词;法国某消费者协会正在起诉雀巢,因为雀巢声称旗下咖啡品牌Nespresso是碳中和的……

今年上半年,时尚品牌古驰(Gucci)的母公司开云集团、英国航空公司易捷航空也陆续宣布退出碳抵消市场。

批评者表示,许多企业的减排行动是通过简单粗暴地购买碳抵消来实现,然而很多碳抵消项目并没有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却给企业带来积极响应的好名声。

因此,企业并不会付出太多精力在节能改造上,而是买几笔碳汇就能实现碳中和,这种做法相当于“洗绿”。

但也有赞成者表示,目前社会仍处于推广节能减碳共识的初期阶段,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碳中和,企业购买碳抵消项目是用经济手段支持碳减排,这种意识应当受到鼓励。

根据毕马威(KPMG)的一项数据,全球25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已经制定了自身的碳目标。

碳中和承诺很容易做出,但落实起来却挑战重重、质疑不断。靠碳抵消这种“买买买”的方式实现碳中和,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

01 减排的幻影

碳抵消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通过购买、赞助或资助其他地方的碳减排计划,用购买碳信用额度的方式去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可称为碳补偿。

通常来讲,即使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将碳排放降至零,这就给碳抵消机制提供了用武之地。

碳抵消如今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策略之一。出售碳信用额甚至成为不少公司的一项收益来源,例如特斯拉向传统燃油车企出售碳排放信用额度,就让马斯克在十年间获得超过7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全球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在今年4月估计,到2030年,全球资源碳抵消市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到2050年增长至2500亿美元。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碳投行与国际部事业部总经理周红明向36碳表示,碳补偿是给企业带来新的减排选项,采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

但是鉴于日趋严格的市场审查,以及企业面临的市场声誉风险,许多公司对碳抵消望而却步。有不少研究表明,很多碳抵消项目的实际功效往往被夸大且不准确。

今年年初,全球*的碳抵消项目供应商——维拉(Verra)就陷入严重的市场信誉危机。

英国《卫报》、德国《时代周刊》和非营利性新闻调查组织Source Material共同开展了一项为期九个月的调查,包括对Verra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地报告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Verra至少有90%的雨林碳抵消项目实际上毫无价值,大部分碳抵消项目并未有效减少森林砍伐或带来任何气候效益。媒体将其称为“幻影信用额度”,而非真正的碳减排。

自2009年成立以来,Verra 已发行超过10亿个碳信用额度。

这些碳信用额项目的持有者包括石油巨头壳牌(Shell)、Gucci、迪士尼、Netflix等,甚至连美国农业部也曾将Verra纳入一项价值7000万美元的项目,旨在打造“气候智能型商品”。许多将其产品和服务标榜为“碳中和”的全球知名公司都会提到Verra的碳抵消项目贡献。

Verra这类公司应确保减排项目投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当他们的下游客户受到牵连后,不得不出于避嫌目的,减少甚至放弃在碳抵消项目中的投入。

林业碳汇是饱受争议的碳抵消项目之一。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植树造林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减碳效果,而是需要几十年时间让树木生长并中和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许多林业碳汇项目甚至还面临随时产生的火灾隐患。为增加固碳量,很多碳抵消项目不断提高树木的种植密度,进而增加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叠加极端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多国家地区的山火风险持续上升。

林业碳汇项目原本是为了降低碳排放而生,但现在不少树木毁于大火,让森林又变回二氧化碳,产生的环境危害甚至进一步加剧。

当前的碳抵消市场现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碳抵消机制是原罪吗?并非如此。

中创碳投周红明向36碳表示,应当尊重企业的减碳选项,在直接减排减不下去或者减排成本过高的时候,允许采取灵活机制协助实现碳中和。因为企业自身在碳抵消项目中也付出了经济成本和采购精力。如果企业购买的是质量过关的项目减排量,这当然不存在任何问题。

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认为,给企业先扣上一顶“漂绿”的帽子则是操之过急,即使企业花了一块钱买碳抵消,也是给这些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额外经济支持,它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这种积极性并不应该受到阻止。

02 问题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碳抵消之所以受到抵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的过于依赖这种简单粗暴的减碳方式,有的企业做了1%的投入,却将其夸大为100%。

汪军向36碳表示:“企业买碳抵消来实现碳中和并不应该称为乱象,乱象在于企业的夸大其词。一些企业宣布实现碳中和目标时,会故意放大自身的绿色光环,误导消费者认为这是一家非常低碳的企业。“

例如,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航空公司推出“碳中和航班”。2021年,达美航空斥资1.37亿美元采购了2700万个碳抵消信用,并将自己标榜为世界上“*家碳中和航空公司”,这导致达美航空因为“误导性的宣传”而面临美国消费者的集体诉讼。

诉讼称,达美航空的碳中和声明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严重依赖碳抵消。客户在购买机票时会认为航空公司对环境没有影响,但却事与愿违。

目前,国内与国际碳抵消信用机制均在进一步规范。

以中国为例,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就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销活动的企业购买核证量,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根据最新消息,已经关停超过五年的CCER市场预计将于今年十月重启。

与强制性的配额交易市场不同,碳抵消的市场机制完全基于自愿原则。这并非政策漏洞,而是从*限度激励企业采取行动实现碳中和。

汪军谈到:“以全国碳市场为例,虽然目前有超过两千家电力企业率先纳入强制碳市场,并且未来将扩容至全部八大高耗能产业;但即使如此,与全社会相比,这个市场的广泛性、活跃度还是不够高。未来全面放开CCER机制之后,参与者将增加十倍、百倍都不止。”

但目前的痛点在于,谁在使用这些碳抵消,这些补偿产生了多大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并不透明。

周红明向36碳表示,未来高质量的碳抵消项目会更受市场认可和欢迎,碳抵消减排量会朝着可视、可信和可比等目标努力。

“很多碳减排项目点位分散,时间、空间尺度都很大,很难通过人工全面检查,若没有高质量的数据监测手段(比如在线检测、碳汇遥感监测等数字化设备)则很难保证项目减排价值的真实性、客观性,这是碳抵消市场长期面临的挑战,未来将长期具有研究价值。”她说。

另外一大痛点在于碳市场价格仍然过低。

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曾向36碳表示,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应该与国内平均降碳成本相当,企业进行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大约是250元-300元人民币/吨。如果碳价低于这个价格,大家都会去买碳汇,不会真正投入节能改造。

汪军也曾表示:“只要碳价足够高,就不会有人认为企业是在漂绿。”

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选择减碳策略的优先级很重要。碳抵消应置于企业自身碳减排行为之后,而非首要位置。

汪军认为,企业至少应该在达到同行碳减排*梯队的时候,再去购买碳抵消来中和剩余的碳排放

当企业在披露自身减碳工作时候,还需注重披露数据的质量,先着眼于自身减排贡献,再阐述碳抵消项目成果;并对不同减碳项目类型、范围、时间等信息提供详细描述。

从这个角度出发,雀巢等品牌选择放弃产品的碳中和承诺,将原本用于碳抵消的投资资金用于推动自身减排,实际上是承担了更大的减排责任,属于积极作为。

如何让森林中的树屹立千年而不倒?这很难保证。目前市面上的碳抵消项目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但是把减碳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是一项可以即刻开始的有效行动。

尽管每一家企业在实现碳中和之前,几乎都要购买碳抵消,但这应该成为企业尽全力减排之后,最后再去考虑的方向。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固态电池时代来了?上汽智己新车争议中上市

    4月9日,截至当日收盘,A股固态电池板块大涨6.66%,涨幅在所有概念板块中位居*,其中十余只个股涨停。4月8日,智己汽车正式发布全新纯电车型智己L6。智己汽车方面称,智己L6首发搭载“*代光年固态电池”,这是行业*量产上车的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近两年来一直是锂电行业的热门话题。据了解

    2024年4月11日
  • 短剧虽爆火,但风向已变

    3月11日,“一对夫妻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话题冲上热搜,再度点燃市场对短剧赛道的关注。今年春节档,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爆火,这部短剧背后的出品方、发行方,除了大名鼎鼎的咪蒙团队外,还有一家叫点众科技的公司。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点众科技实控人是陈瑞卿、何春虹夫妇,据该公司高管透露

    2024年3月12日
  • 蜂花洗头、白象泡面,老国货掀起“最朴实无华”的商战

    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佳琦和花西子的舆论风波,带火了一批老国货。先是蜂花在抖音旗舰店里连夜上架了多款洗护套餐,售价都是79元,跟李佳琦直播间的花西子眉笔价格相同,但包含的洗护产品净含量足足有5斤半多。这波操作下来,蜂花的79元套餐直接卖断货,一天里涨粉50万,被网友戏称为“朴实无华的商战”。紧接着,老国

    2023年9月16日 创投
  • 战争对股市到底有什么影响?

    比上涨更重要的事

    2022年2月26日 创投
  • UP主停更背后,是全网创作者的赚钱焦虑

    UP主停更背后,是全网创作者的赚钱焦虑,平台不可能永远补贴扶持创作者,“内容暴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23年4月10日
  • 拼缘优品联合游泳冠军张玮宸,打造“特惠美妆新指南”_行业动态

    拼缘优品近日官宣了品牌代言人:游泳冠军张玮宸。近年来,游泳运动在全球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6岁的张玮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已收获包括4×100米冠军在内的多项桂冠。据了解张玮宸携手拼缘优品,是其对拼缘优品“特惠美妆”这一理念的认可。拼缘优品X张玮宸 —— 是拼缘优品与冠军的双向奔赴。拼缘优品凭借*的研

    创投 2023年9月18日
  • 锦江之星|引领经济型酒店的璀璨明星_行业动态

    近日,锦江之星荣获”2023年美团酒店年度热搜品牌”奖项,这一奖项旨在表彰在过去一年中表现*、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酒店品牌。锦江之星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优质的服务和不断创新的产品,赢得了这一殊荣。这一奖项不仅是对锦江之星品牌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住宿行业的激励与引领,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作为中国经济型

    2024年2月24日 创投
  • 郑州航空港区成立200亿引导基金

    郑州航空港区成立200亿引导基金,重点投资领域为航空港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航空物流、数字经济、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等。

    创投 2023年4月23日
  • 山东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100亿

    投资界-解码LP获悉,近日,鲁信创投(600783.SH)发布公告,公司拟作为主发起人、全资子公司山东高新投拟作为管理人联合其他投资方共同发起设立山东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暂定名)。基金目标认缴总规模100亿元,首期基金认缴规模25亿元,其中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金额 8.625亿元,山东高新投作为

    创投 2023年10月20日
  • 中信证券张一鸣怎么处理(给的2000亿营收目标)

    6月24日,中信证券发文称,预计2020年字节跳动将实现超过2000亿的收入规模。并表示,字节跳动是中国最优秀、成长速度最快、最具投资潜力的互联网公司。 2019年字节跳动整体收入…

  • 零食店「并购潮」起

    这不仅是一场与同行的较量,也是与资本的博弈。01 零食量贩店开始抱团过去两年,零食量贩店引起巨大关注,其门店数量更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般。一些零食品牌的官方数据显示:零食有鸣平均每天开设4家门店;零食很忙则平均每天达到6家门店;赵一鸣更是每月新开数量200多家门店。然而,在此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大品

    2023年10月10日
  • Bistro背刺一线城市打工人

    Bistro背刺一线城市打工人,在餐饮业内,Bistro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噱头,只要在店名的后缀加上“Bistro”,就可以收割一波流量,顺带抬高价格。

    2023年7月12日 创投
  • 最北985,哈工大跑出硬科技创业军团

    2023年4月,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协议,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启动A股IPO进程。这家公司为人熟知的是,做出了全球最小最轻人工心脏。其创始人余顺周,正是来自于中国最北端的985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他不仅在哈工大机械工程专业读到博士,目前还在哈工大

    2023年10月27日
  • 「机器人+IP+AI」,乐森能否等来春天?

    自OpenAI推出的新型AI聊天机器人工具ChatGPT在一夜之间火爆全球互联网,上线仅两个月,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数就已突破了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随着ChatGPT的火爆,将AI融入机器人也成为了最热的话题和方向,各大机器人厂商纷纷将“机器人+AI”作为发展路径,比如消

    创投 2023年9月9日
  • 上海又关一店,宜家想挤进市中心

    上海又关一店,宜家想挤进市中心,宜家当下在中国的整体战略是发展荟聚店,从整体情况来看,荟聚店的业绩的确比较好,以前那种传统独立的宜家门店可能不会再新开,对于部分业绩不好的传统门店,宜家仍会选择关店处理。

    202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