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和女权红利阳谋

TVB翻身?1997年,TVB*部聚焦法医的职场剧《鉴证实录》播出。剧中陈慧珊扮演的女法医聂宝言,总是身穿一身黑色西装,一边向警员出示证件,一边拉起警戒线,俯身进入案发现场进行尸检。一位每天面对尸体冷静工作的女性职场形象,在千禧年间给观众带来了不少冲击力,与此同时,在女性意识初步抬头的年代,“聂宝言

TVB翻身?

1997年,TVB*部聚焦法医的职场剧《鉴证实录》播出。剧中陈慧珊扮演的女法医聂宝言,总是身穿一身黑色西装,一边向警员出示证件,一边拉起警戒线,俯身进入案发现场进行尸检。

一位每天面对尸体冷静工作的女性职场形象,在千禧年间给观众带来了不少冲击力,与此同时,在女性意识初步抬头的年代,“聂宝言”成了不少八零九零后对职场女性认知的启蒙。

九十年代,TVB产出的大量职业剧,独立自强的女性角色贯穿其中,她们恋爱却不依附,和男性在职场上平等竞争,打破了女性的诸多刻板印象。

但TVB后劲乏力,二十余年过去,《鉴证实录》仍是TVB收视率前十的剧集。TVB股价从2013年的39港元高点一路跌至仅剩3港元。观众对TVB的关注,随它的*一同留在了九十年代。

直到近期的《新闻女王》,剧中梳着利落短发的“Man姐”为TVB带来了久违的流量,扮演者佘诗曼几乎复刻了九十年代全民追“聂宝言”的盛况。

《鉴证实录》第二部在1999年初播出,那一年,TVB股价从8港元翻四倍涨至24港元。比较来看,《新闻女王》热播,二级市场却反应不大。

短期上,《新闻女王》11月中旬上线以来,TVB一个月股价不升反降。甚至,该剧播出后半个月,TVB便宣布裁员超300人,占6月底雇员总数的8%,而上半年,TVB已经大幅度缩减了255名员工。

TVB近十年的危机难靠一部爆款剧解决。2018年以来,TVB已经连续亏损5年,亏损金额超过22亿港元,截至今年6月30日仍未扭亏。

包括《新闻女王》在内,和优酷的合作是TVB的自救手段之一。今年3月,TVB与优酷进一步深化合作,双方签署协议显示,TVB在未来两年内将为优酷提供价值约人民币7亿元的合拍剧、同步剧和库存剧。

《新闻女王》是总监制钟澍佳时隔近二十年的回归制作,而他此前已在内地发展多年,长住北京顺义。他表示,整个世界都与过往不同,港味也应有所变化。

更积极地和内地合作,是TVB高层换新后的主要战略。今年3月,TVB集团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许涛正式调任为行政主席,负责领导及监督公司的管理及发展,此前的老将曾志伟、王祖蓝也回巢任职。

一边,TVB开始与淘宝直播达成合作,今年3月在淘宝APP进行了首次直播带货,另一边同时积极北上深入内地市场,先后与优酷、腾讯视频达成合作。

TVB曾经拥有过黄金十年。把时间线拉长,可以看到2002年至2013年期间,TVB进入一段高速发展期,营收从31.6亿港元增长至56.9亿港元,但2013年是其分水岭,此后营收便开始不断下滑,股价也掉头向下。

这一节点,和视频网站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成熟的时间相吻合,TVB的落寞是典型“被时代抛弃”的故事走向。

收入下滑及亏损,对产出内容的平台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缩减内容成本,而内容成本又直接与内容质量挂钩。在不存在“低投入高回报”的行当里,过度控制成本意味着难以获得市场的内容。

因此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TVB和所有视频平台一样,如何在不多的试错机会中提高爆款几率,成为最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模式上,合拍能帮助TVB产出更贴近内地市场的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上,在观众耐心越来越少之时,内容直给、节奏紧凑才更容易被接纳。

《新闻女王》在这一背景下诞生,身上便带了些爽剧的意味,难免让人产生“是港剧,但没那么港”的感受。

上映以来,该剧豆瓣评分已从8.2分下滑至7.8分,越来越多冷静的声音评价:相比于TVB*时期的职场剧,《新闻女王》更像是一部迎合内地女权情绪的爽剧。

按照钟澍佳的说法,《新闻女王》从创作之初就明确定位“女性群像”剧。“它要让大家看到的是女性是怎样凭自己的努力在职场打拼、用自己的方式站稳脚跟的,聚焦的是新时代女性的面貌和选择,打破常规传统的社会观念里的女性形象。”

在这点上,创作团队十分清楚这部剧的受众是“独立女性”,迎合女权情绪也就自然而然,这本没有错,但其中程度的拿捏,在当下敏感的舆论环境中变得十分关键。

而从钟澍佳透露的消息来看,“大女主爽剧”已经是TVB重点押宝的题材。他提及,这部新闻行业职场剧后,TVB和优酷合作的下一部大女主职业爽剧《黑色月光》已经开拍,只不过这一次,宫斗向变成了复仇向。

这同样也符合内地影视剧的流行走向。一位资深编剧告诉36氪,内地影视公司对作品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复合类型”,比如职场+宫斗、职场+复仇,这样更容易有市场。

《新闻女王》的定位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播放数据显示,这部剧的女性观众比例占到了七成,而过去优酷港剧场的典型用户画像以男性为主。

披上女权的皮

大概2018年以来,女性平权话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女权”已然跻身网络主流情绪,宛若一条暗线蛰伏于资本涌动之中。从综艺影视剧,到消费品牌,都纷纷拿女权话题大做文章,做起了女性生意。

2019年上映的《送我上青云》,是较早打上“女性主义电影”标签的内地院线片;2020年聚焦中年女艺人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季播出,把这门生意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今年,院线电影扎堆女性议题达到高峰。《消失的她》《鹦鹉杀》《洋子的困惑》《拯救嫌疑人》等影片,不约而同聚焦女性,或树立大女主形象,或关注女性所受到的男权迫害。

起初,这些作品因为呈现了过去少有的视角,而获得大量关注和流量,甚至推动上市公司股价。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至收官,芒果超媒股价飙涨近40%,市值高达1300亿元。今年大火的电影《消失的她》,带动出品方阿里影业股价创两个月内新高。

然而在女权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并被反复拆解再利用的过程中,观众的对该议题理解和敏感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女王》正是这样的例子。不少人将《新闻女王》和同样以记者行业为题材的内地剧《以爱为营》做比较,认为前者“不谈恋爱,只搞事业”的剧情完爆后者。

从职业剧层面评价,相比于内地剧集总是将职业剧拍成恋爱剧,《新闻女王》确实将剧情聚焦在了职场上,但是否真实、专业且深入地展现了新闻行业工作日常,却有待商榷。

有观众指出剧集内容中不乏不专业之处,比如“记者比警察和消防队先到案发现场”“开播前几十秒罢工威胁上司”等情节,有“过于抓马”和“不真实”之嫌。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周潞鹭在财新采访中表示,该剧剧情主要集中在钩心斗角,与真实的香港新闻业界有较大的差异。

抓马剧情引起的另一个质疑是,《新闻女王》为了展现“女强人”的形象,是否走向了另一个女权的极端?

一位心理学专家在社交平台指出,《新闻女王》展现剧情的极端方式和《以爱为营》本质上无异,“难道贬低情感、恶性竞争、物化自己就是‘事业批’*的样子吗?这是自恋者和巨婴才会有的的思维和行为逻辑:追求事业的过程只有*限度的掠夺资源、名气和利益、把自己也当成上位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有尊严的‘人’。”

《新闻女王》一味单纯追求“大女主”具有压迫感的职场形象,但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使得角色悬浮。

更进一步来看,剧中女性角色的奋斗,并非建立在自我实现之上,而是处在推崇权力和资本的环境中,被社会达尔文主义推着走,剧情中不乏PUA、雌竞、身体上位等戏码,仍旧没有跳出父权制和男性凝视的框架。

一位观众批评道,前期假装大女主职场爽剧,看下去实则父权制爱情片。“为什么要给女强人中途安排个男人生导师拯救她?”

追求女权噱头,却带来舆论反噬,是很多影视综的通病。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突破性地将镜头对准30岁以上的中年女艺人,本应表达女性不被年龄和外貌所束缚的状态,但播出后的节目同样引发一系列不满。

界面文化报道指出,《乘风破浪》依然在用选年轻女团的赛制和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姐姐们。更重要的是,《浪姐》虽然让观众看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姐姐,但节目本身并没有在女性议题上深入核心,没有去纠正针对“中年女性”的偏见,却任由其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芒果TV在*季《浪姐》上吃到女权流量甜头后,还曾尝试开发更多“女性综艺”,但显然功利的思维并不总是成功。2021年,主打“女性自我表达”的《听姐说》上线,被打出4.1的豆瓣低分,同年,离婚综艺《再见爱人》引起舆论热度,后两季热度直线下滑。

传导至二级市场,芒果超媒股价在2021年触及92元高点后,便一路震荡下跌至27元上下。

情绪分化,消费分化

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综艺,都是一种文化产品,本质是消费社会的同谋和共犯。这意味着,当我们在讨论女性主义影视综时,不可避免要考虑一整套工业化体系对女权议题的影响。

今年国产院线片中,类似《消失的她》的商业类型片异军突起,相比于过往喜剧片更受市场欢迎,眼下“悬疑+女性”的现实主义题材成了市场上的主流。

这一过程中,商业片逐利的本质,与日渐浓厚的女权情绪相互影响,基于消费的语境,“女权”已经变成一门生意。

这从正反两方面带来了影响。一方面,女性不再被简单地看作一个同质化的整体,在女权风潮之下,由于情绪分化,讨好女性的方向也变得更为细分,这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各方更关注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不管综艺、影视剧,还是品牌广告,他们在传播女权内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因为其消费的本质而限制了对女权内核的良性理解和探讨。

过往并非没有真正为人信服的女性主义品牌或内容。2015年开始,SK-II发起“改写命运”品牌活动,至今九年时间里,SK-II发表的每一个广告短片总能引起高度共鸣,赢得了诸多精英女性消费者

2016年,SK-II的《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广告片引起几百个公众号转发的壮观刷屏,且获得戛纳玻璃狮和铜狮认可。

SK-II之后,不少消费品牌开始加强性别平等意识。比如,有品牌在广告中有意识地采用不同身材类型和皮肤颜色的模特,以此来抗衡以瘦为美的对于女性身体的评判标准。

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指出,这种立足于女性主义的营销策略也可能是志不在性别平等,而是利润*化。“用女性主义来营销,如果是跟消费主义结合,它就给你一种幻觉,好像通过不断的消费,就能给自己赋权,实际上就落入了资本的圈套。”

一位负责某奶制品品牌广告的人士告诉36氪,品牌对于女权综艺的冠名和赞助,流量及其转化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至于品牌支持女性主义、吸引女权群体,都并非赞助初衷。

这个角度看,女权出现在消费语境中,本就意味着一种“议程设置”的开始。

澎湃新闻报道曾指出,消费主义的盛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权理念的推广,但同时也在加速其商业运营和收割利益的步伐,其中不乏对女权话语的挪用和利用。

“这些让人逐渐意识到,在一个资本占据了更大话语权、不够开放自由、缺乏良性沟通而更多是推崇丛林法则的言论空间里,女权议题的发展深受限制。”

包括《新闻女王》在内,拍摄“掌握权力的女性”是讨好女权群体惯常选择的视角。但需要警惕,这类形象将光谱其他位置的女性主义过滤了出去,不掌握权力的女性、消费能力不高的女性、不在职场的女性等,让女性真实的无力与软弱不被贬低,才应当是女性主义最重要的课题。

尽管如此,回到TVB和它的自救,《新闻女王》可能已是能做到的*。最早时,TVB将女性主义的风吹往内地,如今却不得不追赶内地女权的风口,或许是一个时代更迭最无奈的注脚。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