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业作为一个高薪行业的历史,要结束了吗?

开宗明义:本文所讨论的“金融业”,主要是指券商、基金、保险资管等机构,尤其是其中的投行、投研、固定收益、机构销售等高薪岗位。金融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从业人数最多的其实是银行,其次可能是保险经纪;但这两个细分行业的薪酬显然没有达到打工人的*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金融业最高薪的部分都是跟资本市场打交道的

开宗明义:本文所讨论的“金融业”,主要是指券商、基金、保险资管等机构,尤其是其中的投行、投研、固定收益、机构销售等高薪岗位。金融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从业人数最多的其实是银行,其次可能是保险经纪;但这两个细分行业的薪酬显然没有达到打工人的*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金融业最高薪的部分都是跟资本市场打交道的部分,在美国是“华尔街”,在中国则往往被戏称为“中国华尔街”。

过去二十年,国内高薪白领有三大来源和聚集地:金融业,互联网大厂,以及部分外企。它们固然都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不过总体看来,金融业吃到红利的方式更“奇怪”,高薪基础更“脆弱”一些。与其他两大高薪职业相比,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违和之处:

部分外企,例如外资咨询、IT企业以及大型跨国集团,其母公司待遇本来就很高,其中国分支从事的往往是高附加值业务,高薪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外企普遍比较守法(怂),注重劳动者权益,从而成为了性价比极高的打工人胜地。

互联网是过去二十年国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一方面组织膨胀速度很快、年轻员工很容易升职加薪,另一方面股票增值明显。而且互联网多为美元资本催熟的民企,只要能拿出业绩,组织对于个人薪酬待遇是慷慨的,至少在高成长阶段是如此。

金融业则有些“两不沾”:首先,国内持牌金融机构大部分为国企,国企本来就不存在高薪文化;其次,国内金融业虽然扩张迅速,但与互联网这种真正的高成长行业还是相差很远的,本质上仍然是个周期性行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仍能保持高薪多年,这是一个奇迹。

有人会说:“金融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智商人才,高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这话貌似合理,可是仔细一想就觉得不对劲——国内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何止金融业,可是其中绝大部分都不算高薪。

就拿现代服务业来说吧,律师算不算智力密集型?会计师算不算?税务规划算不算?本土咨询算不算?这些行业高薪了吗?其中的佼佼者、大小老板们固然是高薪了,可是中基层打工人的待遇只能用一般来形容。所以我们提起社会上的“高薪赛道”,一般不会拿它们作为典型案例。例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欧美是不折不扣的高薪职业,在国内则只是“中层白领职业”,贵在稳定性,只有升到合伙人才算进入社会精英行列(绝大部分人不会熬到那一天)。

还有数量巨大的非金融类国企,尤其是央企,招的都是名校或海归硕士、博士,但是待遇只能用一般来形容。就算把一切隐性福利全部算上,非金融类国企与金融类(注:主要指券商、基金等,下不赘述)相比,薪酬总包还是远远不及的。除非求稳定、希望躺平,否则在同等情况下,在国企板块内部,大部分人不会弃金融业而取非金融业。

那么,造成国内金融业超高薪酬待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有一部分必然因素,例如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智力密集型本质等等,但是上文分析过,它们只构成“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按照资本市场时髦的说法,必须有一些“催化剂”促使它们完全发挥潜力,把金融业变成一个高薪行业。我觉得,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上,主要发挥作用的是两股“催化剂”:

*是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薪酬对比压力。还记得十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谈起求职“投行”的时候,指的肯定是外资投行,绝不是中资券商的投行部。外资投行、基金的香港分支机构,以及它们在大陆的合资机构、代表处,虽然招聘人数很少,但是薪酬极高,是当时中国应届毕业生拿Global Pay的几乎*选择。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大陆和香港两个金融职场日益融合,为了与外资争夺人才,中资金融机构的高薪化也日益明显。在中资机构当中,一贯以高薪著称的中金就曾经是中国最早的合资券商——外资的“高薪文化”至今还在惠及数以千计的打工人。

第二则是金融业周期性扩张带来的“薪酬刚性”,通俗地说就是“工资一旦提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每次金融业的普遍提薪,都伴随着股市或债市的一轮结构性牛市。2006-07年的大牛市使国内券商和基金*次真正成为了“高薪白领发源地”;2014-15年的大牛市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从那以后中资机构的薪酬真正能与外资相媲美了(尽管还是比外资低)。固定收益、信托等业务也有属于自己的结构性牛市,因为国内金融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成长行业”,其成长性主要体现在周期性的爆发。

在理论上,上升周期里面提上去的薪酬,应该在下降周期里面减回去才对。可是在实践中,基本工资只要涨上去了就很难下调,至少不是以相同幅度下调;能下调的主要是基于绩效的奖金。结果就是,对于大部分金融业从业者而言,基本工资呈螺旋形上升,奖金呈周期性上升,总体上还是大幅上升。国有金融机构的领导一般也不存在很强烈的控制薪酬的动力,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薪酬上升的受益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业的薪酬水平之所以超越了律师、会计师、非金融国企等本来也具备“高薪潜力”的职场赛道,有巨大的历史偶然性。我们不应该说:“因为华尔街的薪酬高,所以中国华尔街的薪酬也应该高。”要知道,美国华尔街和“中国华尔街”除了做的业务性质类似,在其他方面几乎一点都不类似,并不存在后者的薪酬一定要向前者靠拢的必然性。

那么问题又来了:因为历史偶然性而获得的高薪,会因为历史必然性而被收回。这种事情已经在发生了。

证监会主导的券商佣金率下调、基金管理费率下调,以及IPO和再融资的大幅收紧,注定了今年金融机构薪酬惨淡的格局。上述影响不仅是周期性的,也是结构性的——佣金率、费率这些东西,一旦下调了就很难再提上来。接下来,券商投行收取的IPO费用、固定收益交易的点差可能也要下调,因为主管部门的思路是全面降低金融中介费率,通过牺牲中介机构利润来搞活资本市场。只要上述思路存在,金融机构就将面临持续的收入下降压力,而收入下降一般都会迅速传导为薪酬下降。

与上述因素同样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因素,则是主管部门对金融业定位的强调(或曰澄清)。这方面,大家可以参照国家监委于2023年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明确提到:“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论’‘无关论’‘业务需要论’等错误论调,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虽然该文章讨论的主要是金融反腐,但是对于金融业普遍存在的高薪局面也会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强调一遍:国内绝大部分持牌金融机构是国企。在历史上,金融业国企的薪酬远远高于非金融业,即所谓“例外论”;金融业从业者被视为高智商的社会精英,即所谓“金融精英论”;金融业的高薪酬被视为开展业务的必然需要,即所谓“业务需要论”;金融业国企的薪酬不断向外资机构靠拢,即所谓“西方看齐论”。从今往后,上述情况无疑要改变,金融业很难再作为高级白领的空中楼阁而继续存在下去。

乐观者会说:“哪怕金融机构的薪酬大幅下调,在全社会仍然属于*水平,从业者不应该抱怨什么!”问题在于,薪酬下调的同时,工作压力是否也会下降?最近的互联网行业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大厂纷纷降本增效,人员坑位减少了,薪酬总包减少了,未来的上升空间也缩小了;可是加班和出差并没有明显减少,在某些公司、某些部门还出现了上升。以前,互联网大厂员工是出于财务自由的愿景,热火朝天地996;现在,他们则是出于害怕被裁掉的焦虑,忐忑不安地996。同样的事情会出现在金融从业者身上吗?或许已经出现了。

不过,对于金融业从业者而言,至少还有一个好消息:国企在主动性裁员方面还是比民企谨慎很多的,跟不上时代节奏的员工往往不会被直接裁掉,而是调往无关紧要、薪酬待遇平平的岗位,任凭其自动离去。愿意被边缘化的员工,可以赖上很多年,这是金融业比互联网行业更“优越”的地方。

至于再过十几年,国内金融业会不会又迎来一波新的结构性扩张,从而再次回到高薪赛道的位置,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我对此难以乐观,你认为呢?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危险的中免:野心在天上,中产在人间

    危险的中免:野心在天上,中产在人间,可见,荷包扁扁的中产,瑟瑟发抖,已经不起任何人动歪心思了。可以说,中产辜负了中免,如今中免也辜负了投资人。

    2023年6月18日
  • 「李佳琦们」到底是谁的代理人?

    李佳琦迎来复播之后“*一场危机”。9月10日,李佳琦在直播间售卖花西子的一款价值79元的眉笔时,评论区有位女生发言表示,越来越贵了。看到这句话,李佳琦的情绪就已经控制不住了:“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不要睁着眼睛乱说,国货品牌很难的……哪里贵了?”接着他匪夷所思地补刀说:“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

    创投 2023年9月12日
  • 超越了星巴克的瑞幸,被「孪生兄弟」穷追猛打

    在门店数量超过星巴克2年后,瑞幸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也完成了登顶。 年报显示,2023年,瑞幸实现营收249.03亿元,同比增长87.3%,首次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年内,瑞幸在中国市场总销售额为248.6亿元,约合34.5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31.6亿美元。 自去年6月5日跨过万店门

    2024年3月11日 创投
  • 砸钱、挖人、争企业,长三角年末集体抢滩合成生物学

    最近几个月,长三角的默契又一次集中显现了。先说上海。今年9月底,上海张江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以技术服务为先导,共建设1个生物铸造厂、1个专业孵化器和1支天使投资基金。几天后,《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着重强调了“一核两翼

    创投 2023年12月29日
  • 武侠游戏,别折腾金庸古龙了

    进入2024,武侠游戏有点儿火。新作在预热造势,比如网易游戏斥资10亿的《射雕》开启了终测,正在铺天盖地的宣传;《剑魄》的开发者“离忧先生”公布了新作《代号:锦衣卫》23分钟的实机演示预告,收获期待,也伴随争议。也有“老人”传来新消息,比如甲山林娱乐在2021年发售的《天命奇御2》即将在索尼PS5

    2024年2月6日
  • 短暂登顶、个位数留存,「霸总出海」禁不起尬吹

    本月月中,国家广电总局宣布再次开启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抖微快三大平台快速响应,下架了数百部违规短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监管的“余震”之下,平台也宣布加强自我规范,20 日晚,抖音宣布平台内短剧投流不再支持代投,自有短剧需备齐“三证”,市场准入门槛一下子提高。收紧的政策下,过往短剧制造

    2023年11月28日 创投
  • 庆元微改造·精提升丨以“微改造”匠心打造菌菇世界神奇之旅_行业动态

    近年来,庆元县聚焦“国家公园·康养庆元”发展定位,将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与食用菌产业文化相结合,加快打造提升菌菇文化精品点位,“香菇城”品牌进一步搽亮,香菇文化和价值不断彰显,构筑了一幅“产业兴、品牌强、效益好、特色佳”的菌菇世界生态画卷。“微改”铸精品,打造香菇始祖圣地。800多年前,香菇鼻

    2023年9月20日
  • 「出海四小龙」狂卷黑五,亚马逊发起防御战

    “订单根本停不下来”、“备货保守了”、“*个小时破2.4万刀”、“库存卖的太快了”……小红书上,这些是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对美国黑五最多的评价。但好生意似乎不在传统霸主亚马逊上。据SimilarWeb的数据,2023年“黑五”的在线流量较去年下降了12%。而36氪了解到,许多中国跨境电商玩家的数据并未计

    创投 2023年12月8日
  • 开年最大募资,CVC资本募了490亿

    2024年最大一笔募资出现了。投资界从CVC资本获悉,其第六期亚太基金已经完成募集,募资规模达到68亿美元,约合490亿元人民币。至此,CVC 亚太基金旗下累计规模已超 210 亿美元。历史悠久,CVC资本素有欧洲PE豪门之称,至今管理资产规模188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000亿元)。官网显示,目

    2024年2月22日
  • 有了AI大模型,汽车和手机就会更智能?

    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一夜之间火爆全球互联网之后,AI大模型的战争便一发不可收拾。目前,AI大模型已经蔓延至金融、医疗、教育、工业、游戏、法律等多个垂类领域,麦肯锡在其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下一波生产力浪潮》中预测,如果将其报告中关注到的63种

    2024年3月13日
  •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大航海」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大航海」,中国互联网企业必须清醒地看到,“出海”是战略必选项,困难不能成为动摇出海心志的“绊脚石”,而是磨砺出海能力的“试金石”,只有坚定战略迎风弄潮,才能持续成长。

    2023年7月18日
  • 美股暴跌回应征税(美股爆涨跌对中国股市影响)

    新京报快讯(记者 侯润芳)北京时间10月11日,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三”。如何看待美股暴跌,中国股市将受多大影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表示,此次美股暴跌主要受美债收益率暴涨和对…

  • 智能交通概念股一览 很少有人提及但是这几天火了

    这几天,很多的投资者都想知道,在A股市场上突然火了的智能交通概念有哪些公司,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介绍几家做的比较不错的上市公司! 华设集团:公司已在智能交通,特别是以高速公路三大…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2021年银行不批房贷了?多家银行暂停房贷业务是真是假?

    随着新房贷政策的慢慢推行,到了2021年的下半年,很多地区的银行房贷额度越来越紧张,有不少用户都有反馈申贷困难。有朋友咨询希财君,2021年银行不批房贷了?多家银行暂停房贷业务是真…

    2022年3月31日
  • 霸榜测评的开源大模型,为何是阿拉伯人搞出来的?

    搞大模型,光有钱可不行。在当下的大模型赛道上,开源大模型已经成了一股愈发无法忽视的力量。无论是Meta的LLMA2,还是国内的百川大模型,都在竞相迭代,渴望在这场AI浪潮中取得更多优势。然而,就在AI企业角力之时,“评分最高开源大模型”的桂冠,却突然在一夜之间被阿拉伯人拿下了。这个惊爆全网的开源大模

    创投 202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