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和《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圣人

「道 德 經」第 七十二 章:民不危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译文】:人民不畏怕威权,其实是人民没有感到来自圣人的威权压力,意味着圣人身上真正的威权出现了。圣人从不亲

「道 德 經」第 七十二 章:

民不危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人民不畏怕威权,其实是人民没有感到来自圣人的威权压力,意味着圣人身上真正的威权出现了。圣人从不亲昵迷恋自己所居的上位,也从不沉浸在厌饫的奢靡生活中。正因为圣人从不沉浸在厌饫的生活中,所以人民不仅不会讨厌他,反而乐于推戴他居于威权之位。可见,圣人的做法就是力求自知而不只看见自己,懂得自爱而不一味自我养尊处优。所以,侯王你要向圣人学习,去掉自见和自贵的做派,采取自知和自爱的修为,你也能做到大威无威。

道德经中理解思维方式】:

什么是圣人?圣人首先也是人。和他人一样,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

但圣人和一般人不同,是一个特别的人。他不是被欲望和技术所规定,而是被道所规定。圣人正是一个修道并得道之人。但圣人与一般的得道之人也有不同之处。他是一个治者。圣人要治理天下和民众。在世界整体中,圣人处于道和民众之间。他不仅和道发生关联,要接受道,而且也和民众发生关联,要将此道传达给民众。

圣人是有道的人。一方面,他反对一切无道;另一方面,他知道并行道。

圣人反对无道就是反对欲望、技术和一些人为的现象。圣人无欲,也就是没有贪欲,因此也可以说他寡欲或者少欲。他只是满足自然的欲望,而不是追求过分的欲望。

本章最简单的理解,与“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样的词汇逻辑相同,可以说是“大威无威”,表达的是民不知权力者的权威,那么作为君王,你才真的有大权威,这就叫做“太上,不知有之”,这才符合大道精神。

圣人通过自身修为,而不是以显威来建立权威形象,是“以正治国”的一种高阶表现。

所谓圣人,其身心俱与大道冥合,聚则成形,散则成炁,随迎莫求,无影无形,身超物外,上天入地,变化无穷,其道德与天地自然法则相合,究察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原始因终,协和万物顺其自然,让大道布施于天下,对机施化,应物现形,使万事万物各随其性情。

其睿智之光可与日月争辉,推行道化有如神助。芸芸众生不知道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是亲眼目睹也无法真正了解其智慧的边际所在,这便是圣人。

圣人所作书中的思想一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圣人书中蕴含的思想极为高深,也是非常究竟的,因为书中的思想是圣人已经达到究竟处后所留下的。

“万人读书万人想”,难道书里有一万个思想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道书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不是的。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是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思想,是我们自己本有的思想,不是这本书本有的思想,我们甚至只是了解了圣人思想的皮毛,更甚至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当然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这是书给“我”的,实际上不是的,书本只是外在的一个条件。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不是“我”的属性,这只是人在自身思想的映射下所赋予给“我”的看法罢了。

同样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当我们真正能进入到圣人书中的世界,或者能达到那个境界的话,那我们不就是圣者了吗?我们不就达到觉悟了吗?

可是我们并没有成为觉悟的圣者。为何没有呢?因为那都只是我们的一种起心动念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圣者的世界里。

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我们并没有达到心的本体的境界,而书里的境界都是圣人已经抵达明心见性而展露出来的智慧,而我们依旧处在起心动念的阶段。

起心动念是我们自己的,从而生出自己的善恶,生出自己的设定,还以为是书给我们的,实际是我们自己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心动念就是我们“意之动”。我们的“意之动”跟圣人的心碰撞了吗?交流了吗?

当你可以通过文字智慧开启你内在本自具足的实相智慧,迟早有一天,你可以达到圣者那样的境界,圣人的境界就是你的境界。

以上论述是个人认识能力所能认识的,大家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您的点赞收藏转发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