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作者 | 樊登读书 · 胖妞不爱动主播 | 樊登读书 · 北辰? 解读预告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听过这么一句话:人的思维是有层次的。你眼下的难题,往往需要提升一个思维层次

作者 | 樊登读书 · 胖妞不爱动

主播 | 樊登读书 · 北辰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听过这么一句话:

人的思维是有层次的。你眼下的难题,往往需要提升一个思维层次来解决。

生活、工作、感情…如果你正有难题解不开,不妨读读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

在一次交流会上,作家古典问了在座所有人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手拿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做什么?

有人说应该去装水;

有人说应该去分享给别人;

有人说应该分析一下怎么用最好的方式利用水。

而古典却微微一笑:

“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没有必然关系。”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水杯。

那就是我们不易察觉,又极易犯下的思维陷阱。

它们就像一道无形之墙,阻碍了原本思维的畅通,让你看不清内心。

因此,不断升级认知,打破思维壁垒,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古典就点出了三条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陷阱,并给出转变心智的方法。

读懂这几点,你的人生或许会通畅许多。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拆掉“稳定”之墙,拒做安全感的奴隶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继续深造可以让我的履历更漂亮,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现在做同样选择的人太多,我考上的几率太低了。”

“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广,发展机会多,但是我怎么努力也安不起家,去了也迟早要回老家。”

“最近有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可是我能力一般、要新学的东西也很多,我一定做好不好。”

有以上这些想法的人,其实往往都是被安全感囚禁的人。

他们习惯用一个“是的,但是……”的口头禅,给思维设下各种限制,把自己封锁在狭小的长大空间里,害怕改变,拒绝尝试,最终沦为安全感的奴隶。

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安全感”的故事:

以奶酪为食的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在某一天发现他们的奶酪不见后,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嗅嗅反应敏锐,迅速做出思维转变,接受奶酪不见了的事实;

匆匆立马行动,出发寻找新奶酪;

哼哼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极后,也开始慢慢转变思想,接受现实和积极行动;

唧唧则是永远陷入在“奶酪不见了”的悲伤中,自怨自艾、萎靡不振。

故事里的这个“奶酪”,隐喻的其实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某种东西:

比如个人的竞争力、职场的变现力,被爱的幸福感等等。

当我们发现它们消失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而沦为安全感奴隶的人,就会像唧唧一样,不愿接受,不敢改变,画地为牢,圈锁自己。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猎豹移动CEO傅盛说得好:

我认为安全感的本质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

有时候,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内心的恐惧。

往往只要你迈出小小的第一步,就会发现:

事情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困难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里,唯有不断更新、持续学习,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感。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拆掉“畏惧”之墙,莫成“没兴趣”的弱者

你是否曾经因为犹豫、纠结错过很好的机会?

或许是一份难得的感情、一个突破自己的挑战;

又或许是一个能够让生活跟现在截然不同的选择。

时过境迁再想起,只能用“不感兴趣”“没有缘分”来安慰自己。

《人生第一次》里有句话我很喜欢:“只有当你再也不想尝试了,你才算失败。”

很多人常常把失败归结于自己不擅长,但其实真正的失败其实是害怕失败,比如假装自己没兴趣而拒绝尝试。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先是给学生们看一个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视频,绝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接着,她又让学生读一篇很难的黑洞科学文章。

结果许多原本宣称自己对黑洞感兴趣的学生,立马改口说自己没兴趣了。

其实,这正是大部分人都会存在的畏惧心理:

我们常常在一开始对某种事物表露出兴趣,可一旦发现需要耗费精力去学习研究时,就会以“没兴趣”来推脱,不愿尝试,拒绝挑战。

《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上说:

当一个人面对新事物觉得无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漠不关心。

你有没有对某种事物说“没兴趣”的时候?

如果有,那请你认真地提问自己的心:“我是真的没兴趣,还是我害怕失败?”

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里任小天,喜欢天文,却被爸爸逼着练钢琴。

学琴八年的他,心里对天文的热爱与好奇,却从不消减。

于是,爸爸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他参加钢琴比赛能进入决赛的话,就同意他不再练琴。

最终,任小天不仅获得比赛一等奖,还拿到高等音乐学府的录取通知书。

可即便获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绩,他对钢琴依旧没有半分兴趣,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研究天文。

也就是说,当一项事物让你荣誉加身,可你依旧喜欢不来,这种情况才是真的“没兴趣”。

作家李尚龙做过这样的总结:

失败的痛苦远远不如怯懦的痛苦,怯懦带来的痛苦是持续的,而失败带来的痛苦会随着反思和解决问题而消失。

生活里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不敢开始的懦弱。

人生不过短短三万多天。

任何事情,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你只有行动起来,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拆掉“迷茫”之墙,慎选“有意义”的人生

古典老师在做职业咨询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我能热爱一生的事?”

“什么是我最独特的天赋和热情?”

而他的回答是:“就从做点你觉得有意思的事开始吧!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为什么不是做有意义的事呢?

心理学中提到,人有“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们因为喜欢,才去做一件事;

外在动机,则是我们会因为某个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个行为。

有意义的事对你来说,一定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你喜欢、乐意的。

而当你去做内心感兴趣的事,你的学习主动性会更强,行动阻力会更小,那么最终的效果自然会更佳。

胡适先生在赴美留学之前,哥哥极力要他学铁路。

可当时,年轻的胡适对路矿这方面并不感兴趣,他喜欢与朋友们讨论文学问题。

但为了不辜负兄长的期望,他最后妥协,决定选读既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又能报国的农科。

直到有一次,老师要求他们做苹果分类的作业。

美国同学都是农家子弟,对于苹果的普通名称一看便知,所以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而胡适跟另一个中国学生,花了两小时半,只分类了二十个苹果,而且大部分是错的。

那天晚上,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花了两小时半的时间,究竟是在干什么?中国连苹果种子都没有,我学它什么用处?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干吗学这个?”

思虑再三,胡适决定抛弃这种带着他人期望的,有意义的人生,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余生。

不久,他便离开农科,转而投向自己喜爱的文学领域,并最终取得了非凡成就。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周国平说: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

学习也好、工作也罢,热情永远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剂。

人生在世,要么去抛开一切束缚,做你真正喜欢的事。

要么就要学会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不断发现热爱和乐趣。

唯有如此,才不会在日复一日煎熬和懊丧中丧失热忱、停止生长。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思维层次

写在最后

古典老师说:

“对于个人发展的差异之问,在这个阶段,我会说,看清人生真相,做聪明的努力,为自己负全责。”

每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自己的底层思维。

但过去阶段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当下的你。

正如我们不能用学生时代的思维来适应职场生活,也无法用20+的人生经验来指导30+、40+的自己。

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不断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作者 | 胖妞不爱动,一个身体安于小城,思想却不愿受限的广东姑娘。爱好读书写作,追求终身长大。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