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怎么看哪个盘是固态硬盘,选择固态硬盘的基本常识

几年没装机了,秉承着一般不装机,装机战十年的老套路,现在使用的还是I5 2320,虽然换了显卡玩玩吃鸡中特效啥的没问题,但是这几年不是有了点积蓄么,不花干啥呢?决定提前2年攒机!在研究攒机之前我也是小白一个(虽然现在也是),但是鄙人胜在爱研究,从一无所知经过不少时间的钻研直到现在也能出来写写经验贴,给初级小白指个路。以下均为个人总结的经验,难免疏漏之处,欢迎喜欢探讨的小伙伴和大佬在评论区予以更正和补充,感激不尽。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回想当年我老平台升级,花439块钱买的入门级120G固态硬盘,再看看现在5毛钱1G的固态,心拔凉拔凉的。面对现在这台已经年迈的平台,还是决定重新攒一台新机器,借着硬盘和内存的历史低点和618的强势介入,决定开始攒机还是先从SSD和内存下手,经过几天的研究和查阅,也就有了今天的帖子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从HDD说起】

如果不是什么特别高端的职业玩家,或者一掷千金的土豪,SSD+HDD的组合是必须的,HDD其实没啥好说的,毕竟是这么多年的成熟产品,找个可靠的2T挂载一下就可以了,家用的话图个性价比,整个蓝盘就够用了,2011年就用的西数的1T硬盘,到现在依然在欢快地奔跑,好感度爆棚,京东PLUS活动359元以内轻松搞定2T存储,介意叠瓦的小伙伴也可以入289的1TB垂直也不错。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SSD才是重头】

SSD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了起来,无论是从价格区的变化,还是从市场反馈的颗粒选择,都已经成为定式,其实现在已经进入了更高等级的阶段,特别是M2的强势进入,依靠32Gbps的速率和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已经得到了认可,逐渐取代SATA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SSD接口之战】

那么我们就从SATA接口说起,SATA其实是给机械硬盘提供的接口,而SSD发展的快速发展使现有的SATA接口成为了瓶颈,SATA2最高速率是3Gbps,理论传输速度支持到300MB/s左右,而SATA3最高速率也只有6Gbps,理论传输速度为600MB/s,虽然远远超过了HDD的传输速率,但是面对固态硬盘却显得捉襟见肘,例如使用NVME协议的M2接口西数硬盘读写速度轻松飙升到3000MB/s,是SATA3的5~6倍之多,由此可见抛弃SATA,而M2成为主流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也有很多的小伙伴说现在是性能过剩的时代,要那么高的速度纯属浪费,但是这里我有不同的意见。第一,时间是进步的,技术也是在不断推进的,硬盘接口突破了瓶颈,其他硬件也会轻松跟进,就像当初的USB2.0,被USB3.0取代只是时间问题。第二,现阶段的传输速率已经能带来不少的福利,相较于五六倍的速度和不到一倍的差价,为什么会不选择M2呢?举个例子SATA2/SATA3/M2 NVME的速度对比图,拷个30G的游戏理论值SATA2最快要用1小时40分钟,SATA3要用51分钟,而NVME的小黑盘只需要10分钟,这就是差距。

如果说黑盘比较贵,还是回到家用的蓝盘,我也趁着低价入了一个西数的WD Blue SN500 NVMe SSD,439元合1GB 8毛钱,虽然比SATA的固态贵了一点,但是无论从速率还是从未来的应用程度上都强了不只这3毛钱的价值。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SSD尺寸之战】

另一就是尺寸上的改善,想当年上微机课还要带鞋套的年代(暴露了我的年龄),5.5寸的软盘才是主流,直到3.5寸的机械硬盘才逐渐走上了正轨,后续随着发展采用了2.5寸机械盘,到后来的SATA固态硬盘再到M2的固态硬盘,尺寸都在一步步地缩小,上一张尺寸对比图就一目了然了。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SSD速度之战】

因为还没等到板U的特价,所以新买的西数M2 500G蓝盘就只能先用小米笔记本来先体验一下,然后对比一下现有的750EVO和普通的机械硬盘来用数据说明一下(别问我为什么没买小黑盘来测试,还能有别的原因吗,跟我读qiong帅)。话说小米笔记本还是非常良心的,第一代小米笔记本AIR 12.5寸,不足4000块钱的首发价居然配备了2条M2接口,同时还使用的是PCIe通道,这个点赞!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小米笔记本从背面拆除8颗螺丝,然后用吸盘吸起后盖,逐渐撬开卡扣就可以看到M2接口了,2280的型号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M2固态,插上以后用螺丝固定,愉快地开机测试,首先是小米自带的SATA标准M2硬盘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可以看到SATA通道下500+的读写速度表现已经非常不错的,这里也说一下,虽然自带的SSD也是M2接口,但是不是说所有的M2都有很高的速率的,一样要分SATA通道和PCIe通道,协议上也分出了ACHI和NVMe,M2只是接口,主要还是要看通道和协议,SATA通道的M2固态依然被限制在6Gbps,除了尺寸上优化了,其他并没什么本质上的改善,比如这个小米笔记本的M2固态就是SATA通道,所以大家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甄别,这会是一个坑。

下面来看一下新上的西数500G蓝盘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读取速度达到了1745,写入速度也有1463,足足翻了3倍,这个就是协议的差距,所以在挑选M2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接着再来看看3年前买的固态硬盘,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与小米自带的M2持平,基本达到了SATA3的最高速率。

再试一下普通的SATA3机械盘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通过这几次的测速也就不难判断,SATA是为机械硬盘而生,大大地限制了固态硬盘的速度,随着固态硬盘的普及和价格的降低,M2接口未来成为主流已经无可非议地成为了必然。所以现在购买SSD还是建议直接买支持NAMe协议的M2接口硬盘,如果是像我一样先入了M2备用的小伙伴也可以买一个M2的PCI卡,用在老平台上。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而在HD Tune的基准测试中,40G文件的读取M2的NVMe平均速度达到了909MB/s,而SATA只有419MB/s,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大文件拷入或者拷出的时候最少也相差2倍有余的速度体验。但是现在被吐槽最多的也是在于这里,很多人认为这个高的速率没有用,因为你的其他拷入拷出设备支持不了这么高的速度,两者取低一样会打回原形,但是这里我还是要提醒一句,当初的USB2.0和USB3.0与现在何其相似,现在USB2.0已经逐渐被淘汰,沦落为了插键盘鼠标的专用孔了。。。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同时经过40G的操作,在室温28°的情况下,小蓝盘的温度仍然只有36.5°,温控性能也没得说。

【关于颗粒】

固态硬盘的好坏其实绝大部分只需要考虑主控和颗粒即可,而颗粒却是很多人对固态硬盘抱有迟疑态度的原因,当初TLC因为读写寿命问题被DISS得体无完肤,我也本以为MLC会逐渐成为主流,没想到半路TLC从2D堆叠进化成了3D堆叠,一下子寿命延长了3倍,这下TLC一下子就成为了最具性价比的颗粒,固态硬盘也真正成为了低价高品的好东西走入我们的机箱。

以上是一个总结的话,如果看不懂我也简单解释一下(大神请略过)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每种颗粒因为每个储存单元储存的数据数不同,所以每一种颗粒的价格差别巨大,SLC是单层存储,只存储1bit数据即0和1,存储速度快,价格昂贵,MLC开始是多层存储,有2bit,通俗点理解就是同样价格的情况下MLC的容量会是SLC的两倍,当然牺牲的也是寿命和存储速度,而TLC与QLC原理相同,分别为3bit和4bit。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因为采用了均衡擦写措施,所以颗粒的寿命是容量*擦写寿命算出来的,我自己简单做了一个表格,按照最低擦写寿命,每日50G的写入量来计算硬盘寿命(其实我们一般每日写入都在10G以下)在这个2D堆叠的情况下TLC的寿命是被经常被DISS的方面,只有500~1000次的擦写寿命,256G能用7年有点小失落,但是现在采用3D NAND下,可以用到21年,相信即使主控挂了,颗粒也不可能挂。再看看QLC,2D堆叠下1年不到就挂了,所以后来出了3D堆叠进行改良,所以在相同价格下,选择3D堆叠下的TLC是最具明智选择,既稳定,价格又低。

从小白到达人,硬盘种类如何选择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最后啰嗦几句】

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基本上把现在能想到的问题都写了出来,我个人的观点和我选择入手的硬盘一样,推荐M.2接口的支持NVMe最好是3D NAND堆叠技术的硬盘,未来是主流,什么MLC寿命论,高速无用论我觉得只是现在暂时的一个情况,即使是升级我愿意换CPU,也可以换主板,升级个内存啥的更是无所谓,但是换一个硬盘实在是太费劲,高速率,能跟上时代潮流的硬盘才是好硬盘。

(0)
仰望辉煌。  的头像仰望辉煌。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