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ho有货平台现在怎么样(有货发展历程介绍)

作为潮流文化生态链最成功的打造者之一,YOHO!有货集团竟也走到了如今的穷途末路。那yoho有货平台现在怎么样了?下面小编来跟大家讲讲有货发展历程介绍。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据腾讯新闻《潜望》从接近YOHO!高层及多位员工处获悉,YOHO!有货集团当前资金链已断裂,不仅裁撤大批员工,还因拖欠员工工资、社保致使大量员工流失。与公司巅峰时期的1500人相比,YOHO!目前流失了近80%员工,仅剩300多人。

  雪上加霜的是,资金链断裂导致YOHO!长期拖欠供应商款项,vans、匡威等品牌已逐渐终止合作、退出YOHO!平台。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YOHO!母公司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司缠身,面临30多个民事诉讼纠纷,已成为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公司及创始人梁超被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如今YOHO!只剩两条出路,一是引入新的资本重新盘活集团现有资源;二是卖身,潜在的收购方为京东、字节、腾讯、B站这些全品类电商或内容平台。无论哪一条路,YOHO!在潮流趋势最为火爆的当下走到这一步十分令人唏嘘。

  时间回到2005年,当时的国内潮流媒体圈可谓一片空白,中国年轻人几乎没有获取潮流内容的渠道。辞去电视台编导工作的梁超便在这样的形势下创办了半月刊《YOHO!潮流志》杂志,旨在为中国年轻一代提供海内外的前沿潮流内容。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在梁超看来,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潮,越来越酷,也越来越个性,而且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多元。“这件事上,他们是需要内容的,需要被教育被影响。”梁超回忆道。

  《YOHO!潮流志》第一期便卖出了一万册,在当时仍为非常小众的潮流文化领域,已属相当于不错的成绩。看到市场前景的梁超,为将潮流爱好者聚集起来,顺势在2007年推出了线上潮流社区。

  通过线上潮流社区,梁超发觉用户除了讨论潮流文化之外,最多热议的话题便是如何购买潮流单品。梁超紧接着在2008年推出了真正让YOHO!完成商业闭环的YOHO!BUY有货网。

  彼时,以淘宝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电商开始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的线上购物习惯已被开发出来,而潮流垂直领域的电商平台却是空白,加上自身已经累计的用户,有货网很快就在国内潮流文化圈扎根。

  有货网不仅销售包括国际知名、日韩港台流行、内地原创、明星设计师等超过1200个潮流品牌商品,还借助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孵化和培养潮牌原创设计师,并帮助其原创品牌在平台销售和推广。

  至此,YOHO!的潮流文化生态链已基本构建完成。《YOHO!潮流志》和《YOHO!GIRL》作为专业的媒体提供潮流资讯,旗下线上潮流社区聚集潮流爱好者,再引流至丰富的潮流垂直电商平台有货网。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作为集团的集大成者,顺应移动化趋势推出的有货APP汇集了以上所有业务。用户不仅可以购买喜爱的潮流品牌产品,还可以浏览最新的潮流资讯,同时随时发布和查看帖子与其他潮牌爱好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从线上打开市场的YOHO!还将眼光放宽至线下,创办了YOHOOD全球潮流嘉年华。已举办七年的YOHOOD总能把圈内最热门的品牌、玩法和红人聚集在一起。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最近的一次YOHOOD 2019召集了150余个海内外潮牌和它们的限定产品。在常驻品牌之外引入了潮流界的新宠Justin Bieber个人品牌DREW HOUSE,以及日本网红潮牌WIND AND SEA。同时,adidas Originals、PUMA、VANS等主流潮牌也带来了新玩法。YOHO!也帮国内潮牌和海外品牌“搭桥”,推出了一些联名单品。

  同时,YOHO!从2017年开始布局线下实体门店。2017年在南京新街口开出一家超过5000平米的大型线下店YOHO!STORE,完成了从一本潮流杂志到媒体+新零售的丰富业务矩阵。

  2018年在上海开了第一家新锐原创潮牌集成店YOHO!BLU,进一步拓展线下布局,落地新零售场景。YOHO!BLU规划面积为150㎡-500㎡,计划打造一个全渠道的零售模型,目的是要孵化新锐、原创设计师品牌。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对于开YOHO!BLU的原因,梁超表示YOHO!STORE更多承载的是这个城市潮流中心的概念,把潮流的内容人群和文化聚集起来,即“365天的潮流内容载体”。

  现在的城市都有很多的商圈,很多人日常可能是在这个商圈里面会有很多的消费和逛的行为,所以我们就开发了YOHO!BLU,它对我们内部来讲是毛细血管的店,里面也会有货品、内容、活动,但是跟大店还是会有区别,但不管是大的YOHO!STORE还是小面积的YOHO!BLU都希望成为内容和人群的聚合地。YOHO!的新零售线下设施应该是一个潮流内容、潮流人群和潮流文化的集散地,而不同于其他零售业单纯的售卖东西。

  YOHO!在2017年拥有超千万注册会员,2017年交易额超过34亿元。2018年10月,YOHO!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E+轮融资,由K11掌门人郑志刚创立的C资本(C Ventures)领投。同时YOHO!将与K11达成战略合作,获得K11集团在全国线下资源的全方位支持,为其媒体+零售+生活 方式的业态向线下延伸提供更多的载体。

  C资本还促成了YOHO!集团和英国潮流杂志《Dazed》的合作,推出《Dazed》杂志中文版,由郑志刚担任《Dazed》中文版主席。

  完成E+轮融资后,一直顺风顺水的YOHO!在2018年12月上线了二级交易平台UFO飞碟好物,然而,这看似在炒鞋火热趋势下顺势推出的项目却为集团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事实上,之前一直引领国内潮流圈发展的YOHO!此次推出二级交易平台却非常的被动,而他的压力正是来自一家与其发展道路极为相似的虎扑体育。

  随着2002年备受瞩目的中国篮球巨星“小巨人”姚明加盟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休斯顿火箭队,NBA在国内体育圈的影响力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而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仅没有专业的篮球媒体,同时也没有可供篮球爱好者讨论交流的线上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为篮球爱好者的杨冰和程杭一拍即合,决定自己搭建一个供篮球爱好者了解资讯与讨论互动的平台,虎扑网的雏形便在2004年搭建完成。

  同为各自领域的线上平台的开创者及引领者,本应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却被一个突然兴起的行业同时改变了轨道——炒鞋。

  事实上炒鞋的热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Nike为最富盛名的传奇篮球巨星Michael Jordan推出了第一代签名球鞋Air Jordan 1,这款改变球鞋文化史的常青款至今仍以层出不穷的配色受到潮鞋圈人士的热爱。

  国内的炒鞋文化也由来已久,只不过之前被炒的对象多是国际品牌的潮流鞋款或是联名限量版。去年1月退役不久的NBA传奇巨星Kobe Bryant突然因飞机事故身亡,而在国内其相关的球鞋也在一夜之间暴涨,高昂的市场价让许多意图购买球鞋以此纪念缅怀Kobe的球迷望而却步。

  YOHO!与CBNData共同发布的《中国潮流消费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90后、95后与00后已经成为潮流市场的主力军,消费规模占到总体规模的80%。此外,年轻人群潮流消费增长趋势明显,超过其他人群。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由于学生群体在校长期穿着统一的校服,鞋便成为了其中乐于攀比人群的主要对象。同时,承载了潮流文化的鞋款,因其形态稳定、便于储存、具有升值空间等特质正在逐渐成为 Z 世代的硬通货。

  越来越大的市场正不断地吸引年轻人跟风炒鞋,炒鞋的动机来源于球鞋的溢价值。不过需要警惕的是,目前许多热门款的价格已不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

  有业内人士表示,鞋贩子之所以能频繁炒作不同鞋款,就在于他们洞察了鞋类期货制订货方式的漏洞。由于新款上架的数量早在半年前就已固定,有实力的鞋贩子便会在炒作鞋款即将售完时全部买下市场剩余存货,垄断之后便可坐地起价。此后即便品牌补货也有一定的滞后期,而当货品补上后又到了新品的发售期,鞋贩子便可转向新品,如此往复。

  不过数倍涨价后很难吸引意向目标购买,鞋贩子便采取小幅降价再配合自卖自买的炒作方式,营造出“抢占便宜”的错觉,以此吸引他们眼中的“韭菜”入场接盘。

  虎扑CEO之一杨冰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意识到国内个人球鞋玩家交易平台的缺失后,他在2015年推动基于C2B2C模式的毒APP,该模式重点解决了个人与个人球鞋交易间的难以确保正品的痛点。

  毒APP上线球鞋鉴定功能后,逐渐摸索、完善出“先交由毒APP鉴别,后发货给卖家”的交易模式。继承了来自虎扑的大量粉丝,毒APP一经推出就成为炙手可热的板块。

  2017年,在说唱音乐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火热出圈,节目导师吴亦凡、热狗、张震岳及Rapper们穿着的炒鞋更是成为年轻人争相购买的鞋款。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以球鞋为代表的潮流单品消费市场爆火,年轻人对球鞋的消费、转卖、收藏行为频率不断提高,毒APP乘着这股潮流之风一朝崛起,迅速闯入大众视野。

  2018年10月,毒APP获得了虎扑体育、动域资本的融资,紧接着又收到了来自高榕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普思资本的数千万美元融资。来自普思资本的投资,还让王思聪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为毒APP做了不少宣传。

  眼看毒APP迅速成长为国内炒鞋第一平台,并联合虎扑旗下另一运动潮流购物平台不断抢夺自己的潮流市场。当时YOHO!团队通过做市场调研、用技术手段调取数据,发现毒APP的成交量和GMV到了相当大的体量,球鞋单品类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有货。

  YOHO!正是在这样的压迫下,不得已推出了与毒APP对标的UFO飞碟好物。然而,从虎扑开始,到识货再到毒APP,一路下来已经为毒APP累计了大量经验丰富的球鞋鉴定师。与之对比,YOHO!不仅鉴定师团队紧缺,用户也难以短期内认同潮流平台YOHO!的鉴定能力。

  作为追赶者的YOHO!,单靠模仿显然难以让UFO项目追上毒APP的脚步。越发焦急的YOHO!用出了互联网公司最常用的手段——补贴。2019年4-10月半年间,YOHO!为UFO项目狂发优惠券,企图在拿到一个足够高的GMV数据后去搏新一轮融资。

  彼时,毒App针对平台卖家抽取的佣金比例是5.5%,除去查验费、鉴别费、包装服务费、1%转账手续费后,一双鞋售价1000元的球鞋,毒还会抽取55元作为手续费,补贴大战启动后,即使毒把其中50元补贴给买家,仍能从这笔交易中赚取5元手续费。但UFO上线之初就宣称零手续费,不仅无法从每笔交易中抽佣,还反向给买家补贴不同面额的优惠券,只为与毒APP争夺商品到手净得价的最低价。

  精明的鞋贩子们又岂会错过这等“薅羊毛”的绝佳机会。此后,不断出现一双球鞋的卖家和买家的地址只隔了一条街区甚至同一小区的情况。据腾讯新闻报道,UFO项目前后共计补贴了大几千万元现金。

  虽然补贴未能给项目带来盈利,但却让UFO项目获得了非常亮眼的数据。暴力烧钱换来野蛮增长,并以此获得下一轮融资,YOHO!显然深谙互联网企业生长之道。

  这样玩法在不断暴涨的行业可谓势如破竹,然而,不断膨胀的炒鞋行业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的限度,以至引来了监管部门的干预。

  2019年10月,央行发了一份名为《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并且点名批评了10余个炒鞋平台,毒APP和YOHO!皆赫然在列。

  央行要求,各义务机构提高对“炒鞋”对关注和研究,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对照上述业务风险,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

  此后,炒鞋行业频频受到监管部门和央媒的“通报批评”,不久前,因李宁等国产球鞋价格不正常暴涨,人民网发布了名为《人民财评:消费爱国心炒鞋,邪气必须狠刹!》的文章,提出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遏制这种扰乱市场的歪风邪气。文章提到,炒鞋的受益者只有炒鞋客,消费者、经销商、品牌都会受到伤害,而最终伤害的,则是整个行业。

  毒APP被迫进行了两个月的整改,并正式改名为“得物”。央行的出手不仅浇熄了炒鞋行业的热度,也让关注此行业的众多资本望而却步。正迫切需要资金救命的YOHO!之后再未能获得融资。

  更为糟糕的是,国内潮流市场早已不再是YOHO!一个玩家的时代。奢侈品电商FARFETCH在2018年通过收购潮牌管理公司New Guards Group,Farfetch间接拿下了一系列时下Off-White、Palm Angels、Ambush、Heron Preston等最炙手可热的年轻人品牌。

  2020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历峰集团和开云集团控股公司Artemis对FARFETCH进行了 11.5 亿美元的投资,建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达成后,FARFETCH发发奇也顺势入驻天猫奢品。

YOHO!有货的潮流帝国正在倾覆

  为适应中国市场,FARFETCH还给自己起了个很有辨识度的中文名,“发发奇”。根据FARFETCH最新的2021第一季度报,包含了潮牌管理公司New Guards Group的品牌业务部门GMV则上涨4.6%至1.12亿美元,毛利率提升至51.4%,占比已达12%。

  事实上,天猫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也早已把锚头直接对准潮流生意,主动与国际潮流和奢侈品牌接洽,邀请它们在平台上开设旗舰店,苏宁易购也开始试水潮流业务,推出“趣逛逛”,通过整合当下直播销售和主播孵化,融入商业实体。年轻消费者接触时尚潮流品牌的渠道越来越多元。

  不仅是外部市场环境急剧恶化,YOHO!起家的潮流媒体同样面临增长放缓的危机。与YOHO!同为潮流媒体与电商平台的香港HYPEBEAST集团2020年报显示,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HYPEBEAST销售额同比增长11.8%至7.51亿港元,净利润增长6.4%至6577.5万港元,收入和利润均远远低于2018年74.56%和36.81%增长速度。

  内忧外患的YOHO!渐渐被逼上了绝路。最开始,供应商发现有货的结款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彻底无法结款后,导致部分品牌合作破裂、先后退出平台,有货的电商业务不可控制地走向了崩盘。

  不止有货,现金流控制差甚至是整个YOHO!集团的弊病。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有货本身走了一条重资产的路,而YOHO!集团先后开发的《YOHO!潮流志》、潮流社区、《YOHO!Girl》、YOHO!Store等多条业务线,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没有一个业务具备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能为集团带来高额利益。

  虽然YOHO!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但支撑这个潮流帝国的土地仍在,YOHO!仍是圈内屈指可数的代表品牌之一。巧合的是,比YOHO!更早,堪称中国潮流圈领路先师的香港I.T集团也已从辉煌走向落幕,4月30日已被批准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不过LADY OL坚信,两者均未放弃集团的未来,作为曾经中国潮流圈最核心的两股中坚力量,或许我还能等到他们重建帝国的时候。

(0)
远光博客的头像远光博客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