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这个假期,你是否会出门游玩?

无论是“俗气又浪漫”的青岛,还是市井气喷涌的广州,亦或是花重锦官城的成都,或者一杯茶颜悦色难求的长沙,我们总能找到一种方式,来解锁一座城市。

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方言(或者带着方言腔的地方普通话)第一时间钻到耳朵里,给了我们一份见面礼。有的方言婉转婀娜,“吴音娇软带儿痴”说的就是软绵绵的苏杭软韵;有的方言麻辣鲜香,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脆生生的秦腔古调再合适不过,各地的方言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是城市的名片。

这次我们沿着方言的痕迹前行,在不同的城市都呆上一时半会儿,听听有趣的对白,从方言来解读一座城市。有从过往的文章里摘出的只言片语,也有最新收获的小知识,正在各地旅游的你,可得好好瞧瞧了,说不定,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更了解此次的旅行目的地。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来到长沙,迎接你的应该是一碗米粉。

早上的长沙,四处可以见到蒸汽腾腾的米粉店。随意走进一家,偌大的方桌上摆满了各式配菜,从常见的榨菜、酸菜、酸豆角,到各家专制的泡菜与剁椒,全部用不锈钢盆装着,一个清晨通通消灭。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图片:May Xiao

有的大粉店,墙上会密密麻麻地挂着一排小木块,花红柳绿的一片,好不热闹。这个就是所谓的码子了,在长沙方言里,码子指的是盖在主食上面的配菜,不但米粉、面条需要码子,晚点吃米饭的时候,还可以盖点码子,吃一吃盖码饭。

清淡一点码子的有肉饼蒸蛋和香菇菜心,重口一点码子的有酱爆腰花和辣椒炒肉,收银的大妈往往会站在那,问你一句“恰么子粉?” 这是在问你吃什么码子的米粉。长沙的米粉分为炒码粉与煨码粉,一个是快火猛炒,一个是慢火焖炖,各有千秋,不过在抢时间的早上,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吃已经做好码子的煨码粉。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吃粉的时候,最能体现长沙话的简明,不吃葱蒜,一句“免青”即可,不爱酱油,说句“免色”就好。“宽汤”和“扣汤”一个汤多,一个汤少;“重挑”和“轻挑”一个粉多,一个粉少。粉面的熟度也可以定制,“落锅起”,要求粉面浮起来就好;“带迅”,是粉面熟而不烂;“二排”是熟而不溶,“溶排”则是溶而不碎。“过桥”则是将粉面与码子(放在粉面上的菜品)分开,老**喜欢一边吃菜,一边嗦粉,最后再细细盖上,原汤落肚,颇有仪式感。只是可怜煮粉师傅和跑堂小哥,一把勺煮百家粉,一张口传千家言。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好白是真的白,全白。

从郎家胡同出发,绕过几个胡同,到了国子监67号,有家小小的纯白房子,门口透过玻璃可见里面错落有致的白色世界。这家只有三十多平米的店,推门进去会使人惊叹于店主对白色物品的一种几乎极致而美的追求。从日常用品,护手霜、洗衣液;到文具,笔记本、订书机;杯杯碟碟;鞋子、衣服、白色封面的书;还有自产的米和面。一切以白的名义,选生活里最具美感和质量的物品,物件之间的距离、堆叠等陈列都让人赏心悦目,一个色系里的精致,在好白商店得到最大体验。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好白商店

和好白老板孟奇熟了之后,我曾问过什么时候开一家“好黑”,结果好黑还没出来,2018年先有了“好灰”( Great Grey)。好灰和好白一样,只卖灰色的物件。比起白色,灰色的边界太大了,深深浅浅数不清的色度带来有界限的变化,而作为曾经是广告导演的孟奇和室内设计师的太太Yvonne作为两家店的买手,同样带来高品质的内容。

好灰商店据说最佳容纳量是五个人,为了保证顾客的购物体验需要预约前来,请不要扑空错过哦。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在去往好白商店的路上,可以把脚步放慢一些,别忘了留心听听路过的行人唠家常。北京人说话除了带有明显的儿化音之外,也爱轻音和吞音,小时候看过《我爱我家》的你们,肯定非常熟悉和平女士内地道的四九城口音,她在喊傅明老爷子时,就常常把“爸爸”的最后一个音轻声化,乍一听挺像在说“爸呗”;而叫贾志国时,就体现出了吞音,常常是在说“贾日国”。另外,北京话词汇特别丰富,光语气词就有“哎哟喂—”、“哟—”、“嚯—”等等,表达起情感来,极其充沛。所以,在去北京游玩儿的时候,可一定不要错过街头实时上演的北京生活秀,老少爷们儿贫起来,没个一时半会儿可听不完!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如果你之前没有听说过搅团这种食物,那么来到西安一定要尝尝。

搅团用玉米面打成的,是一道西北人都熟知的家常小吃。在秋天,因为能用上最新鲜的玉米面,所以滋味清香回甘,尤其美味。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来到李家搅团的食客多会选择传统的做法,把打好的搅团切块儿,或者做成漏鱼儿,淋上清爽的浆水,放一撮燣韭菜。不要忘记注入灵魂的油泼辣子,看着红艳艳的吓人,但实际上比起辣,更多的是香,来一勺,不然味道岂止减十分。(实在不能吃辣就没办法了。)

这家店的搅团打得很是地道,是吃过的店里最细腻的一家,入口香滑,胃也觉得妥帖,是一份来自五谷杂粮的实诚心意。

就像这实诚的搅团一样,西安话永远情绪饱满,直率的西安人总会把语气表现在话头上,直接、痛快。为了缓和干巴的语气,西安人说话爱加语气词,“咧(liè)”是其中一个。“咧”基本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助词“了”,但从西安人嘴里说出来,情绪分明:逛街逛得尽兴,说 “逛美咧”;吃饭吃得饱,说“吃美咧”!公交司机着急上火:“上来朝里走,挤到门口闹怂,里头空成怂咧!”

年轻点的西安娃则更爱说“成马咧(chéng mà liè)”,这句出自西安方言剧《西安虎家》的流行语,现在已经常用语,适用各种程度达到极限,并且不爽的场合。它是“咧”的夸张延伸,“困成马咧”“冷成马咧”“堵成马咧”……总之,万物皆可成马咧!

就算是日常的问与答,西安人也喜欢用助词“捏”和“么”,以此来把“呢”本来的忸怩生生打磨得干脆利落。“你干啥捏?”“耍(fa)手机捏!”毕竟,宁次(意思是唧唧歪歪,磨磨唧唧)是西安人最不喜欢的特点之一。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大熊猫可看,太古里可逛,乐山都江堰三圣乡也可顺带一游,但若想真正融入成都,一定要溜去下午的茶馆喝杯盖碗茶,听成都嬢嬢摆摆龙门阵。

走遍每个城市都爱去找茶馆,但都没成都味道。倒不是茶不好喝,而是茶太好喝、环境太清幽了,反而让人施展不开拳脚。

在成都,茶馆都没有天花板,一块空地、一堆竹椅、每桌一个热水瓶,茶就喝起来了。十几块喝一杯,三十块喝一壶,没人计较这些茶入口到底香不香,甚至还要配碟瓜子,总之——品茗的规矩都不一定对,但氛围绝对很到位。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晒着毛毛太阳,瘫在茶馆喝茶,伴随着采耳师傅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朋友聊着八卦,再彼此弯酸一两句——啊这迷人市井气,我可太爱成都了吧。

都说川渝是rapper的摇篮,简要了解了成都话的构词原则,你大概就会明白,是什么样的表达习惯造成了他们的构词能力。而且,成都话中的大量的叠词和语气词,倒是有点效果音内味了,在听感上平添了几分节奏感。比如,盖子叫“盖盖”,滑梯叫“梭梭板”,空心菜叫“藤藤菜”,蜻蜓叫“丁丁猫儿”(也指冲天辫),角落叫“卡卡过过”,祖宗叫“仙人板板”。吃完串串想要结账,不用摇铃,直接大喊一声:“嬢嬢,数签签!”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除了用瓜兮兮、况兮兮、哈戳戳、莽戳戳来骂你“笨”,连“弯酸”别人都显得有音有调。

此处先省略一些大家耳熟能详、但会被和谐的动词搭配,你若在网络上搜“四川话骂人顺口溜”,少说也有100页:像是“吃饭垒尖尖、打架梭边边(吃饭最在行,出事躲最快)”、“告告告,开大炮;人家坐飞机,你坐烂撮箕(讽刺爱告状的人)”……这些民谣/儿歌/顺口溜式的固定骂人话术,自带节奏感的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因此,我身边的成都猛男经常需要费劲给大家解释:“我真的没有卖萌!”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广东人对鸡的喜爱真是让人叹服,连对鸡的最高褒扬都是一句 —— 有鸡味。

曾经问过朋友,什么是鸡味?朋友拿着块白切鸡说:“皮爽肉滑咯”,说罢便把它塞入嘴中。又问一个朋友,鸡味到底是什么?她想了一下,说:“就是阿妈煲的鸡汤味啦!”费力地解释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再次请教老饕朋友,他只能淡淡地说:“你买点快餐炸鸡,再点份正宗的白切鸡,一起吃,你就知道什么是鸡味了。” 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于是和朋友来到了广州芳村榕树头叹佬鸡煲,一家临街的大排档。刚刚过去,一股热浪袭来,好家伙,即便是酷暑,依旧用着炭火来慢慢地炖每一份食物。湿润的夜风吹过,带走一片暑气。秘制的鸡酱咕嘟咕嘟地翻涌,浓郁的咸香味冲击鼻腔口腔,这下似乎知道了什么是鸡味。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等啊等啊等啊等,青春等成鱼尾纹,总算等到了空位,食客还没走,我们就已经站在桌边静候了。耳边充满了市井味十足的粤语,好鬼新鲜,又好鬼得意。同行的友人告诉我,广东话有个有趣的点——特别迷信。时刻注意“大吉利是”。在粤语中“蚀”等于亏,所以遇到同音的“舌”都会改成吉利的音,一条上好美味的“猪舌”不能亏本,所以就变成“猪脷”。粤语里也不说猪肝,干不好,没有水,没有财,所以叫“猪润”。在香港地区,餐后要把吃剩的东西带走,要说“拿走”而不能“打包”,后者特指医院人员处理逝者时用床单把尸体包起,不小心就大触霉头,非得吐两口唾沫,大叫几句“大吉利是,大吉利是啊!”才放心。

但我早已无心细细听,鸡煲已经在路上,我正准备好好地品味这份专属于广州的“鸡味”。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在Black Note里过得每一秒钟都有一种略微粘稠的质感。我把这称之为黑胶唱片与酒精的混合魅力。

爵士乐的音符通过黑胶唱机放大,在空间里跳跃。点了两杯鸡尾酒,再上了一个火腿拼盘,和友人谈天说地,非常自在。话题停顿的间隙,酒保会自然地活跃气氛,挑起一个谈话的线头,再让客人续上,宾主尽欢。也是佩服酒保小哥的知识储备,说起黑胶唱片,爵士乐,电影老片来头头是道。仿佛穿梭着时光机器而来,与客人回忆起当年的盛世,一问年纪,不过二十四五。大上海藏龙卧虎,谁都不能小觑!店主是Norman Tan,陈耀福,华人创意圈中的元老级别人物。难怪沪上创意人都爱来这听黑胶和品美酒。​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酒保问我们想听什么唱片?当然是先上Billie Holiday,再接Ella Fitzgerald,夜暗一些时,再换成Aretha Franklin的灵魂乐。做一名爵士乐手,其实难度颇大,香港著名音乐人查利林这样比喻爵士乐:“你会飞快车,不稀奇,但如若你能把车开得偏离轨道,开入路边的草地,再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后飞回车道正常行驶,那才叫本事。Jazz,就有点像后者。”上海这座城市的确是有爵士乐的基因,常在王家卫电影里说一口上海话的潘迪华,其实是唱爵士乐出身。后来潘迪华移居香港,上海本地的爵士乐也慢慢地渐入平淡。

喝着馥郁的鸡尾酒,吃着咸辣的火腿与橄榄,再和酒保小哥聊会儿天,一天的劳累正慢慢地蒸发消失。隔壁桌的是一对上海情侣,也并桌来和我们聊会儿天,时不时地蹦出几句上海方言,颇为有趣。一下“侬”,一下“阿拉”,一下“伊”,亏得翻过几页张爱玲,才勉强跟上弦。讲到动情之处,猛地还爆出几句粗口,彻底打破我对上海话软绵柔糯的印象。

每个城市最该打卡的,不就是当地的方言吗?|一天

上海话里还有一点好玩儿,融入了大量的舶来语。细细考究下来,肮三出自人穷货贱的“On Sell”,大亨出自百元大钞的“Hundred”,瘪得生水是“Bit Cents”,囊中羞涩;“哈”点给我出自各买各单的“Half half”……四处都是海派余韵的回响。

走出Black Note和朋友去大路上拦车回家,路过一个馄饨摊时,还不忘买一份分着吃。上海的夜风拂过,一切显得那么温柔。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