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都踏上归途了吗?派派在这里祝大家十一假期愉快!我们在十一假期期间也会一直陪伴大家,记得关注我们哟~
在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技术黑箱围绕的当下,我们的身体、视觉和触觉都在无限的延伸,我们通过现代化科技设备,就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我们会通过这些设备看到什么?
不论何时放映的影片,我们可以不受时间的束缚,只要动动手指点开视频网站就可以随时观看。不论多么遥远的朋友,只要我们点开社交软件的聊天界面,就可以像现实中那样促膝长谈。互联网技术正在重塑着周边环境,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来回穿梭。
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和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正在高度叠合交织。我们虽身处现实的物理空间中,却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入虚拟的网络空间。
具体来讲,诸如元宇宙这类概念的流行,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未来娱乐生活的想象,也是当下现实需求的映射。但是,在虚虚实实的网络里,我们又该如何存在?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顾近一个月以来与媒介技术影响相关的内容,精选部分文章的评论区留言,看看读者是如何理解技术对于媒介和生活的作用。

新媒介里的数字化生存
互联网如同一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同时,也正经历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型,甚至是“变形”。《时间与距离逐渐消亡,我们该如何数字化生存?》这篇文章围绕数字化生存下时间和空间的模糊化进行探讨,也引发了读者的讨论。
而《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一文则是从日常生活入手,探讨媒介中堆积如山的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数以亿计的内容在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中形成信息流,我们沉浸其中,花大量时间阅读、评论或分享,对我们的注意力分配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正如作者所言:未知让人恐惧,全知让人焦虑。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会模糊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所产生的大量同质化信息让我对于信息缺乏“杂食性”;但是我们一旦关闭媒介这一功能,我们又会陷入到信息匮乏或者信息混乱的焦虑中。
我们该如何与媒介共存?
@T·curry:
看完文章,对技术中性论的合理性划上了问号。当手机成为“器官”,成为我们身体一部分,对待它的好恶真真切切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此外,手机社交属性的迭代乃至其间的各种媒介产品,都在深刻变革一代代人的社会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独善其身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和他人的共通点为代价,怎样在技术理性下寻找适合个人特点,或是普世的人机哲学,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思忆如风:
还蛮喜欢这一系列文章的。媒介与现实的交互让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前不久也在帮导师写关于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方面的报告,平时也在观察媒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塑造。个人也还蛮喜欢库尔德里所说的媒介蕴含了一种权力,处在媒介里与媒介外的人也会有权力的区隔。之前也喜欢埃里希.弗洛姆所说的“我们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媒介化社会中的人,又有几个能真正活在当下或此时此刻的呢?而个人的感觉是,没有哪一个时代更好或更坏,只是我们一直需要与媒介环境相匹配的媒介观或是媒介素养,但这恰恰又是大多数人难以具备的,如何去认识媒介、使用媒介、与媒介共生,这些都是人们会面临且需思考的问题。
@洛奇:
也许应该尝试着找回长阅读、长内容消费的习惯和兴趣,主动把失去的注意力找回来,也算是治疗“信息错失”和“信息疲劳”的一种手段。
媒介对于我们想象力的建构
科技的发展总会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而广告则把媒介应用的场景更加形象和立体化地构建出来。从购买决策到产品使用,人们越来越受广告营销的影响。如果说媒介技术是人的延伸,那么广告或许就告诉了我们使用的媒介究竟以何种方式成为人的延伸,而这种延伸本身又有何种意义。
《广告商的“技术剧本”,如何影响我们对科技产品的认知与使用?》这篇文章探讨了广告通过哪些方式塑造了我们对于科技产品的想象,让人们明明身处科技黑箱之中,却对技术产品的使用和意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
技术剧本创造了群体环境以让我们融入
@藥郎Yao:
作为曾经的广告专业学生和半个视觉从业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种广告中所要宣扬的诉求点,但是吊诡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业内人”依然无法使自己脱离广告的影响。应该说目前广告的手法已经不是“介绍”,而是“造梦”也即所谓的“推销一种生活方式”——让你幻想着拥有了某个产品你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摆脱消费主义的方式,我认为,虽然可能有点消极,就是不看广告和各种种草。只要你看了,这种广告魔咒必然会如附骨之蛆难以摆脱。只有你拿到产品,热乎劲过去了,才会感觉自己的不明智。不过话又说回来,千金难买我喜欢。只要在自己合理经济消费范围呢,“买”未尝不是一种和痛苦人间抗争的手段。
@逍洛师:
技术剧本为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意识。而这从某一方面来说和消费主义有着巨大的关联,技术剧本利用广告告诉我们谁用,谁在什么时候用,用了之后可以达到什么,让人们不断的去追求更新的东西。当广告表达与首属群体的关系是我们或许会因为贴近性而去购买,而当广告表达的是参考群体是我们也会为了使自己属于群体而购买。技术剧本在创造了群体环境以后让自己融入,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眼花缭乱的商品制造了一种假象
@Leaven Holin:
标准行为、使用情境,以及基于这二者之上整体勾勒的技术愿景,足够将一个产品高度优化,加上丰富的符号滤镜。跳出技术类产品也可以套用,不妨看看口红类广告,例如斩男色口红推广,标准行为就是化妆品的性质,使用场景约会、工作都可以,是魅力女性必备,技术愿景可以丰富联想:这支特有属性的口红有利于塑造一个魅力的职场女性,契合企业的形象,符合女神的标准,用这支口红更易“事业爱情双丰收”。我们在米德所述的互动社会中,“镜中我”的评议更优,可能就得益于这支斩男色口红,很多化妆品都有这个广告模板。但是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还是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社会都应该让我们有所警惕,眼花缭乱的商品扰乱心智,制造假象,扩大非必要需求,避免广告的一刀切思维,从功能主义出发,有利于让我们更加清醒。
我们对媒介未来的憧憬与担忧
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流行,也是人们对于媒介未来的一种许愿和憧憬。《元宇宙,到底是个什么宇宙?》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元宇宙在娱乐生活、办公、交易等事务上具备的广阔的应用空间。读者对于元宇宙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元宇宙会重塑我们的生活,还有的读者认为我们可能会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中迷失。
《元宇宙的真面目,其实是“多元宇宙”?》一文则是从元宇宙这个热概念出发进行的一些冷思考,探讨元宇宙与人类的关系。元宇宙里的“后人类”一方面是这一空间中行动的主体,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以空间为基础的活动,一方面又是这一空间中的基础设施——人体技术化为一种数字化身,成为节点,成为信息处理的中介。我们在使用元宇宙的同时,元宇宙也在“使用”着我们。
元宇宙沉浸性的塑造并不仅仅由特效的细节和技术性的渲染来打造,还需通过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以及科技创新,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达到心理的沉浸以及情感的参与。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为沉浸式的虚拟空间,但同时也要明白,只有当一项技术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它的影响力才能真正覆盖到每一个人。那么人类距离元宇宙究竟还有多远,这也是一个需要时间去证明的问题。
热概念下的冷思考
@陈不羁:
关于元宇宙有几个结论与大家分享:
1. 从媒介的角度,元宇宙是人类数字生存空间从二维向三维的进化,但不是替代。
2. 移动互联网会长期是人类数字世界的大本营。
3. 移动互联网的历史规律会在元宇宙的发展中重现。
4. 移动互联网的基石应用是人与人的连接,元宇宙则是人与空间的连接,可以参考美璟世界。
5. 游戏是元宇宙的开胃菜,沉浸式内容和体验是元宇宙扩张的关键。
元宇宙目前存在概念泛化和炒作问题。几点建议:
1. 不要脱离移动互联网研究和谈论元宇宙。
2. 不要脱离普罗大众的感知和需求发展元宇宙。
3. 不要脱离现实世界万千商户的诉求建设元宇宙。
@Dxlkslbccdtks love:
技术都有它的两面性,元宇宙的出现也许可以充分发挥技术手段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但同时如果一味地被技术裹挟,也有可能在其中迷失自我,最终成为技术的奴隶。
网络存在将会是人类新的存在
@塞外琴声:
元宇宙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改变。科技越发达越高深,越能引导和启发人类探索广袤浩淼的内心世界。
@beijing:
应该看到,元宇宙绝不仅仅是游戏,而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网络社会包含了现有社会的基本要素,又有一些新的社会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元宇宙的概念并不能指示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会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网络存在将会是人类新的存在。
@sunshine:
元宇宙将会创造出一个“平行地球”,这个“平行地球”会成为全新的资本世界,人们会在那里开疆扩土,形成新的权利、资本与社会关系的集结,这将是未来人类数字化转型的新大陆。与此同时,与人类的肉体所依托的现实地球一样,这个“新大陆”同样会隐忧重重。但,技术总归是要向前发展的!
回头再看开头时的问题,如果我们也戴上一副可以看清事物背后真相的“墨镜”,透过镜片去看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那些技术产品,或许就可以看到由商家在各式各样的广告营销中书写的一行行“技术剧本”。
媒介技术的发展的确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这种影响并非完全趋近良善,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掺杂着隐隐作痛的并发症。媒介技术解决的是信息的迫切性,但不解决信息的价值性。也许,一出生就泡在互联网信息环境里的我们,最终会成为信息游牧民,把新的媒介作为信息采集的工具,进化出新的适应性。
你如何看待媒介技术对于生活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和派派交流你的想法~大家的优质留言,我们也将收录在今后每期的#派大星精彩评论集#里,快来互动吧~再次祝大家假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