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发布,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将于10月4日至11日陆续宣布。届时,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nobelprize.org)将直播宣布仪式。

什么时候宣布评选结果?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发布,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宣布时间如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4日,中欧夏令时(CEST)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

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5日,中欧夏令时(CEST)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

诺贝尔化学奖,10月6日,中欧夏令时(CEST)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

诺贝尔文学奖,10月7日,中欧夏令时(CEST)13时,北京时间19时;

诺贝尔和平奖,10月8日,中欧夏令时(CEST)11时,北京时间17时;

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10月11日,中欧夏令时(CEST)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

诺贝尔文学奖将花落谁家?

诺贝尔文学奖最早将于北京时间10月7日19时揭晓,目前社交媒体上已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单。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诺贝尔奖奖章。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截图

截至10月2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等人排在前列,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及美国作家唐·德里罗、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托马斯·品钦等人榜上有名。

另据日本共同社10月1日报道,在一英国公司公布的赔率榜上,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领跑。不过,赔率榜的预测有时与最终结果相差甚远。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赔率榜排名靠后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不时有冷门爆出。比如,2016年的获奖者是传奇摇滚乐手鲍勃·迪伦,瑞典文学院称为“拓展文学的疆域”。之后,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2018年受瑞典文学院卷入性丑闻等事件影响,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延迟颁布;2018年与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于2019年10月10日揭晓,获奖作家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与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不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曾先获得其他国际文学奖项。比如,2017年和2018年的诺奖得主都曾摘得布克文学奖或布克国际文学奖殊荣。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布克奖官网称,是国际布克文学奖发掘了托卡尔丘克,更广泛的世界文学圈才注意到她(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新冠疫苗背后的科学研究会获奖吗?

由于全球的新冠疫情,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格外受关注。

据CNN报道,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和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通常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今年拉斯克奖和突破奖都授予了对新冠疫苗开发至关重要的科学家。

今年的突破奖和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都授予了在mRNA技术上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卡塔林·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CNN介绍,他们的论文在2005年首次发表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现在他们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款新冠疫苗的基础。

今年的突破奖还授予了Shankar Balasubramanian、David Klenerman和Pascal Mayer,以表彰他们开发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这项技术已被用于快速追踪新冠病毒变异。

据CNN报道,有分析师认为,新冠疫苗背后的科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还为时过早;诺贝尔奖委员会非常保守,通常一项研究问世后十年,甚至几十年,才会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青睐。

今年诺贝尔奖有多少奖金?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2021年诺贝尔奖将在10月4日至11日陆续公布。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截图

据诺贝尔委员会官网披露,2021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每个奖项1000万瑞典克朗(按最新汇率,约合人民币736.8万元)。

今年会有诺贝尔奖晚宴吗?

受新冠疫情影响,去年没有举行诺贝尔奖晚宴,那么今年呢?

据路透社报道,9月23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不举行诺贝尔奖晚宴,各奖项的获奖者将在各自国家获颁奖牌和证书。诺贝尔基金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每个人都希望新冠疫情结束,但是还没有到那一步;希望在获奖者缺席的情况下,举行一个小型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将通过电视、网络进行现场直播。

诺贝尔奖是如何评选的?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介绍,诺贝尔奖由瑞典发明家、企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自1901年开始颁发。

1901年至2020年,诺贝尔奖共颁发了603次,共有934名个人和28个组织被授予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会得到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每年,诺贝尔奖委员会要求全球各地数千名学者、教授、科学家、前诺贝尔奖得主、议会议员和其他人士提名第二年的诺贝尔奖候选人。

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中,他特别指定了负责诺贝尔奖各奖项评选的机构,它们分别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评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文学院负责评选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一个五人委员会负责评选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瑞典央行设立“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即俗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69年开始负责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外,CNN称,预测谁将获得诺贝尔奖是出了名的困难,入围名单、提名者都是保密的。而且诺贝尔奖评选具有“滞后效应”,诺贝尔奖通常是表彰那些在20年前、30年前、40年前做出重大发现或贡献的人。

科学史上的遗憾:5位中国科学家曾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多项科学研究非常接近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撰稿 | 云杉

编辑 | 白杨/乔木

赵忠尧:因他人失误丢掉诺贝尔奖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赵忠尧。图源 | 百度百科)

1930年,物理学家赵忠尧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这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同学安德森对此也非常感兴趣,1932年,在赵中尧的启示下,安德森观察到了正电子的轨迹。

赵忠尧的发现意义是伟大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有些人在重复赵忠尧的实验时,并未得出与赵忠尧相同的实验结果。这就让部分科学家对赵忠尧研究成果产生了怀疑。

193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对发现正电子这项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评奖揭晓时,获奖名单中竟没有在1930年首先发现正电子存在的赵忠尧的名字,只有1932年观测到正电子轨迹的安德森。

半个世纪过去了,经过多位科学家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赵忠尧在这项研究中的首创和独到的贡献终于得到了证实。

王淦昌:三次错过诺贝尔奖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图源 | 百度百科)

1930年,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期间,提出探测粒子的设想,但他的老师认为目前的研究已经很完美,不愿再深入探讨。

一年后,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按照王淦昌的思路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王淦昌的老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专门向他致歉。

1933年,王淦昌从柏林毕业,回到了中国。1941年,王淦昌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设想,但碍于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有限,因此他只好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设想的论文。

1956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和柯万利用他的方法,确定了中微子的存在,并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奖。王淦昌第二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56年,王淦昌前往苏联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期间他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这一发现让全世界震惊,本以为终于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苏联将技术协议摧毁,导致王淦昌第三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人工合成胰岛素团队:方法缺乏创新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动物试验获得成功。图源 | 网络)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王应睐、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沈昭文等科学家的带领下,提出了“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的宏伟目标。

经过6年零9个月的艰苦努力,1965年,中国科学家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项成果意义重大,突破了一般有机化合物领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大分子领域之间的界限,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漫长过程中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它甚至被认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这项成果最终并未获诺贝尔奖。根据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组组长张滂教授的说法,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使用的都是已知的、没有创新的方法,而诺贝尔奖需要完全创新的成果才行,所以也就无缘诺贝尔奖了。

吴有训:因回国错失获奖时机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1988年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包括吴有训以其散射图为背景的纪念邮票。图源 | Sciencenet)

20世纪20年代初,吴有训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之后,他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一起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

康普顿效应在提出之初,并没有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根据中国物理学家冯端的说法,不被认可的原因是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着很大的冲突,且康普顿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

吴有训当时恰好跟随康普顿进行研究工作,亲身参与了发现和确立康普顿效应的大量实验工作,还以“康普顿效应”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他毅然回国。两年后,因“康普顿效应”的成就,康普顿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吴有训实验得到的石墨散射谱被收录进康普顿的著作中,作为了实验的重要证据。

有苏联学者提出,这种效应应该称为“康普顿—吴效应”,国内也有学者赞成这种命名,但吴有训本人十分谦虚,不赞成使用这种名称。因为他认为,他只是康普顿教授的学生而已。

程开甲:被忽视的重大发现

2021年的诺贝尔奖将要揭晓了,这些热门问题都在这里

(程开甲在打字机上撰写论文。图源 | 新华社)

程开甲是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青年时的程开甲一度很接近诺贝尔奖。

1944年,年仅26岁的程开甲完成了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介子的存在,并计算给出了新介子的质量为205个质子质量。

导师王淦昌十分支持程开甲的观点,并将论文推荐给当时在湄潭访问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在对文稿进行修改和润色之后便转交给了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

然而,狄拉克后来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于是,这篇文章一直未能发表。后来,一位国外科学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并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奖,而他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就这样,程开甲遗憾地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奇点科学》是欧洲经典科普杂志Science Illustrated(科学画报)版权合作方,专注报道令人兴奋的前沿科技进展,让读者提前看见未来。】

参考资料

[1]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6/288477.shtm

[2]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458.shtm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B5%E5%BF%A0%E5%B0%A7/25365?fr=aladdin

[4]https://www.sohu.com/a/198701035_334409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B7%A6%E6%98%8C/153661?fr=aladdin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441645339889321&wfr=spider&for=pc

[7]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8/200982690421740.htm

[8]https://www.doc88.com/p-5824718705864.html?r=1

[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559808295445951&wfr=spider&for=pc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