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谁还记得我们天上还有3人,而且他们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21天,很快就1个月了。而神舟十三号乘组将要在太空待6个月总共183天的时间,预计要进行2-3次的出舱行走任务,今年春节他们也只能在太空中度过了。不知道春节的时候会不会有天地连线。

而据目前中国载人航天消息,神舟十三号乘组目前身体状态都保持得很好,已经适应了太空生活,将要在最近择期进行出舱行走的任务。之所以要在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三到四周时候才有出舱任务,最大的问题是无重力环境中人体生理的变化,体液会重新分布,原来由于重力而暂存在下肢等处的体液会重新分布到胸腹、头部,造成不适。

此外,还有其它的影响。另一个较为严重的影响是人体运动,包括平衡感觉等都会变化,人类的耳蜗等重要的味觉感知器官需要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在微重力之中,可以视作没有方位,无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但人体还会产生方位感,杨利伟飞天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这种只能靠自身调节;而且看起来在微重力环境中运动很容易,但是也要抵抗惯性带来的影响。

刚到太空的航天员据说会产生类似于感冒的症状,诸如呼吸的变化等,需要十天半月去适应,包括对运动时身体的控制。在神舟十二号第一次出舱的时候,刘伯明乘机械臂,舱外服一两百公斤重,在视频影像中可以看到他运动的时候要抵抗惯性的影响,加上舱外服有视觉盲区,所以将脚卡在机械臂的脚限位器上需要舱内航天员通过监控指挥。

这次王亚平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出舱的女性航天员。不必担心女性航天员的任务执行能力,我国男女航天员训练程序基本都相同,女性航天员也都有出舱活动的能力,她们都经过了失重水槽等训练。可以熟练地操控笨重地身为该航天服,进行各类操作。未来航天员们会有更多的出舱任务,充分利用我国的空间站,在舱内外增减设备达到调节空间站功能的目的。

然而,女性出舱却也有一定的不便利。据我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专家所说,舱内服或者舱外服需要针对女性的身材进行内部设备设施的调整。男女在泌尿等系统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外部的器官。男性的生理构造便于收集尿液,而女性则相对不便。所以在神舟十三号乘组飞天之前就做出了调整,包括航天服内尿液储存收集装置位置的高低等,便于女性航天员的各类操作。

而目前的舱外服也有这样的构造问题,舱外服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飞船,我国的舱外航天服可以支撑最多8小时左右的舱外活动,而按照人体正常的生理特征,8个小时基本都要上一两次厕所,所以我们的舱外服相较于美俄早期的舱外服有一定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尿液收集装置。以往的舱外服,美国用尿不湿,俄罗斯用特制的短裤,相对来说都不大舒适,而对于出舱的航天员,这个情况也可能影响到任务的进行。

为了满足这一点,中美俄都有对航天服的改造计划,也想让航天服更加贴合女性的身材和生理特征。国外有一种新型的设计,但不知道是否投入应用,专家设计了一种位于裆部的小气闸,宇航员准备好之后就可以打开安全盖。再把自闭阀接入宇航服开口。最后,宇航员要把 ” 传送管 ” 插入自闭阀。

我国舱外服设计了尿液收集装置,据说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可以保证干燥和舒适度,用它制成特殊的内衣可以保证航天员的舒适。舱外航天服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其中最复杂的是服装,由多层组成。最里层是衬里和尿收集装置;衬里外是用于散热的液冷通风层;液冷通风层外是用于产生一定压力的加压气密层;然后是限制加压气密层向外膨胀的限制层;限制层外是对付舱外大温差变化的隔热层;最外面是保护层,它由多种纤维复合。

这一点具体的构造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毕竟能独立设计制造舱外服的国家也就中美俄,舱外服的造价也相当贵,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这个需求。内部的构造也有一定的保密需求,所以的构造咱也难以搜到。我国的舱外服内部还能存食物和水,在高强度的舱外活动中便于航天员补水和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