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不断,市值一年蒸发2110亿!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利空不断,风波下的“考公第一股”逐渐陷入两难的局面。

12月16日夜晚,中公教育发布公告称,公司因为涉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而在半个多月之前的11月30日,中公教育就已经因为未披露与关联方存在合作关系而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短短一个月内就收到两次处罚,中公教育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利空不断,市值一年蒸发2110亿!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作为“考公第一股”,今年以来其表现并不理想。除了上面提到的监管处罚以外,中公教育还面临着业绩变脸、股东减持、经营模式遭质疑等多重困境。

而从股价方面来看,今年中公教育股价也是持续下挫。截至12月17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仅为8.77元,较2月份高点43元跌去了79.6%,市值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蒸发了2110亿!

为何曾经风光无限地“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如今却会陷入如此困难的境地?跌跌不休的股价背后,中公教育是否还藏着一些还未被发现的问题?

业绩变脸、大存大贷,中公教育遭市场质疑

看着中公教育,难免就会想起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浪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前几年股价猛涨的时候,虽然中公教育的财务数据已经有些许异常,但大家都沉浸在股价上涨的喜悦之中,可以对这些“小瑕疵”视而不见;然而等到浪潮褪去时,伴随着中公教育股价不断下挫,这些曾经的“小瑕疵”开始被放大,逐渐成为一个接一个地利空。

利空不断,市值一年蒸发2110亿!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关于中公教育的问题,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有两点:第一,业绩变脸;第二,财务数据诡异。

先来说说业绩变脸这一点。今年是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上市的第三年,也是其完成业绩承诺的第一年,没想到才刚过了业绩承诺期,中公教育业绩就出现了大变脸。

根据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公教育累计实现营收为63.01亿元,同比下跌15.29%;实现净利润为亏损8.909亿元,同比下跌167.45%,业绩全面滑坡。

关于业绩下滑,中公教育也给出了解释:一方面,多省联考提前,导致高峰收费期减少,以及教师板块、综合板块、医疗板块招考变动和考试推迟,导致阶段性亏损;另一方面,公司继续优化产品、市场、研发及人员策略,不断加强线上线下联合力度,强化重点项目的布局与发力;加之去年省联考时间推迟,导致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收入基数较高。

不过,单单上面的这些因素就让中公教育从之前的盈利13.21亿变成巨亏8.909亿显然说服力不强,而投资者对于中公教育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止。

利空不断,市值一年蒸发2110亿!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再来看看财务数据异常方面,其实中公教育的财务数据中存在着许多的可疑点,而大家讨论最多的则是中公教育的“大存大贷”。

何为“大存大贷”?“大存大贷”是财务的一种现象,通俗讲就是企业账面存在大量的现金存款,同时也存在大量的有息负债。如果只是短期出现这种情况还情有可原,如果长期存在这种现象则很可能存在财务造假,之前暴雷的康美药业和康得新都是“大存大贷”的代表了。

再来看看中公教育方面。目前,中公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大存大贷”,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中公教育的短期借款余额分别为16.07亿元、28.67亿元和39.76亿元;而在同期公司货币资金、定期存款及理财产品等金额合计分别高达47.01 亿元、64.02 亿元、89.19 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中公教育背后可能还存在着许多未被发现的问题。

教学模式争议不断,中公教育陷入舆论漩涡

除了业绩和财务数据以外,中公教育的经营模式同样也是争议不断。

在2013年时,作为考公龙头的中公教育率先推出协议班模式,其中“不过包退”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的考生;而从实际的经营上,中公教育也分为协议班和普通班两种模式,其中协议班的费用较高,单价在5000元以上,而普通班的费用较低,一般在2000元左右。

不过,这种“不过包退”的模式背后显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口号是说不过包退,但却很容易会发生退费难的情况;而即便真的退款了,由于上学的周期很长,中公教育会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或另作使用,背后的风险可想而知。

利空不断,市值一年蒸发2110亿!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从2020年的财报数据上看,2020年中公教育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高达425.59亿元,而同期营收仅112.02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公教育利用滞留学费投资的金额几乎是全年营收的4倍,投资收益超过2亿元。

此外,为了能吸引来更多的用户,中公教育还推出过“助学贷”。

据媒体报道,为了解决学员没钱学习的情况,中公教育联合上海贝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小额贷款服务,这种助学贷以“0元学”为口号,只要在约定期限内0息偿还贷款即可,但如果逾期,则需要根据6.6%的年利率支付利息,甚至会对个人征信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模式的优点一目了然:可以让用户提前学习,边学习边分期付款,可以吸引来一部分没有钱付费的群体;不过背后的风险也很明显:首先,使用了助学贷后,由于是个人与贷款公司签订了合同,后续产生的问题一般很难解决;其次,这种助学贷款一般都用在协议班上,这也导致了退费难问题的出现。

很显然,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中公教育可以说是无不及其所有;然而,公务员的名额终究是有限的,每年能考上的人也是有限的,中公教育这种“助学贷+协议班对杜”的模式,终究不可能持久。

股价暴跌79.6%,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今年以来,受到多重利空的影响,中公教育的股价跌跌不休。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12月17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仅为8.77元,较今年2月份高点43元跌去了79.6%,市值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蒸发了2110亿。

不过,虽然股价已经大跌,但中公教育的未来却依然不容乐观。

利空不断,市值一年蒸发2110亿!中公教育将何去何从?

当下,中公教育除了内部问题之外,外部还面临着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竞争越发激烈的问题。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今年许多曾经从事K12的培训机构纷纷转型职业教育,和中公教育抢市场。具体方面,根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5月,高途便宣布将成人教育业务作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而到了7月,高途集团上线新版高途APP,覆盖语言培训、大学生考试、财经、公考、教资、留学、管理、医疗等多类型职业教育业务。

此外,新东方也在今年3月投资公考培训机构导氮教育,并对原有的四六级、考研、出国考试、职业教育业务板块进行产品升级,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等教培项目。

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中公教育的处境显然并不乐观。

作为A股的“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在过去的几年中也曾有过亮眼的表现,不过相对而言这更多只是海上的冰川一角,而那些还未被发现、藏在海面下的波涛汹涌,才是真正的问题。

(1)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