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一台的「人脑计算机」,可能是人类战胜AI的唯一方式?

在《黑镜》最新一季的首集《普通人》里,女主在意外脑死亡后,男主给其接入了「云端大脑」服务,她的部分大脑被切除,换成芯片连接至云端,一个月给软件公司支付几百美金的「订阅费」,以维持「意识在线」。这可能是《硅谷》之后,对于科技巨头最辛辣的讽刺了。然而仅在《黑镜》播出两个月后,现实中已悄然浮现类似技术的雏

在《黑镜》最新一季的首集《普通人》里,女主在意外脑死亡后,男主给其接入了「云端大脑」服务,她的部分大脑被切除,换成芯片连接至云端,一个月给软件公司支付几百美金的「订阅费」,以维持「意识在线」。

这可能是《硅谷》之后,对于科技巨头最辛辣的讽刺了。

然而仅在《黑镜》播出两个月后,现实中已悄然浮现类似技术的雏形。

一家名为 Cortical Labs 的澳大利亚初创公司,宣布全球首 款商业化生物计算平台——CL1 正式发售。

CL1 不是一台普通的电脑,它内部拥有 80 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通过精密的电子接口与传统硅芯片连接,构成一种「混合智能」。它不仅能处理信息,还能自主学习、适应环境,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类意识」特征。

是的,你没听错:

这是一个「活着」的计算机

理论神经科学家 Carl Friston 说:「从某种角度来看,CL1 可以被视为首 款商业化的仿生计算机,是使用真实神经元的终 极类脑计算机。」

当人们还在担心作为碳基生物,比不上 AI 这样的硅基对手时,CL1 这种「硅碳融合」的思路,会成为马斯克所想的「人+AI」成为超人的路径吗?

01

当硅遇上细胞

生物计算并非新概念。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曾设想用 DNA、蛋白质甚至细胞作为计算媒介。但 CL1 是目前为止,第 一台真正将人类神经细胞应用于商业用途的生物计算平台。

想象一下,80 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被小心翼翼地漂浮在一个定制的硅芯片之上。每当外部系统发出电信号,这些神经元会在亚毫秒级别做出反应,就像人类的接收信息、作出反应一样自然、迅速和随机。

这就是 CL1 的技术核心:不是让芯片模仿大脑,而是干脆直接把部分「大脑」接入芯片,用硅芯片结合人类活体神经元,创造出一种既能像人类大脑一样学习,又能像计算机一样高效处理信息的混合智能系统

CL1 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个高科技培养皿,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它的内部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一个标准机架计算节点;

一个支持电生理信号记录与刺激的微电极阵列系统(MEA);

以及最重要也最「有生命感」的组件:温控培养单元。

MEA 是打通「人脑」和「机脑」之间的桥梁,它能让电信号在硅芯片与神经元之间自由流动,同时记录它们的活动模式。

温控培养单元则是保证 CL1「活着」的关键。每台 CL1 包含 80 万个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取自于成年捐赠者的皮肤或血液样本,温控培养单元可以为其提供营养、控制温度、过滤废物并维持液体平衡,确保这些神经元存活长达六个月。

而这 80 万个神经元,也并不只是被动地响应信号,它们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可塑性,会对反馈做出动态响应。

2022 年发表在《Neuron》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Cortical Labs 的早期系统 DishBrain 就曾通过训练,让这些神经元学会玩《Pong》(最早的电子游戏《乒》)。

当游戏开始时,神经元并不知道规则,但通过连续反馈「击中」或「失误」时给予不同电信号,它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控制球拍来应对变化的球速。开发者事先并未对其进行任何编程,而神经元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这就是神经科学中的「最小意识系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类学习行为。

甚至在某些场景中,CL1 的学习效率甚至超过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因为 CL1 的神经元能够实时生长、重组和学习,有着和生物大脑相似的动态调整特性。

你可以想象,它们不只是神经组织,而是一种可塑性极高的「活体算法」

而且神经元结合硅芯片,能让 CL1 具备数字和生物两个领域的优势:生物大脑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即从有限经验中提取规律,并将其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结合数字系统的可观测、可控、可编程。

Cortical Labs 为此提供了一整套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让用户通过编程与神经元进行交互,这也就让 CL1 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可写代码的生物计算机」。

程序员写的代码不再只是在硅芯片上跑,还在活体神经元上运行

所以 CL1 的「智能」与任何传统硬件系统都不一样,它既不如人脑复杂,也远比硅芯片灵活,但它代表了我们对智能的另一种想象形式:Friston 称其为「生物模拟计算机的终 极形式」。

20万一台的「人脑计算机」,可能是人类战胜AI的唯一方式?

神经元和硅芯片结合的方式|图源:Cortical Labs

不同于传统计算机,CL1 不依赖数字逻辑电路,而是通过训练神经元以执行任务,所以功耗极低,运行效率极高。

据报道,一整机架的 CL1 装置,总功耗仅为 850 到 1000 瓦,相比之下,哪怕是训练一个中等规模的神经网络模型,如 GPT 或图像识别网络,所需的 GPU 集群往往消耗数千瓦到上万瓦电力,而且必须保持冷却以避免热量过载。

能效比的关键也在神经元,一个神经元每次放电所需的能量极小,成年人类大脑整体的功耗也不过 20 瓦左右,却能完成远超超级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感知与决策任务。

虽然 CL1 目前无法像 GPT-4 那样写论文、编程或讲笑话,但在特定任务(如感知决策、神经反馈模拟)上,它无需堆砌算力即可展现智能潜力。

更可怕的是,CL1 可能还会「进化」

02

谁会买一块「活的计算机」?

哪怕现在的 CL1 的纸面性能看上去还不够「硬核」,完全无法正面对抗同价位的 NVIDIA H100,但它有生物的自然可扩展性,Cortical Labs 表示,从 10 万到 100 万个神经元,几乎不增加太多成本,扩展到上亿个神经元成本也依然可控。

而神经元越多,智能潜力越大,所以硅基计算靠烧电、堆卡提速,而 CL1 的性能增长则靠「养脑」。

首批 115 台 CL1 将于今年夏天发货,单价 35000 美元,若批量采购则降至 20000 美元/台,目标客户很明确:神经科学家、药物研发公司、AI 与类脑计算研究团队。

不过 Cortical Labs 并不满足于只把 CL1 卖给几家顶 级实验室。

他们推出了「Wetware as a Service」(湿件即服务,简称 WaaS)模式。其中 Wetware「湿件」,即指人类或其他生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在这个模式中,研究人员无需拥有 CL1 实体设备,只需远程登录 Cortical Labs 的平台,便可实时访问一台活体神经元计算节点,可以调整刺激参数、收集数据、甚至进行远程训练。每台 CL1 每周租金 300 美元。

这就有点《黑镜》照进现实的即视感了。

换言之,每周 300 美元,就能租到一个 80 万可编程的活体人类神经元,这不是订阅软件或租服务器,而是租一种「活着的」生物智能,虽然 CL1 远未达到人类意识的复杂性,但它的确是一种生命形式。

WaaS 也把意识的构建模块变成了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即每个神经元每天租金约 0.00005 美元。那这是否也意味着有朝一日,人类大脑中 500-1000 亿个神经元也可以论价?

更大胆地说,WaaS 是否有一天会演变成 LaaS(Life as a Service)生命即服务呢?

要说人机结合,CL1 肯定不是第 一家,Neuralink 都已经进入临床测试阶段了,两者路径完全不同,却都站在了「碳基与硅基」的边界线上。

但 Neuralink 是「把人接入计算机」,试图延展人的计算能力而 CL1 则是「把人类细胞转化为计算」,想提取人的神经能力反哺机器系统。

在 Neuralink 的设想里,意识仍在脑中,只是外延和扩写。而在 CL1 的逻辑中,意识的片段、学习能力、甚至可能的「感受」,已经成为可以商品化的功能模块。

最终,科技问题又变成了哲学问题:人类的大脑究竟能否被重塑、调用,乃至「商品化」呢

又或许,哪天科技不再只是构造冰冷的智能,它开始学着如何活着,如何生存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但乐观来看,这可能只是一条技术路径,就像《三体》中的关一帆和程心,他们在电磁波速度被极大压缩,计算能力几乎归零的黑域中,被迫用人脑手动进行天体力学运算,经过数十年才完成飞船的轨道调整,并最终脱离黑域。

当传统计算在物理极限前停滞不前,也许「养一块大脑」,才是突破技术奇点的起点。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三元锂上市公司龙头 锂电板块的一个新热门概念

    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很多的投资者都看到了一个和锂电相关的概念火了起来,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说的三元锂这个概念了,今天这篇文章就为各位读者们介绍几个做三元锂的上市公司! 首先第一家公司就…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腾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十多年前,手握流量和资本的腾讯,像八爪鱼一样将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然而,互联网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腾讯近年来收起了往日的锋芒,在放缓扩张步伐的同时,也主动退出或收缩了不少业务。最近,腾讯旗下运营超10年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腾讯课堂发布通知称,将于10月1日停止运营,且全面停

    2024年7月6日
  • 浪涌未来获“设计界奥斯卡”认可泳池清洁机器人J1荣膺iF设计大奖_行业动态

    在工业设计领域,iF设计奖素有 “设计界奥斯卡” 之称,其评审标准不仅涵盖美学价值,更强调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深度融合,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球众多国家的上万件作品参与角逐 。2025年,浪涌未来泳池清洁机器人J1凭借独树一帜的未来感设计、*的智能科技与领 先的可持续能源应用三大核心优势,从激烈竞争中

    2025年3月12日 创投
  • 暑期过半,古偶「待爆剧」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暑期过半,古偶「待爆剧」为何雷声大雨点小,短视频平台早已成为剧情cut传播的主阵地。平台上流传的高光片段为剧集带来了点击量和流量,而这也为古偶仙侠剧的后劲不足埋下隐患。

    创投 2023年8月4日
  • 猫狗消费超过人,宠物赛道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活得不如猫和狗,这句话挺适合总结今年的消费。今年关于人的消费,大多数塌方了。截止最新财报,刚需的金龙鱼,蒙牛营收都下滑了6.9%、12.6%。一些可选属性强的消费龙头营收直接下滑了2成以上。但反过来看宠物消费,仿佛活在另一个世界,整个宠物产业链上市公司活的都很好。今年前三季度,宠物食品乖宝宠物营收同

    2024年12月24日
  • 618前瞻:电商平台的GMV之争,将变成低客单火拼

    618前瞻:电商平台的GMV之争,将变成低客单火拼,实际上,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巨头打架,往往是经营、消费的好时机。平台要如何平衡好多方利益,在电商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价格战绕不开,背后则是供应链稳定性、可靠性的“火拼”。

    2023年6月5日
  • 抖音直播间里,找不到丹阳眼镜

    抖音直播间里,找不到丹阳眼镜,向外迁移,不仅将影响到丹阳企业多年经营形成的生态,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合格率和良品率。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厂商,吃掉了大部分利润,留给丹阳镜片的利润本就有限。而向外迁移,将会进一步压缩利润,让淘金的浪潮加速远去。

    2023年4月7日
  • 长剧短剧化的三重境界

    现实又一次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即媒介不仅决定着信息的样式,更决定了信息的内容,进而影响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微博让写作集体段子化了,短视频则让长剧也短剧化了,进而让先知先觉者吃尽红利。而对于长期在“引领风尚——惨遭群嘲”间坐过山车的于正来说,敏锐捕捉到这种变化还能扬眉吐气。随着《墨

    2024年7月5日
  • 中国文具,大卖非洲

    文具出海非洲,看起来好像是不可能的事。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成群结队在村子里玩耍打闹似乎是非洲小孩的常态,文具与这种场景相当的格格不入,但其实非洲的文具的市场空间不仅大,而且已经被中国的文具公司早早盯上了。一方面,非洲有着与中国差不多的人口规模,而且年轻人、儿童人口占比更大,许多国家的生育率都在5以上,

    2024年9月14日
  • 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论坛|远景张雷:零碳产业园引领绿色工业革命_行业动态

    9月15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举办的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在西宁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维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主持。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发表了“零碳产业园引领绿色工业革命”的主旨演讲。他表示,零碳产业园将是一个能充分

    2023年9月19日 创投
  • 华熙国际赵燕推动商圈消费升级打造消费新风尚_行业动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转变,以华熙LIVE在内的诸多商业企业积极作出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这一变化。华熙集团董事长赵燕女士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品质生活、文化体验及社交互动的更高追求,不仅在产品与服务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深刻变革。11月商务部携手上海、北京、广

    2024年12月19日
  • 刷新「最贵地价」,为什么是它们

    楼市继续分化今年来,已有杭州、上海、天津、北京、成都、合肥、郑州等地拍出最贵地价。杭州尤其显眼。地价不仅三天内两次刷新纪录,冲至全国城市第三,也由此被形容为:某种意义上的一线城市。杭州之外。上海在今年2月刷新全国最高地价:约16.11万元/平方米;成都3月上旬最高地价破3万元/平方米,3月下旬最高地

    2025年4月1日
  • 四川大决策投顾:伴随供需格局改善,民爆行业高景气度可期_行业动态

    四川大决策投顾 摘要:民爆产品易燃易爆,安全管理事关重大,因此我国对民爆行业有非常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行业监管部门希望将行业不断整合,鼓励国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行业有望形成少数区域龙头为主的寡头竞争格局;伴随下游需求持续高景气,行业有望延续高景气度。民爆行业概述民爆行业,即民用爆破器材和服务行业,

    2024年5月21日 创投
  • 卖不动的雪糕行业,还是好生意吗?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高温天气即将来袭,本该在夏天“唱主角”的雪糕,却在销售旺季集体失声了。先是国产高端雪糕的代表“钟薛高”负面缠身,拖欠工资、股份冻结、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钟薛高目前已处于停产状态,总部研发区域空无一人,种种迹象都在显示,这家曾经的雪糕届“顶流”风光不再。无独

    2024年5月14日
  • 今天起,ChatGPT无需注册就能用了

    就在刚刚,OpenAI狠狠地open了一把:从今天起,ChatGPT打开即用,无需再注册帐号和登录了!像这样,直接登录网站,然后就可以开启对话:OpenAI对发布这个“超自由版ChatGPT”的解释是:每周有1亿人在使用ChatGPT,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更多对AI好奇的人都能用上AI。不过面对

    2024年4月2日 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