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机场“黑马”频出,谁拖了后腿?

1月9日,全国民航工作会议透露如上消息。经营向好的背后,是客运量和货运量的同步增长。客运方面,去年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7.3亿人次,较2023年增长17.9%,较2019年也增长了10.6%。一边是大型机场客流普遍有较大涨幅,另一边,中小机场的“突围”则成为了新亮点。按照民航局的定义,年旅客吞吐量

1月9日,全国民航工作会议透露如上消息。经营向好的背后,是客运量和货运量的同步增长。客运方面,去年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7.3亿人次,较2023年增长17.9%,较2019年也增长了10.6%。

一边是大型机场客流普遍有较大涨幅,另一边,中小机场的“突围”则成为了新亮点。

按照民航局的定义,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人次以下的是中小机场。在我国263座运输机场中,近7成是中小机场。

近两年,随着人们旅游“目的地清单”不断拉长,更多中小城市被游客发掘,中小机场“黑马”频出,甚至有了“每8次飞行中就有1次飞向中小机场”的说法。

但并非每座中小机场都能如此幸运。仅以民航数据分析系统(CADAS)初步统计的250座机场2024年客流量来看,有超50座中小机场的客流量出现逆势下滑。

究其原因,高铁加密、产业变迁等因素成为“关键变量”,甚至有声音称“多建多亏,不如关闭”。这些中小机场的命运,会走向何方?

眼下,不少地方喊出“市市通机场”“县县通机场”的目标。面对这些“吃不饱”的中小机场,那些杀出来的“黑马”,经验能否被复制?

1

两极分化

全国近7成是中小机场,但这些中小机场的客流占全国航空客流还不到10%,超9成的客流集中在头部大型机场。

2024年,上海浦东机场反超广州白云机场,成为全国客流量最高的单一机场,年客流量达到7679万人次。白云机场以7637万人次的客流退居第二位,之后依次是北京首都、深圳宝安、成都天府,这些机场的客流涨幅均在20%以上。

北京大兴机场客流排名上涨最多,从2023年的第11位涨至2024年的第6位,杭州萧山机场客流排名也上涨2位,上海虹桥、昆明长水、西安咸阳机场排名下降。

中小机场“黑马”频出,谁拖了后腿?

大城市机场上涨的客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际航线的恢复。民航局表示,2024年,中国的国际客运航班量已恢复至疫情前84%。疫情前,浦东机场国际旅客占比超过50%,白云机场占比也近1/4。

不过头部机场的表现并不代表所有机场。CADAS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250座机场中,有约60座机场去年客流量出现下滑,这当中只有3座机场年客流量在200万人次以上,其他都是中小机场,且主要是年客流量在10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

我们发现,统计范围内,有22座中小机场客流降幅在20%以上,降幅最高的是九寨黄龙机场、河池金城江机场以及梅州梅县机场,降幅均在50%以上。

中小机场“黑马”频出,谁拖了后腿?

从地域来看,客流下降的机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西部占比58%、中部占比25%、东部占10%、东北占7%。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中小机场表现亮眼。嘉峪关机场在2023年3月更名为嘉峪关酒泉机场,机场名字融入两个地级市,也得到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24年,嘉峪关酒泉机场客流突破100万人次,同比翻了1.6倍。

此外,甘南夏河机场、吐鲁番交河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的客流量,同比涨幅也超过了100%,堪称中小机场中的“黑马”。

2

波动何来

在一定里程范围内,民航和高铁存在显著竞争。

对于大型机场所在的城市来说,民航和高铁客流已经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但对于一些刚刚开通高铁或动车的中小城市,机场客流可能受到不小的冲击。

此前,九寨黄龙机场凭借著名旅游景点九寨沟,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多条航线,但随着2024年8月,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正式开通运营,航线相对减少,机场航空客流受到影响。

无独有偶,梅州梅县机场去年客流量下降了54%,同样是因为当地高铁开通分流了出行人群。2024年9月,时速350公里的梅陇高铁(广东梅州至福建龙川)开通,梅州到广州、深圳等地通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当地民众有了更多出行选择。

除了高铁开通,地方产业变化同样可能导致商务客流变化。

2024年,宜春明月山机场客流下降了36%,遵义新舟机场下降了17%,遵义茅台机场下降了3%。过去一年,这些机场所在的城市并没有新开高铁,但当地的重点产业有明显变化。

近几年来,江西宜春的锂电产业迅速发展,被称为“亚洲锂都”,吸引了数十家上市公司入驻。2024年,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宜春锂电企业大面积停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和人员流动。

贵州遵义的白酒产业也在经历“低谷”。随着对白酒的炒作热潮退去,资本也从茅台镇撤退。据《贵州日报》报道,2021年到2024年8月,遵义市下辖仁怀市的白酒企业减少了上千家。

还有一批机场,则是由于航线减少导致客流减少,而航线减少一方面是航空公司自身调整,另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补贴减少,航空公司因此退出当地市场。

2024年2月,潍坊机场发布消息称,将暂停执飞广州、深圳两条航线,而这两条航线是潍坊机场较为成熟的主力商务航线。主力航线暂停后,客流出现下降,过去一年潍坊机场客流下降了34%。

同样还有安庆天柱山机场,去年客流减少了37%,从航线调整来看,去年10月份,安庆机场取消了飞往深圳、天津、宁波等地的航线。

3

路在何方

有测算显示,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但并非所有机场都能达到这一标准。

支线市场的盈利能力较弱,航空公司加大布局的意愿不够,而地方为了提高当地的交通便捷度,往往通过补贴的形式吸引航线落地。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绝大部分中小机场收不抵支,对补贴资金具有较高依赖性。

除了地方补贴,国家层面每年也会对中小机场给予补贴。2020年修订的《民航中小机场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提到,对中小型民用机场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提供普遍服务给予补贴资金,资金从民航发展基金中安排。

所谓民航发展基金,即原来乘客支付的机场建设费,以及对航空公司征收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民航局已经公布新一年的补贴方案,2025年将对188座中小机场补贴24亿元,其中去年客流降幅*的九寨机场获得补贴最高,达到5676万元。此外,遵义新舟机场将获得2054万元补贴、遵义茅台机场也将获得1686万元补贴。

中小机场“黑马”频出,谁拖了后腿?

民航业资深管理顾问于占福告诉我们,中国的铁路和公路都非常发达,依赖不同速度等级的普速列车、动车、高铁,以及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中小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已经很好。而民航是与经济活跃度高度相关的行业,如果要再发展航空出行,地方的经济体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定门槛才能稳定支撑。

2024年的航空客流增长更多来自于头部城市,这些城市商务客流居多,但中小城市的商务及旅行客流难以保障,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机场所在城市的经济稳定性。

于占福认为,中小机场的发展一定是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的,典型的例子是大理和丽江,发达的旅游业带动航空客流快速增长。丽江机场早已跨过中小机场门槛成为国际口岸,大理机场客流在2023年突破中小机场200万人次的界限,2024年进一步突破300万人次。

此外,还有,宜宾新的五粮液机场,2019年12月通航,仅仅过了四年,客流就突破200万人次门槛;迁建前的2018年,宜宾菜坝机场客流还不到100万人次。

于占福认为,宜宾新机场名称与高知名度品牌关联,加上当地近几年锂电产业迅速发展,因此客流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机场对当地经济与外界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又对民航发展强力反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如果没有旅游业,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又平平无奇,在铁路和公路非常齐备的情况下,航空业的发展就会面对很多牵制。”他说。

相比于航空公司,机场其实处于被动地位。航空公司不赚钱时,这些市场化驱动的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航线布局,机场也无能为力。

当地方政府有能力给一定补贴时,航空公司就多飞一些,但一旦补贴停止,看不到客流的航空公司可能会马上离开。

“长期补贴下去并不是办法,如果最终的结果是这样,可能更好的做法是把补贴航空公司的钱拿去扶持和推动企业,尤其是培育出一些龙头企业来支撑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于占福说。

针对机场客流不高的城市,如果当地有特色产品,于占福认为可以利用中大型无人机发展货运,比如将云南的松茸、内蒙古的牛羊肉等对时效有要求的高溢价产品,直接通过中大型无人机运往消费能力高的目的地。

“客运航班可能一周才开行几班,腹舱资源有限,而目前吨级无人机的*航程已经可以达到上千公里。但这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适航取证等必要的环节,也会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他说。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 HBM芯片暗战

    2022年6月,我们率市场之先,提出“算力即国力”的观点。时至今日,这个论点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随着英伟达在最新的财报会议中明示,不同的国家都在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AI算力,这一暗流下的激烈角逐已经完全走向台前。在这一场国家级、企业巨头之间的竞争中,站在最前排的就是大模型和大模型的算力发动机GPU。从

    2024年3月31日
  • 刚刚,上海国投公司与科创投集团实施联合重组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4月16日,据上海国资官微发布,上海国投公司与科创投集团联合重组暨领导班子调整宣布会议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为出席会议并讲话。张为指出,实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

    2024年4月17日
  • 今年最大IPO上了,华虹公司市值900亿

    今年最大IPO上了,华虹公司市值900亿,华虹公司即华虹半导体,崛起于上海张江,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厂。

    创投 2023年8月7日
  • 这一年,零食折扣店的疯狂与寂寥

    ‍‍这一年,很多零售企业都在围绕着降价、折扣、自有品牌来做转型和改革。“人为的制造零售业态,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也很难成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对《灵兽》表示,在这个领域当中,今年异常火热的零食折扣店也是一样的,在资本介入下,整个行业充斥着泡沫。回顾这一年零食折扣店的发展,从开启疯狂的低价到

    2024年1月9日
  • 慧秒脉诚招代理,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机遇_行业动态

    随着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使得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海量的资源信息在世界各地不断产生。慧秒脉是一款外贸引流工具,旨…” />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创投 2023年5月5日
  • 臻知医学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顺禧基金领投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14日消息,臻知医学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国管中心旗下顺禧基金领投,老股东君实生物、雅惠投资以及公司创始人共同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支持实体瘤抗原T细胞疗法与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的开发,致力于为全球实体瘤患者与临床医生提供更

    2023年11月14日
  • 雷军,梦回「1999」

    2011年8月16日,十三年前的盛夏,雷军代表仅仅成立一年半的小米公司,向世人介绍小米*款手机。彼时雷军置身于舞台中央,身穿黑色POLO衫与牛仔裤,或许因为激动和紧张,重心在两脚之间反复移动,身体也左右摇晃。然而经过50秒左右的简单铺垫,随着一句“我们要把产品定到足够便宜的价钱”喊出,1999元的定

    2024年4月2日
  • 新能源汽车城市之争

    从双雄会到三国杀这注定是新能源汽车史上高潮迭起的一年。上半年,上海以61.15万辆的成绩,反超刚刚*“新能源汽车*城”的西安,前三季度进一步锁定胜局。还未等到年终“官宣”,深圳却在身后发起“奇袭”——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123.5万辆,同比增长125.8%。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深圳

    2023年12月7日
  • 小红书女孩,正在集体加入“洞门”

    小红书女孩,正在集体加入“洞门”,不过,和洞洞鞋最初被创造出来的初心一样,现在穿洞洞鞋、大头鞋的年轻人,比起追求酷,可能更追求松弛和舒服。

    2023年6月18日
  • 深圳校服经典缔造者莎臣豹获评第十四届深圳老字号_行业动态

    近日,第十四届“深圳老字号”评选活动圆满落幕,20家优秀商贸流通领域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深圳老字号的新成员。其中,深圳校服经典缔造者——莎臣豹以其*的品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功获评“深圳老字号”。作为深圳校服界的佼佼者,莎臣豹见证了深圳校服从最初的简单款式到如今的多样化、个性化的

    2024年12月31日
  • 股价爆跌,电子烟路在何方

    电子烟的赛道,彻底熄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也彻底结束。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子烟行业,如今再难复制往日的荣光,行业龙头也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跌跌不休。在这个电子烟的严管时代,尽管全球市场依然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困局”已经结束,爆发式增长的背后,行业早已成为一片红海。作为电子烟行业的“晴雨表”,思摩尔国

    创投 2024年1月4日
  • 快速扩张的药店,也开不下去了

    近年来人们的购药需求急剧增加,包括日常的感冒药、发烧药、口罩、消毒液等等。在此期间,药店企业也在不断的扩张门店,依靠规模效应来提升业绩。数据显示,全国零售药店门店总数,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激增了50%,从2017年的45.7万增长至2024年的70.1万。然而,2024年开始,购药需求回归正常水平,过

    2024年8月29日
  • 一份财报,救不了中免的「中产梦」

    一份财报,救不了中免的「中产梦」,对中免来说,比起阶段性的消费市场低迷,中产购买力的“崩塌”,显然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2023年7月11日
  • 残保金如何计算 相关计算公式介绍

    残保金如何计算?据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其就业收取的专用资金,也就是单位(机关、团体、企事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按规定都应该安排一定的残疾人在自己单位就业。实际…

    创投 2022年1月25日
  • 写好“五篇大文章”聚力“双区”共发展——中信银行深圳分行36年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_行业动态

    秉持实业报国的初心,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践行金融为民的使命,在“双区”发展的风雨兼程下开创新局。今年10月,中信银行深圳分行迎来36周年行庆。36载春秋里,该行扎根深圳经济特区,始终脚踏实地,坚守国有金融企业使命担当,将自身成长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奋力书写“

    202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