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盲盒交友违法吗(一元交友或涉嫌违法)

“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买不了上当,一块钱就可以找个对象。”广西玉林的街头,一个地摊上小喇叭不断循环播放着这段话,桌子上摆放两个塑料盒,只需要花费1元钱,就能从中里取走一张带有他人联系方式的纸条,也能把自己的信息留在盲盒里等待有缘人。

现如今,盲盒深受大众的喜爱

而它也早已不是手办、玩偶的专属

正所谓“万物皆可盲盒”

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盲盒形式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装不了

就连脱单也能通过“盲盒”!

近日,全国各地

刮起了一阵“脱单盲盒”风潮

多个城市的街头有人摆起了摊

只需要花费一元

就能取走一张包含他人信息的纸条

同样也可以花一元

放入一张自己信息的纸条

一取一放,也许一段姻缘

就在类似“抽盲盒”的过程中悄然而生

但同时,法学专家也表示

法律风险也可能潜藏其中

事件概况

“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买不了上当,一块钱就可以找个对象。”广西玉林的街头,一个地摊上小喇叭不断循环播放着这段话,桌子上摆放两个塑料盒,只需要花费1元钱,就能从中里取走一张带有他人联系方式的纸条,也能把自己的信息留在盲盒里等待有缘人。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在广州天河街头,也有不少打着“脱单盲盒”字眼的小摊营业。据媒体报道,摊主开摊不到一个小时,就已经有二三十单生意。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其实,这样的交友方式在武汉、长沙、大连等许多城市都有出现,而除了线下,不少摊点还采取了线上盲盒的方式,只需要支付相应的价格,即可远程投放或抽取信息。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对于这种新颖的交友方式

有许多网友表示

这波操作摊主稳赚不赔

有些甚至也跃跃欲试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也有网友对此表示担忧

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找对象存在风险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专家解析

出售个人信息是否违法?

法律这样规定

盲盒式脱单交友,这种方式到底靠谱吗?是否存在法律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伟说:“脱单交友活动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也要考虑其中的法律风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张伟指出,个人信息的采集与使用的基本原则是“知情同意、合法使用”、必要和诚信”,在向他人收集相关个人信息时需要充分说明,包括信息的内容、用途,坚持诚信原则,不得使用欺诈或陷阱方式收集他人信息;获取他人信息后只能用于授权使用的用途与范围,并且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妥善保管,禁止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授权范围以外的其他用途,包括不得出售因工作原因或他人授权而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

上海市德尚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凡律师也表示,如果个人信息在合法授权的范围内使用是可以的,但是“脱单盲盒”交友如果不加以规范,有可能导致其他违法犯罪的发生。“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个人权益,还涉及公共利益、社会秩序,例如身份证不仅是个人的身份证明,也是社会管理的手段,所以交易自己的身份信息,也可能会对社会秩序等造成影响。”

针对路边摆摊收取交换他人信息的情况,张伟指出,线下的摆摊收集并交换个人信息可能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相对比较有限,倘若借助互联网实施上述行为,获取的公民信息可能就是海量数据,考虑到互联网领域相关行为的弥散性与集束效应,就对数据收集者的资质、数据收集的规则比如说明义务、储存要求以及用途方面要求更高。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有人认为,仅仅包含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内容,且摆摊式的盲盒抽取涉及的信息数量有限,会存在违法情形吗?达到怎样的数量与规模才会涉嫌构成犯罪?

王凡指出,《民法典》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有着相关规定,如果活动组织方已明确告知当事人,以交友为目的收集其个人信息并提供给他人,当事人同意且活动组织方确将信息用于前述用途的,可能不会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可能会触犯《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规定。

张伟解释到,针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刑法上有明确的规定,2017年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司法解释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上述两类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都属于“情形严重”,可能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通常情况下,“针对含金量越高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不法行为,行为构成犯罪的门槛就相对较低;反之,行为构成犯罪所要求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就要高一些。”张伟总结道。

王凡补充到,民事有效与刑事违法是不同的概念,民事有效不影响犯罪行为的认定,所以即使活动组织方购买、出售个人信息征得了当事人的同意,但是如果达到了前述刑事法律规定的标准,活动组织方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骗财又骗色?

“一元交友”还有这些风险

作为盲盒,“一元交友”摊位上的纸条信息也同样满是未知与不确定。据媒体报道,此前有人在脱单盲盒中抽出了房产中介小哥的联系方式,还有人拿到了一个显示“该用户不存在”的纸条。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盲盒中有意或无意地混入了虚假个人信息,违背了交友的初衷,而倘若存在大量此类无效个人信息,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和诈骗的情形?

王凡表示,当信息提供给活动组织方之后,可能会被出售给其他人员,甚至是售假、诈骗分子等,如何处置这些信息难以保证,此外,活动组织方对于“购买”与“出售”的信息审核可能也不到位,如果违法犯罪分子或其他别有用心之人,假借交友盲盒平台接触其他当事人,也会引起难以预计的风险。

张伟说:“一般来说,诈骗罪的成立要求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花1元钱购买一个虚假个人信息,虽然也存在欺诈,但还没有达到入罪的门槛和标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对于专业平台或者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处理的相关信息可能就是海量的,以脱单交友为名,一方面骗取其他人的真实有效个人信息,一方面又向上述人群提供虚假个人信息,可能既涉及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非法获利较大时,也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而除了存在侵犯个人信息的风险外,也有网友提出脱单盲盒可能为骗财骗色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温床。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抽盲盒找对象?“一元交友”火爆,法学专家解读存在哪些风险​

当盲盒交友遇到陷阱,身为组织方的摊主和平台需要对此负责吗?“每个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倘若交友活动仅仅是一个提供信息中介功能的良性平台,原则上无需负责;如果平台性质发生变化,例如,演变为介绍卖淫的平台就另当别论了。” 张伟说道。

王凡律师指出,倘若当事人因盲盒交友被骗财骗色,此时活动组织方如果明知对方是或者可能是违法犯罪分子,却依然获取其信息或将向其出售信息,且涉嫌刑事犯罪的,那么活动组织方可能会被认定为帮助犯,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如果活动组织方尽到了合理的审核,且均获得其处置信息的授权同意,那么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后续发生的相关后果应由其本人承担。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