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思维VS设计思维

听过一句说“格局”的“名言”——“什么叫格局?就是你以为皇帝都用金扁担挑粪。” 话糙理不糙,很多时候,思维的角度便决定了你能到达的高度。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式,“人”的作用被放大并强调,看中数据和结果的思维方式显然有些水土不服

听过一句说“格局”的“名言”——“什么叫格局?就是你以为皇帝都用金扁担挑粪。” 话糙理不糙,很多时候,思维的角度便决定了你能到达的高度。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式,“人”的作用被放大并强调,看中数据和结果的思维方式显然有些水土不服。

任何一种工作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局问题,但思维角度不同,就好比“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有人选择“一路向北”有人选择“曲径通幽”。

传统商业思维一般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重在对问题本身的分析;

设计思维的关注点则是“人”,因为“人”才是问题产生和解决的起始点(需求)和终结点(获益)。

周鸿祎曾表示“商业的本质就是是释放人性”,设计思维的关注点就在于如何更好地释放人性,它以人的渴望和需求为根本,与传统的商业思维有很大不同。

一般而言,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是很直线式的:

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逐一评估——选择最佳方案。

作为专门研究解决问的机构——商业咨询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如波士顿矩阵、鱼骨图、SWOT分析法等,更是强化了人们的理性、逻辑的左脑思维。

但是,理性的边界总是有跨越不过去的坎儿,逻辑到了尽头也有无法抵达的天堂。毕竟,人是理性的动物,更是情感的动物。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性与人本身被极大地释放,互联网+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

先上一张图,言简意赅说明传统商业思维与设计思维的最大区别:

传统商业思维VS设计思维

如图所示,如果说,传统商业思维是数据驱动的、结构性的思维,那么,设计思维就是基于用户本质需求的实践性、本能性的思维。

传统商业思维在工业经济时代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也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如果不能顺应商业环境与用户需求而进行变革,必然是不行的。如影像巨头柯达的没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柯达高层并未意识到数码影像记录的趋势性,人们使用胶片亦或数码照相机都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这种记录能多达程度上改变人们与记忆的关系,很显然,数码照相机在存储、传播等方面有着胶卷不能代替的优势,这必然会是一个趋势,而没有及时抓紧这一市场机会的柯达,自然就在市场角逐中败下阵来。同样命运的还有曾经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范围内很多创新型的小企业,凭借独特的思维和创新势头,在很短时间内就冲到了很高的市值,比如Uber、Facebook等。这种改变人们出行、社交方式的创新,无疑是基于对“人”、“人与周围事物或人物关系”出发的。

同时,在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消费者的需求,“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永远不会告诉你他需要一辆汽车,而只会告诉你——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所以,这就是专业人士市场洞察功力的体现。

设计思维显然更适用于快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商业社会。

首先,设计思维更强调“做”,而传统商业思维更多在于“说”的层面;

其次,设计思维将问题视为机会,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在不断的试错与迭代中前进;而传统的商业思维则是把问题当做困难去解决;

再次,设计思维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来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也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在各种“不同”当中发现机会点;而传统的商业思维则习惯于基于过去的历史数据来判断将来,多数时候是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等)来划分市场;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设计思维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解决的是真实的人的问题,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来设计产品和服务;而传统的商业思维则是解决脑海中飘着的问题,或许只是假象。

二者充满不同,但二者也并非完全对立,一般而言,商业思维能力出众的人,艺术思维的能力会相对较弱,而设计思维就像是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并非不需要逻辑,毕竟商场如战场,我们需要找到逻辑和直觉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并非不需要秩序,而是要找到秩序和混乱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并非不需要控制,而是要找到控制和激发之间的平衡点。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