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拥有幸福的人生?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

文章略长,社会洪流裹挟而下,我们越来越缺乏对内心深处的感受的关注与呵护。这篇文章,可以重构你对生活与人生、商业与社会的认知,获得平和与力量。 ◆ 从此以后,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

文章略长,社会洪流裹挟而下,我们越来越缺乏对内心深处的感受的关注与呵护。这篇文章,可以重构你对生活与人生、商业与社会的认知,获得平和与力量。

◆ 从此以后,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

>>有种生活方式称为“无边界人生”。无边界的含义是广泛的,它可以指职业和收入的无边界,也可以指工作方式的无边界,即没有限定的工作场所,没有固定的雇主,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心态上的无边界——人生没有必须或到一定,人生有无限可能。

◆ 全新的开始

>> APP如何赚钱?互联网真正的盈利模式其实是“忽悠”投资人的钱。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经彻底失去了节操,沦为了资本运作的工具和流量倒卖市场。

◆ 生命的意义由自己

>> 我们总喜欢赋予某些行为以非凡的意义,但实际上这一切只存在于人类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想象世界中。

>> 大自然没有情感,也没有什么道德的概念,它只遵循着自己的法则和规律。我们歌颂母爱,赞美它的伟大和神圣,但其实它只不过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某种生存机制而已,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因的复制概率。

>> 基因就是这样通过物竞天择的方式来实现进化,个体的死亡其实也是为了满足基因自我进化的需求。因此,从生物层面上来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和繁衍,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则是为基因的延续和进化服务。

>> 所有的困惑与迷茫都是因为,固执地相信这个世上存在着一个统一的、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去追求的生命的意义。

这样的意义并不存在。

>> 那些我们曾经听到和读到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全都是他人主观所赋予的,即便是文化、宗教和哲学的答案,也都是一种主观信念与选择。生命的意义,除了繁衍之外,全都是虚拟的,它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既然是主观的,那么这些答案就无所谓对错,更没有什么理所应当。这种瞬间顿悟让人如释重负般地轻松,心也终于踏实。

>> 对人来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有活下去的理由,正如尼采所说:“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忍受。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 过去内心的那些迷茫与纠结,正是因为没有让你想起来就兴奋不已的活着的理由。

>> 实际上,你所经历的迷茫与困惑反映了一种客观与主观上的深刻矛盾,那就是大自然并没有赋予人类生命以特殊的意义,但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种强烈的渴望,而且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感知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主观幸福程度,正如积极心理学家所说的:“幸福是关于愉快和意义的整体感知与体验。”

>> 人生若没有意义,又何以言幸福?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渴望来自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其他动物来说,它们没有自我与时间的意识,因此它们感受不到所谓的过去与未来,当下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的全部。自主意识赋予了人类强大的力量和改变命运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痛苦。正因为意识的存在,我们才有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感知,这才有了所谓的“自我”,“自我”这个概念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而对于意义的渴望则是出于自我认知和发展的需要。

>>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产阶级的大量出现,“生命的意义”逐渐成了现代都市人最大的人生困惑。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的兴起,把人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物质上,并成功地利用人的虚荣和欲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媒体则把那些预设好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植入我们的潜意识,告诉我们那种有钱、有身份、有地位、开好车、住好房、能够随意消费、享受各种优质服务的生活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主流价值观让很多人把追求物质和享乐作为人生的核心。

>> 物质享乐带来的愉快都是短暂的,而财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反而会让生活变得不愉快,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因为精神世界的匮乏而空虚和迷失,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面对人生意义的缺失,多数人企图向外探寻找到答案,然而向外求索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无论你怎么寻找,找到的永远都是别人的。生命的美好就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若是你把别人的或者大众媒体所设定的人生目标拿来当成自己的,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会因为错过自身的独特而遗憾。所以,只有摆脱外在他人的影响,回归到自己,向内求索,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 人生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什么一定和必须,我无须违背意愿,逼自己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

>> 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然后全心全意,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论这种生活是不是大众眼中所谓的“成功”。

>> 曾经觉得自己很不幸,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享受青春愉快的时候,自己却在承受着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内心痛苦。直到现在才明白,过去这些年其实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自我探索之旅,痛苦是为了开启智慧并获得自由,然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 是谁夺走了工作的乐趣

>> 关于人类行为动机,过去的科学家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认为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只有两种:第一种叫作生物性驱动力,即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动力;第二种是外在的驱动力,即因为外在环境刺激(例如奖惩措施)而产生的行为动力。在过去的科学家看来,人天生就是懒惰的,只有满足最基本需求的动力,如果想要他们做基本需求之外的事情就必须依赖外在刺激——利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

>>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与研究,证明了人类还存在第三种驱动力,即去主动学习、创造让世界更美好的动力。

>> 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源自人类一种深沉的冲动,一种探索、创造、发现、成功、改变和改善的冲动。追求进步的驱动力不是一种枯燥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深入内心、具有强迫性、几乎与生俱来的原动力。

>> 事实上,人最开心愉快的时候不是闲散或者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因为无所事事会让人感觉乏味、空虚和无聊,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有意义的事情中的时候,喜欢挑战、渴望进步和长大才是人类的天性。当一个人将所有的精力完全投入某种活动中时,他会有种高度兴奋又无比充实的感觉,这才是人生的最佳体验,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流”(flow)

>> 人类有自主、独立、寻求归属感的内在动机。如果这个动机被释放出来,人们就能取得更多成就,生活得更加充实。

>> 像Google、Facebook、小米等科技创新公司,它们已经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给了员工。这些公司有着非常扁平的组织架构,在这里被管理的是项目而不是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只要不影响项目合作与进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工作时间与地点。有的公司甚至给员工极大的创新空间,鼓励公司内的创业,只要某个创新想法被证明是有潜力的,他们就能自行组织团队,向公司申请资金。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工作才是充满激情与乐趣的,而非无可奈何。

>> 此之前,我们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乐趣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主动寻求和创造。离职,然后去做自己喜欢又能赚钱的事情,当然听上去是十分理想的,也是很多人所渴望的,但这未必是当前最合适的选择,因为这不仅需要你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还需要有一定的商业头脑、足够的实力和执行力,以及强大的内心。

◆ 现代企业还能生存多久

>> 其实,我们之所以认为上班是人生的必须,是因为混淆了“工作”和“上班”两种概念。根据百度上的定义,工作指的是劳动者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而上班则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工作地点去工作。毫无疑问,工作是我们维持生活的重要方式,上班却不是,它只是实现工作的一种形式。

>> 马特·里德利就在《理性乐观派》一书中提到:“我们兴许很快就会生活在后资本主义、后公司的世界了,个人可以自由地临时聚到一起分享、协作和创新,互联网会帮助人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雇主、员工、消费者和委托人。”

>> 货币、价格和中间商。从交换的角度来看,货币只不过是一种交换媒介。如果没有货币的话,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理范围内进行物物交换,货币的出现则使得交换能够跨越时空:我可以将生产出的商品变成货币,然后在未来某个时刻用货币去交换另外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格则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它取决于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商品的生产成本越高,价格就越高,当需求高于供给的时候,价格也会上升。

>> 商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交换,而所谓的商品,指的就是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商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整个社会分工越细,交换越频繁,那么物质文明就越丰富,经济也就越繁荣。

>> 每周工作5天,每天朝九晚五地在自己所属的职能部门从事着专项工作,然后每月领取固定工资。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常常遭到我们的抱怨,但当我们回头看整个人类历史时就会发现,这已经是迄今为止普通人民可以拥有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了。但商业形式和组织方式的演化不会就此停止,我们也不会永远按照朝九晚五的方式生活下去。

>> 事实上,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失,原因在于:一方面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不断增加,人才不仅价格越来越高,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过于僵硬和复杂的组织架构、过细的岗位划分,以及自上而下的决策体系使得企业无法快速地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

>> 企业会最终消失吗?当然,只要时间的尺度放得足够大。最有可能成为企业终结者的会是人工智能。

>> 如果说互联网科技颠覆的主要是组织和交换方式,那么人工智能颠覆的将是生产方式。

>>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将人类从枯燥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承担起生产工作。未来某一天,如果智能机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主要生产者,那么人类说不定就不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去进行生产,只需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好好享受生活即可。若真是如此,那每个人都将过上贵族般的生活,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将我们变成工作的机器,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还拥有品味地生活。这会不会是人类的终极生活方式呢?

>> 追求财务自由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甚至也不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 然而信念是世上很难改变的事情,所以对于那些坚信“只能专注做一件事情”的人来说,根本无意要去改变他们的思维和信念,但对思想开放、渴望多元化的生活的人来说,能够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理念与生活方式,这种启发很有可能会激励他们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 钱与愉快可以兼得

>> 年轻人每当遇到工作上的一些困惑时,总期望能从有经验的前辈那里得到指点,然而经验的价值正在下降,市场规则正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的转变而发生改变,过去的营销和传播手段都不适用了。

>> 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这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必须依靠探索和尝试来了解这里的新规则,就像当初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所说的那样,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经验真的已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了。

>> 比起年轻的职场新人,那些所谓职场精英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没有太多社会资源、没有名校学历或者丰富经验,却有激情和能力,敢拼、敢闯的普通人来说,这是最好不过的时代了,因为只要你拥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趋势,能及时发现市场新的需求和机会,资源就会向你涌来。

>> 除此之外,更令人振奋人心的是,未来的种种趋势都在表明,个人成功不再依附于企业才能获得,而是可以由市场直接决定。

>> 人才正在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 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 在工业资本经济时代,资金曾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要有大量资金就能购买土地和工厂,雇用大量工人,通过规模效益获得巨大利润,这些企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用自己的专业管理知识为企业服务,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然而,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资金不再等于一切,人才才是价值创造的核心。

>>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当互联网的基础搭建完成后,当所有可连接的“点”都以各种方式被连接在一起之后,拼内容和创意的时代就将来临了。技术只能服务底层建设,提高交易效率,它本身并不是最终交易的一部分,最终的价值创造靠的则是那群能够产出高品质内容和创造出有真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人。

>> 无论如何,去中心化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但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信息的泛滥会让优质原创内容显得尤为珍贵,而随着大众对优质内容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自媒体也会在这种驱动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度和内容质量,因此,即便未来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但能够脱颖而出的也只会是那些拥有原创能力、严格把握内容质量的专业个人或者团队。

>> 服务行业将成为最大的产业,共享经济开始流行

2015年,中国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50%,而且这个比重会持续增加,逐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未来还将有大量人才涌入以教育、健康娱乐、文化、艺术、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与工业相比,服务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涉及生产,交换的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不存在大规模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不需要大规模合作,很多情况下,个人甚至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 共享经济正在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互联网的新力量,而共享的内容也从闲置的空间和物品延展到闲置的时间和技能。

>> 去中介化和去机构化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如果我们可以绕过机构直接实现交易,为彼此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那么机构的重要性便会越来越低。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个“人人服务人人”的世界。

>> 一个人的收入不是和他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而是和他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 告别打工者思维

>> 典型的打工者思维就是用时间去换钱,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严格遵守着人力市场的“游戏规则”,将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以最合适的价格出售给雇主,然后通过不断自我升值来增加自己的市场价格,以此来提高收入。

>> 拥有创业者思维的人并不将自己看作是人力市场的“商品”,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家“企业”。商品是用来出售的,而企业的作用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来创造价值,因此拥有创业者思维的人很少把精力花在提高自身价格和寻求合适的雇主上,而是把时间看成自己的“原始资本”,他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和更多的收入。在这个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他们有个至关重要的“法宝”,那便是杠杆。

>> 个人“公司化”是一种适应未来的思维方式,因为未来公司的规模会越来越小,存续时间越来越短,而一个人在公司的职业生涯也会越来越短,人与人直接组成的合作联盟很可能会成为公司之外的另一种重要商业形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就训练自己从“打工者思维”升级到“创业者思维”

>> 能够调动除自己以外的人力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毫无疑问是最常见的杠杆方式,获得这种权力的方式有2种:雇佣或者激励。前者意味着管理,后者则意味着领导。

>> 内圣外王的哲学——当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学识、胸怀和远见的人,不仅能够严以律己,还能时刻激励和启发他人时,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并且有能力调动更多力量去完成原本只能依靠自己去完成的任务。

>> 标准化和流程化

>> 建立有效规则

这个世界上,规则无处不在,然而对于规则,这两种思维的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拥有打工者思维的人把规则看成是理所应当,他们以严格遵守规则为荣;而拥有创业者思维的人明白规则是为目标服务的,它们不仅可以被打破,而且需要经常打破,因为环境一直在变,环境变了,规则就需要跟着变。

>> 实际上,规则是另一个强大的杠杆工具。任何组织或者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规则,然而规则也存在着优劣之分,好的规则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符合人性,这样的规则一旦建立,组织或者系统中的元素便能形成良性互动,朝着更好的方向自行发展,不需要进行太多的人为干预。而不好的规则因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不仅需要大量人为控制和干预,还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 因此,从“打工者思维”升级到“创业者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超越规则,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建立符合规律的规则,才能将规则的杠杆作用发挥出来,为目标服务。

◆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 敏捷的思维能力、成熟的世界观、坚强的意志力和优秀的领导力

>> 这个故事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对金钱和商人的整体偏见,甚至会把商人的赚钱行为与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这种偏见曾经也深深地烙在我的灵魂中,对我造成了极大的束缚。潜意识中,很多人对从商赚钱有着消极的看法,认为赚钱并不光彩,也觉得收费是件羞于启齿的事情。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人们一直把自己限定在传统的上班赚钱的生活方式中,并且因为这种依赖而缺乏自由和安全感。

>> 如果了解货币的起源,就会理解金钱的本质。事实上,货币不过只是个简单的交换媒介。货币的出现使得市场有了统一的价值评判体系,让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更加有效,也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我们可以把手中的货币理解成一个投票系统,你用购买的方式告诉市场什么是你需要的,市场收到这些信息后就会让现有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若有人愿意为你的商品或服务付费,说明你创造了价值,收益是对价值创造的一种肯定,有了利润整个价值创造链才能继续,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倘若东西卖不出去,只能说明你做的事情对别人没有意义,是一种资源浪费,应该停止,并让资源投入到价值创造中去。因此市场中的每一次消费都是一次投票,决定着资源要如何配置。没有了货币的参与,那么商业中的资源分配机制就会被打破,我们也就无法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正有意义。

>> 人类社会对于赚钱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是有原因的。在科技革命之前,整个世界并不存在经济增长的概念,金钱代表的是“实际存在于当下”的物品,当时的人并不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认为未来顶多就是维持现状,甚至会因为资源的消耗而变得更糟糕。对他们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块大饼,它不可能变大,因此你多拿一块,有人就得少拿一块,商人赚的钱越多,剩下的钱就越少,那就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

>> 《国富论》推翻了传统上认为财富与道德的彼此对立的概念,因为当整张饼都变大之后,一个人的富有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财富。

>> 历史的学习可以改变对商业和赚钱的偏见,甚至可以认为商人和企业家是当之无愧的“慈善家”,因为他们利用自己的头脑和才华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同时为社会创造就业。

>> 亚当·斯密就曾明确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要知道,整个社会背后发展的动力就是源自个人对利益和财富的追逐。

>> 苹果公司CEO Tim Cook曾经就在一封公开信中评论过这种模式,他说:“当一项在线服务免费时,你就不再是消费者,反而成为被消费的对象。”TimCook声称苹果公司绝不会出售用户隐私,因为苹果的商业模式非常直接,那就是依靠出售出色的产品来赚钱。

>> 应该鼓励更多人成为依靠利润而生存的企业家而不是依赖融资,让别人为自己的失败来埋单的创业者。

◆ 财务自由并没想象中遥远

>> 概念,即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所谓的被动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柏

>> 与被动收入相对应的是主动收入,它指的是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的收入,我们平日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都是主动收入,它是一种临时性收入,只有工作才有,不工作就没有的收入

>> 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本,因为被动收入作为一种获得的收入,是资本增长的结果。这种资本和收入的形式是多样的,典型的被动收入包括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理财投资获得的投资收入、房产产生的房租收入等。

>> 企业也是一种资本,它是人力资本、固定资产以及物质资本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企业通过持续经营为其所有者提供的收益也是一种被动收入。

>> 财务自由的核心是自由,因为我们追求财务自由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了将财务的“约束力”降到最低,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 而且获得了财务自由也不意味着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因为不管一个人多有钱,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买不起的东西,而物质的欲望永远都无法被填满。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的自由而是“拒绝”的自由,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了钱而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 有钱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我们摆脱钱的束缚,不再为钱而活,然而如果钱带来的是毫无止境的欲望和更多的束缚,那么即便有钱了,我们也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只有当我们拒绝成为欲望和金钱的奴隶,明白什么是最重要、最值得自己追求的时候,才有可能通过财务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否则拥有再多也没有意义。

>> 一般来说,被动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方式来获得:第一,通过股票或者基金获得的理财收入;第二,租金收入,它可以是自己房产的租金收入,也可以是转租收入,例如把租来的房子的部分房间用来做Airbnb;第三,知识产权类,例如图书、音乐、艺术、软件产品等;第四,持续经营,任何一门生意或者事业,无论大小,只要能够持续经营并获利,都能提供不错的被动收入。

>> 为了获得财务自由,我们得需要有意识地去打造多项被动收入,并通过不断提高单项被动收入或者扩大收入渠道的方式使被动总收入持续增加。在所有的被动收入中最容易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理财收入,因此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理财收入。理财收入取决于投入资金的大小以及理财投资策略,要增加这部分被动收入,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地将更多主动收入转换成理财资本,与此同时努力学习理财知识,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理财策略。随着理财资本的增加以及理财能力的提高,通过理财获得的被动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 总之,走向财务自由的过程就是一个努力将主动收入以及知识和技能资本化,然后通过这些资本获得持续稳定且不断增长的被动收入的过程,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牢记,财务自由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心灵的自由——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为金钱工作,也不再为欲望所累,这才是财务自由的意义所在。

◆ 为什么不选择融资

>> 真正有梦想的人绝不会把命运交给资本市场,因为资本是贪婪的,它的本质是逐利,讲究的是短期回报,而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眼光,不能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因此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 首先,改变世界的潜在含义是让世界变得更好,那么“好”的标准是什么?更丰富的物质,还是更好的技术支持?两者都不是,更好的标准应该是更幸福,物质和技术只不过是增加幸福的手段。然而很多创业者却本末倒置,盲目地做加法,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而让人更加贪婪、焦虑和忙碌。

>> 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的是众人的智慧与积累,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伟大,这个世界不管有没有你,都会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下去。相反,我觉得一个人能够给世界带来的最好的改变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积极乐观,培养优秀的内在品质。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改变,因为它会间接影响和激励到周围的人,给社会带来积极的能量。所以,与其想着如何改变世界,不如想想如何改变自己吧,因为当每个人都在进行积极改变时,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好。

>> 创业是必须的,社会的进化就在于企业的更替: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企业倒闭后释放出资源,这些资源通过自由组合产生更适合未来发展的企业。创业就是一个让资源重新组合,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过程。反对盲目创业,是那些以资本而非市场驱动的创业,因为当你用资本砸出一个市场的时候,那个市场大多是虚假的,一旦资本撤出,市场就会迅速萎缩。

>> 创业的重要前提是符合市场逻辑和价值创造的规律,即做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通过盈利来实现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 创业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只要你有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吸引到客户,只要有口碑,就能实现持续增长。这些创业者之所以那么艰辛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想在短期内迅速做大,在还没有盈利的时候就想上市获利。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想赚快钱、赚大钱。世界上哪会有那么好的事情?”

>> 商业的本质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你首先得有可交换的产品或者服务,然后通过市场营销让你的目标消费群了解你,最终实现交易。任何商业的长大需要时间,因为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需要时间,让消费者了解你也需要时间。

>> 然而,大多数创业者不愿意从产品做起,也不愿一点一滴积累客户,因为那样速度太慢,他们需要快速成功。想要从消费市场获利就必须遵守市场逻辑,但如果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就可以绕过传统商业途径快速拿到资金,因为资本市场不在乎这些创业公司有没有产品,也不需要有盈利,只要有足够的增长速度和一个未来变现的故事就行。于是,投资者和创业者共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先做用户,再想如何赚钱。

>> 事实上,融资是个巨大的“坑”,一旦跳进去就很难再出来。投资人的钱不是白给的,他们的逻辑很清晰,他们所期待的收益绝不是来自这些创业公司未来盈利之后的分红,他们的目标是把公司卖给下家,然后从中套利。而完成下一轮融资的重要前提就是这些公司能通过数据体现巨大的增长潜能,即需要有飞速增长的用户数。

>> 一旦创业者走上了这条靠融资生存——先做用户,再想赚钱的路,他们就会发现曾经所有的梦想都在远去,因为整个公司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出投资人想要的数据。正因为如此,很多初创公司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思考如何创造价值上,而是花大量精力做运营,绞尽脑汁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新用户。我相信很多创始人对此深有感触。

>> 吸引新用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它变得越来越难了,因此几乎成了所有通过融资而生存的创业公司的痛点。

>> 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从0到1越来越简单,从1到100却越来越困难。原因很简单,信息的传播依靠的是媒体,而媒体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变革——去中心化。大量APP和自媒体的涌现使得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越来越分散,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不可控,主动权和选择权也因此完完全全转移到了用户手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决定看什么,不看什么。这样的结果是,“流行”无法再被人为操控,只有真的受到市场欢迎的事物才会流行,它们必须能满足真实的需求,而不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好奇。

>> 用户量多少,有没有融资,员工多少,流水多少,等等。这是评判创业者成功与否的简单标准。

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有个重要假设,即创业就要做大,这样资本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我不否认这种假设的合理性,毕竟在目前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一切投资都必须讲究回报率,而收益和回报率的增长大多都需要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创业的目的。

>> 现代生活尽管方便快捷,但我们内心似乎都缺少了一份自主的愉快。我们原本应该是自己的“主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进入社会之后,我们的时间被机械地分割了,于是,我们很难再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而是被其他人掌控了节奏和步伐——我们不得不去适应各种外在的要求和他人的节奏,并按照他人的“鼓点”前进。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早晨,我们都要面对那种要逼上竞技场的压力,而童年时期对外界的好奇心也在不知不觉地消散。

>> 被社会掌控的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自己所拥有的物质世界,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按照别人的规则做出自己的决定,或者按照别人的价值观生活。结果,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最终成了生活的囚徒,终日在条条框框中劳累奔波,为别人对自己的种种看法而苦恼。

>> 独立首先体现在资金上的独立,即不依赖他人提供资金(小本生意根本不需要太多启动资金),如此便不会有利益与目标上的冲突,也就不会被他人所掌控;其次,它还意味着思想上的独立,即不被他人或者社会价值观绑架,也不做欲望的奴隶,而是能够忠于内心,做自己真正热爱和喜欢的事情。独立创业者并不等同于自由职业,两者的区别在于,独立创业者有固定的商业模式,并能通过商业形式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产品与服务,由此创造持续和稳定的收入,而自由职业则没有商业模式,主要以提供个体劳动来获得不定期收入。

>> 事实上,成为独立创业者要比融资创业难很多,因为融资只需要证明你的想法有市场潜力,而成为独立创业者则需要有强大的自省能力。

>> 忠于自己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首先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需要时间和阅历。除此之外,你还要有勇气和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抵抗社会强加于你的价值观以及人性自带的贪婪和虚荣。只有经常懂得自省的人,才能最终摆脱对外在的依赖,并从外界的条条框框中挣脱出来,不再成为别人的期待,也不再为别人而活。自省会把你从紧迫和被虚荣心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并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充实与自在。

>> 我相信,每一个5岁孩子的世界都是如此的斑斓,认为自己有价值、高贵,并且个性十足。5岁的孩子就是一个这样的贵族。他追寻自己的真理、自我完善与卓越,却从不用计算成本。他完全不在乎金钱和家里的银行账户,他给世人的感觉却是,他是一位百万富翁。

>>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成功意味着名与利,钱赚得越多,名气越大,就越成功。但在我眼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

◆ 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

>> 决定不再被动地等待机会,而是要主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这虽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习得性无助”,却是一种典型的弱者心态——弱者提出问题,却等待别人来解答;强者提出问题,然后主动解答。

>> 正如伟大的诗人里尔克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内部走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我们走进。”

◆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

>> “自己不够好”几乎是所有人内心深处最害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 自尊(Self-esteem)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它关乎于自我价值感,是我们对自我价值主观评价的结果。拥有自尊的人,相对而言,更加自信和愉快,人格也更加完整。缺乏自尊的人,则会表现出两种极端:一种是虚荣,即通过刻意炫耀和夸大事实来博得认可和崇拜;另一种则是自闭、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 自尊对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因为它与我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形成的,它依赖于与他人的比较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也就是说,他人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们觉得自己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认为我们好不好。

赞扬和认可不仅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还会让我们变得积极和自信,那些指出我们缺陷和不足的评价则会带来羞愧感和自我怀疑,而恶意攻击,即便是毫无理由和毫无根据的,也会降低我们的价值感,伤害到我们的自尊心,使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

>> 我们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这种倾向经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他人的评价则能从第三方的角度给予我们反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反馈,它们其实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长大。然而,很多时候,它们却无法为我们所用,因为面对那些指出我们缺点和错误的评论,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般地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状态,不仅不接受这些评论,还会对评论者产生敌对心理,甚至进行反击。

>> 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好,所以为了保护自尊心,我们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好的评价,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伤害我们自尊心的不是那些不好的评价,而是我们僵固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自尊来源于静止、僵化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动态、发展的自我形象。所以,避免不好评价对我们自尊造成影响的最好办法不是拒绝它们,而是给自己换一种思维模式,从僵固型思维模式转变为长大型思维模式。

>> 僵固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长大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僵固型思维者的特点是,他们认为聪明才智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特质,因此他们永远处在一个“证明自己”而非“发展自己”的心态中。僵固型思维者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足,并努力通过回避挑战来避免失败,以此维持自信,与此同时,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的才华高人一等,别人的认可会让他们因为产生优越感而变得自负,而一旦觉得不如他人时便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 长大型思维者则恰恰相反,认为能力是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证明自己”,而在于“发展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失败或者负面评价而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而是把它们看作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更不会把当前的不足与自我价值等同起来。长大型思维者往往不需要非常自信,他们即使认为自己不擅长,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他们不必证明自己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们相信人的能力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只要能够不断进步就好。

>> 这种思维模式转换的第一步就要承认和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思考如何通过改进自己的不足来获得进步和长大。当我们勇敢、大方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足和不完美,然后把关注点放在自我发展上时,便能坦然面对所有的评价,并从中获益:如果说得对,那么就接受并长大,让自己因此变得更好;如果说得不对,那么就无须在意,那些恶意攻击和毫无价值的负面评价也就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如此以来,我们就拥有了反脆弱性,不仅不会因为他人的负面评价而自尊心受损,还能利用它们来促进自己长大。

>> 所有人都有过无知与稚嫩,也永远存在着缺陷与不足,这并不值得羞耻,因为没有人天生完美。然而即便存在着完美,我也不想拥有,因为完美就意味着无须再长大,而长大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愉快的事情。

>>选择长大型思维模式,放弃证明自己,把长大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之后,我们不仅不再为他人的评价所困扰,甚至还会因为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而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长大空间。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再次遇到恶意的贬低和攻击时,也不再以愤怒、反驳或者对抗来回应,而是大大方方承认:我的确不够好,但我在进步。

是的,我在进步。这才是害怕自己不够好的最好的心灵解药。

◆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是错误的认知

>> 不管是从人格发展还是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全面发展都是更好的策略。

>> 效率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

>> 效率”是过去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关键词,因为那时商业环境相对稳定,企业运营和管理规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公司内部运营依靠的是流程化与标准化。“专业度”与“经验”是人才的评判标准,员工的专业度越高,经验越足,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就越高,那么对公司的价值也就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只需要有基本的专业知识,然后不断积累某个领域的经验即可,没有必要追求全面发展。然而,进入到新时代后,所谓的“稳定”便一去不复返。

>> 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一切瞬息万变

>> 想要在这种商业环境中存活下去,企业便需要通过大量内部创新和快速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新增长点,因此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他们不再被看成是执行任务的“螺丝钉”,而需要开始主动行动与创造。

>> 许多科技创新公司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扁平化、去中心化,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方式,并给员工充分的创新空间。任何人只要有想法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就可以从公司争取到资源,组成自己的项目团队。员工的工作动力完全来自对项目的认同,以及对项目成功的渴望。如此才能把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调动起来,实现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公司,一个人的发展速度与空间不再取决于专业和资历,而是全面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

>> 速度与方向,孰轻孰重?毫无疑问,肯定是方向,因为就算速度再快,如果方向是错误的,结果只会离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

>> 虽说对于未来的方向,没有人能够精准把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随意做选择,事实上,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变得十分关键,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可能让它错失发展的良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时候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决策能力极其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如今的企业已经没有什么过往的经验可循,他人的成功也几乎无法复制,所有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 什么叫作明智的决策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最优化的方式来实现目标。这绝非易事,因为它取决于一个重要能力,即是否对世界拥有较客观和准确的认知。然而,这是大多数人缺乏的能力,因为专业化的理念把原本完整的世界分割成独立的碎片,导致了我们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世界观,无法从统一的、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

>> 知识都是相通的,它们只不过是在描述不同层面的规则而已,自然科学描述的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原子层面的规则叫作物理学;原子组成了分子,分子层面的规则叫作化学;化学再往上,无机物质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又演变成了原始生命,于是便有了生物层面的规则,即生物学;再往后便是人类学和社会学。

全面的知识结构意味着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规律都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

>> 其实,社会科学与商业高度相关,商业的基础就是人,不管是公司管理、产品设计,还是市场营销都依赖于对人或者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这些知识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商业决策都有重大意义,因为尽管商业环境在变,但是关于人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只要能够对人的基本规律有深刻认知,那么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然而大部分人却对这些重要知识全然不知,而是依赖常识或者直觉去做决定与判断。这也许能够解释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方很多杰出的政界、商界领袖都是人文或者社科出身,因为他们对人更感兴趣,对人的认知也更深刻。

>> 一个人的知识越全面,对世界的认知就越完整,便越接近于真实的状态,对规律的把握也就越精准。这样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并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 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使用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我们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复杂,以提高适应未来商业环境的能力。

>> 基因与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成功留下来的永远都是那些能够准确反映环境的基因。”

>> 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基因的重要生存策略就是通过增加自身的复杂程度,即通过存储更多信息,来适应环境。正是因为基因的不断复杂化,世界才会进化出像哺乳动物和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人类进化成大脑皮层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因为它能让我们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对环境做出更准确地反应。

>> 通过增加复杂程度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规律,它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发展。其实,现代大学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提供大批更复杂的人才,这种复杂化的直接体现就是更全面和深入的知识。然而,现在的大学显然无法满足我们对复杂化的需求,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也似乎很难让我们适应如今的商业环境。正因为如此,知识服务的概念才开始流行,自我教育成了比高等教育更重要,也更有效的个人发展手段。

◆ 千万别被坚持“绑架”了

>>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被告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要懂得持之以恒的道理,以至于任何的“不坚持”都会让我们产生羞愧之情。然而,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之所以有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种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而且很容易证伪

>> 对于那些简单目标来说,坚持确实有必要,因为所有能力的提高都依靠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但是即便如此,坚持也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坚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正确和有效的方法。如果方法是错误或低效的,那么你的坚持和努力就是一种无效的浪费,因为它根本无法让你达到想要的结果。

>> 事实上,坚持只对简单目标有意义,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目标,坚持不仅不会帮我们获得想要的结果,有时候甚至还会让我们错失很多机会。复杂目标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大量相互关联的因素,并且存在着无数的选择与可能性,而每个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又是不可预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其实意味着机会成本,因为坚持一种选择就会失去另外的选择机会。

>>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作“试错”,这已经成了很多科技创新公司的发展策略,它背后的理念很简单:事情对还是不对,做了才知道,对了就继续,不对就重新调整。实际上,不管对公司还是个人而言,最好的发展策略都不是坚持,而是试错,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极其复杂又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

>> 我们所有的决策都只是基于假设和自己对规律的理解,然而我们对规律的理解不一定正确,结果也可能与预期大相径庭。当事实与假设或者预想相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事实选择而非坚持自己的假设,因为事实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事实的反馈做相应的调整,而不是盲目坚持之前的策略。只有通过不断试错,然后根据事实来调整自己的认知与选择,我们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如果我们忽视事实而选择盲目坚持,就会因此失去发展的机会。

>> 我们的文化太过于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坚持其实是有成本的,而懂得放弃实际上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 所以,我们不应该被“坚持”绑架,而要放弃“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的观念,并且牢记坚持是一种成本,与此同时,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审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事实为依据和指导,及时调整行为,通过不断试错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 “利己”同样是美德

>> 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 我们的文化反对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把个人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只有把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才称得上高贵。

然而这是整个社会对利己主义极大的误会,这种误会甚至成了一种文化枷锁,压抑了我们内心许多真实而又合理的渴望,挡在我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阻止我们前行。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上去理解利己主义,这样才能摆脱传统偏见给我们造成的纠结与束缚,活得更幸福,也更自由。

>> 在继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后,给自以为独特和尊贵的人类又一记重击,再次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他让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人类只不过是基因自我复制的工具

>> 我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帮助基因完成复制。这个发现让人难以接受,它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 我们是基因制造出来为它们服务的,它们才是主要的,我们是次要的。死亡实际上是基因自我进化的重要机制,通过生物个体的死亡,基因得以不断优化。正因为如此,永垂不朽的是基因,而不是我们。

>> 道金斯由此得出重要观点,即人天生就是自私的。既然基因是自私的,它只在乎自身的复制,那么人类(也包括所有生物)作为基因的载体,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基因实现它的目标,因此,人类进化得到的一切本能都是为了增加自身基因的存活率或者基因复制的成功率。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是理解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质的关键。

>> 他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利己。

>> 进化生物学家将利他行为分为2种: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与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

>> 生物个体会做出对自身有害、但对其他亲属有利的行为是一种自然演化结果,它的前提条件就是,这种行为能够增加它们自身基因的复制频率,使之得以更好地流传。

>> 它研究阐述了互惠利他的进化过程,并指明互惠利他的出现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施惠者必须能看到大量得到回报的机会,如果这种机会不存在,施惠行为便难以进行,因此,这种互惠利他是以未来能够获得回报为进化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己主义。

>> 利他主义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它只不过是进化的产物。它之所以出现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增加个体自身基因复制的概率。这其实又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自私的基因》的观点: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复制的工具,生物个体的生存与利益是次要的,基因得以复制才是最重要的。

>> 道德并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而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大脑中虚构的信念。文化对于人类的发展极其重要,因为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生物层面的限制,并最终与其他生物群体区别开来。然而文化既非凭空出现,也非固定不变,而是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并且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

>> 道德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一套价值观体系,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而区分行为好坏的标准则是看这种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某个行为有利于社会发展,那么它就会在文化的演化过程中以美德的方式得到加强;相反,如果某个行为不利于社会发展,那么文化就会以道德谴责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

>> 利他主义在所有文化中都视为美德,就是因为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人类有利他主义的生物本能,但这种本能无法演化成高级的社会形态,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规模的增大依赖于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这需要陌生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产生信任,然而这与人的本性是相悖的。那么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定要进化出能够增加彼此间信任的文化,否则社会无法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有的宗教和文化都无一例外地反对利己而赞美利他,因为利他主义能够增强人类彼此间的信任,利己行为则会破坏这种信任。

>> 利己主义是新时代的美德

>>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利己主义而非同情心或利他主义,因为“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要求,是人类的天性,当人们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选择的时候,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客观机制就会出现,这种机制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 亚当·斯密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人类从赚钱以及利己的罪恶感当中释放出来,让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努力劳动,为别人提供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整个世界经济也因此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天所享用的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得益于人类的利己主义。

>> 事实上,利己主义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样也是公司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原动力,因为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而人只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才会拥有极大的动力,我们的潜能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所有的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 聪明的老板一定懂得如何让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样的话,在员工拼命为自己的利益努力的时候,公司的利益也能实现最大化。

>>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利己之心而感到愧疚,利己主义也并非不道德的行为,因为我们只有在为自己努力的时候,才会拥有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激发我们所有的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并且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 利己与利他并不冲突,它们是人性的两面,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存在。利他主义是美德,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联络与信任的基础,但利己主义同样也是美德,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让每个人为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和进步。

◆ 走出“成功学”的误区

>> 成功学的核心特点就是急功近利式的模仿,不在乎过程,只想迅速达到某个目标。这些目标看上去似乎和名利没有太大关系,实则不然,它们要么间接地与金钱挂钩,要么通过给人一种与众不同和超越平凡人的感觉使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有时甚至还能引来他人的追捧,这与事业上的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很类似,然而它却更容易达到。

>> 认为成功学的危害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存在严重的逻辑谬误,因此是虚假的,即便是严格照着方法执行,也不会达到期望的结果;第二,它会造成价值观上的扭曲,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忽略了过程和背后的目的。

>> 成功学背后的两个重要假设:第一,成功可以复制;第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幸存者偏差”。

>>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大大高估成功的希望,我们看到的那些数据都是被筛选和过滤后的,它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 创业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由客观自然规律决定的必然,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偶然,正是这些偶然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未来变得不可预知。

>> 尽管成功同时依赖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但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外在的那些偶然因素。

>> 天使基金的存在,因为靠内因来判断其最终的成败几乎不可能,所以天使基金其实投的是概率。公司的成功如此,个人的成功更是如此,因此成功根本无法复制,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与努力之间也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个世界上渴望成功的人很多,拼命努力的人也很多,但成功注定只属于少数人。

当那些幸运的成功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只不过是一种概率现象,即便知道,他们也不会把成功归结于运气。他们在谈论自己的成功时,会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与方法,然而事实是,这些既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即使我们认认真真地按照他的方法严格执行,也很难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成功者的故事还是少听为妙,因为实在是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价值,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

>> 成功学最大的危害不在于让人因为错估成功概率而变得盲目自信,而在于这种错觉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

>> 对于成功的渴望会极大地刺激我们的虚荣心,因为成功意味着财富与地位,还能带来鲜花与掌声。然而,人一旦开始为虚荣心而活,心态就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过于重视结果,用成败和数字的高低,而非内在品质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这样的心态,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会被扭曲,这会使得年轻人把名利当成最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而忽略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终日为自己的欲望所累。

>> 急功近利的人生很难是愉快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永远活在未来而非当下。追求速度与捷径会让我们忽视过程,错把结果当成目的,但真正让我们愉快的不是目标达到的那一刻,而是在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与意义感。

>> 重点在于拥有目标,能否实现则在其次。目标能够给我们以方向感,不至于在人生的路途中感到迷失,并且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当下,因此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 并非所有目标都会带来同样的幸福感,目标的选定十分重要。

>> 努力追求优秀,能否成功则随缘。

>> 周国平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年轻人在为自己设立人生目标时,应该把优秀当成第一目标,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他认为优秀是我们自己能够把握的,因此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而成功则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积极心理学家在做了大量关于幸福的研究之后,也把优秀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只有优秀的品质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

>> 一个明智和理性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那些真正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目标上。尽管优秀无法确保你能够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优秀的人能够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只是这种成功不需要他人或者社会来认可。

◆ 生活一定要留白

>> 人必须拥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才能深入进行思考和创作。

>> 心理学家相信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大脑中的神经元自由连接。这是由大脑的工作原理所决定。创新从大脑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储存了不同信息的神经元发生了连接,这种连接很偶然也很随意。大脑在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就会处于这样一个放松、随意游荡的状态,很多新的想法就会从无意中蹦出,这其实是无数神经元在自由连接和沟通。

>> 爱因斯坦曾经把创新称为“组合游戏”,平时不会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如果偶然碰撞在一起,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相反,若一个人处于紧张、焦虑或者高压力的状态中,大脑就会因为受到压抑而失去创造力。

>> 给生活留白就是为大脑创造一个不被打扰、没有压力、可以自由想象与思考的悠闲时刻。此时尽管身体处于休息的状态,但大脑并没有休息。事实上,这与睡觉类似,睡觉只是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大脑其实在忙着加工白天获得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梳理最近形成的记忆,巩固、复制整合信息,使它们变得更有用,还可以使记忆免受其他信息的干扰,实现更有效的回忆。

>>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这种悠闲的、无目的的探索中认识和了解自己。《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随机的自由探索。宇宙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自由探索,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没有目的、随机探索的进化中而形成的,人的发展也不例外。而这种自由探索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

>> 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忙碌的人因为被各种事情和信息垄断了注意力,于是便会忽视身边那些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和安排更长远的发展,结果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 未来的竞争拼的是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效率,而这些能力是一个永远处于忙碌的大脑很难具备的。

>> 未来的成功必定会属于那些知道如何合理并高效利用自己大脑的人,他们既懂得如何给大脑营造一个放松和安静的环境,让它自由地思考、整合和创新,又拥有高效的执行力,知道如何把思考结果和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 内圣外王的哲学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只有努力把产品、服务和内容做好,才有商业成功的可能,而对于个人来说,我是谁决定我将拥有什么,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不仅会生活得更愉快,还能吸引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面临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

>> 过去流行一句话,叫作“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谁”,这在过去那个年代也许说得通,因为那时人脉的确是一种稀缺资源,而且获取成本也很高,然而,在如今社交泛滥的年代,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你认识谁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 天赋的启示

>> 每个人天生就拥有一套固定的基因,这套基因便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你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会比别人做得更出色,而在某些事情上可能会不如别人。所谓的原本的自己就是指我们所拥有的这套基因,而天赋和潜能便是我们在基因上的优势。然而,拥有某种优势的基因并不意味着这种优势就能体现出来,它还需要给予能够让它得以发展的外在条件,因此发掘潜能指的就是发现自己天生的优势,而自我实现则是指让这些天生的优势最终呈现出来。

>> 事实上,一个人所拥有的这套固定基因,将预先设定他倾向于经历某种环境,因为基因会使你产生某种有利于它表达的环境的渴望。

◆ 现在投资自己还来得及

>> 关于自我投资,我们需要有3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第一,所有的投资都无法立刻产生回报,需要经历一个投资期;第二,勤奋比天赋更重要;第三,自我投资的关键在于时间的累计,不在于何时开始。

>> 所有能够快速获得或者能够用金钱换来的都无法成为核心竞争力,只有那些必须花足够时间换来的东西才可能成为你的核心优势,因为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别人要达到同样的水平也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因此你将永远领先于他人。所以,不用花时间就能获得的“技能”不值得追求。

◆ 惰性的根源与解药

>>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因为它会阻止你行动,要知道“开始做”远比“做好”重要。

>> 想要做到自律,除了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外,拥有一套合理的自我管理体系也很有必要

◆ 读书,该怎么读

>>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能带来安全感,那就是我们自身的品质,例如知识、才华、智慧、毅力等,因为这些品质独立于外在环境,一旦拥有了,它们便不会消失,别人也无法拿走。读书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加深对自我以及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够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理性、淡定与独立。知识的拥有不仅会给我们真正的安全感,还能增加我们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因为它本身就是成功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 这种感受大家都有过:我们内心十分渴望去做某件事情或过某种生活,但社会会告诉我们不能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选择妥协和服从。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事实上,文化只不过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下来的价值综合体系,它通过定义“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来引导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但问题是文化既不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一部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仅仅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共同信念而已。

◆ 通才的自我修炼

>> 尽管商业规则、市场策略和营销手段一直在变,但我们要知道人的规则是不变的,只要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规律,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 让理性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 事实上,矛盾的关键点并不在于拥有选择,而在于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的原因又在于缺乏理性。因此,拥有理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理性,我们才能清晰地分辨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目标,如何对各种言论和主张进行合理判断,才能做出有利于目标的最优选择。

>> 我们一定要拥有审视目标的能力,只有当这个目标反应的是你真实的渴望,而不是基因的利益,或者社会对你的要求和期望,它才是理性的目标,而我们只是觉醒的“机器人”。

◆ 学会享受平凡

>> 渐渐地,我们都会感觉有一股宁静的力量开始在灵魂深处滋生长大,与此同时,性格中那股争强好胜的冲动也会慢慢消失。不知不觉间,你将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需要依赖新鲜事物的刺激来获得愉快,而是能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求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在艺术追求上,不再刻意寻找那种大笔触带来的自由与放纵感,也不依赖鲜艳色彩给人的视觉刺激,而是开始懂得欣赏书法之美,并能从重复而枯燥的日常书法练习中获得一种“无我”的喜悦之情。

>> 事实上,这个时代很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必须总得做些什么,无法只是简简单单地感受安静与存在。我们努力想要做出成绩,以此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期望通过成就来摆脱平凡,得到他人的掌声与认可,然而,每一次的认可又会激起我们对更多名誉和财富的欲望,于是,渴望不平凡的我们终日诚惶诚恐地活着,为保住已有的地位与头衔,为获得更多的认可与赞美。

◆ 没有坏的,就是好的

>> 叔本华那句:“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 事实上,任何外在事物带来的愉快都是短暂的,因为这种愉快通常是由于获得了感官的刺激或者某个欲望得到了满足,然而生理刺激的快感稍纵即逝,欲望的满足也无法持续,因为过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会出现,满足感也就自然会消失。与外在带来的愉快相比,痛苦持续的时间却长很多。你会发现,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值得高兴的事情,只要有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就很难有幸福感,因为你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放在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上。

◆ 极简主义的逻辑

>> 若是一个人生活空间很混乱的话,那么他的内心也一定是混乱的。

>> 后来我才意识到,那种看似忙碌的生活,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

>> 外在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的体现,生活的混乱正是源于我内心的混乱。

>> 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在《生命的品质》的序言中写到:“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 当我们除去了一切不必要的人、事、物之后,留下来的便是真正值得花时间和专注的,我们也会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因此只有极简主义才能给我们带来自由的、由自己掌控的人生。

(0)
小多多的头像小多多创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