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太依赖孩子是病态(孩子太依赖妈妈的后果)

母亲太依赖孩子是病态,孩子太依赖妈妈的后果

内容导航:

  • 母亲一刻也不能离开成年的儿子是一种病态吗
  • 父母越来越依靠孩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宝宝太依赖母亲怎么
  • 一、母亲一刻也不能离开成年的儿子是一种病态吗

    应该是的,儿子已经成年了,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想,母亲一直不放手不是正常的关系。

    二、父母越来越依靠孩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人之常情吗 孝顺应该的别老宠他,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很重要父母越来越依靠孩子?

    父母老了就是会比较依赖孩子啊。
    就像孩子小时候也是一路依靠父母过来的一样啊。

    让自己变得强有力让父母来依靠。这就是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代际冲突”即由这一差异而导致的两代人在解决问题方式、评价问题标准等方面产生的分歧和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
    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
    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
    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
    两代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
    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随着年龄,体力和之力都在逐步退化,不依赖孩子依赖谁,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

    三、宝宝太依赖母亲怎么

    答:依赖是每个孩子都必然经过的阶段。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完全可以照顾自己时,还不能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案例:小强是个9岁的小男生。他的房间总是十分凌乱,从来没有自己主动收拾过。每天晚上妈妈在小强睡着后,便会过来帮他整理房间,并且把他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准备好。而每天早晨小强也都依赖妈妈叫他起床上学。如果哪一天妈妈急着上班,小强肯定就会因为睡过头而迟到。小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代为安排的,一旦父母不在,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婴儿时期各种能力相当脆弱,对父母产生依赖情有可原,但当孩子逐渐成长,甚至到了完全可以照顾自己时,为什么还是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呢?1—3岁:鼓励儿童不断尝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在1-3岁的时候,会进入艾里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自主——羞怯或怀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自主地探索环境以及尝试新的事物。比如说,他们会开始试着自己用小勺吃饭。然而,有些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便会把小勺从孩子的手中拿走。类似的做法一时来看确实替父母省了不少事,然而这却是造成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掌握新技能的时间会被人为地推迟。这对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自然是相当不利的。4—6岁:强化孩子适应能力在4-6岁的时候,儿童迈入了另一个新的里程碑,即自动自发——退缩内疚阶段。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究竟是继续依赖父母,还是逐渐培养出独立性格,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此时父母对其新的目标给予支持,儿童自发的责任感便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扭转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叠被子、扫地,等等。如此便能增强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摆脱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习惯。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做事慢,因此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如此一来,不但养成孩子依赖的心理,更容易让孩子丧失对家务的参与及责任感。他们不但会认为父母做所有的家务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一旦父母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他们反而会埋怨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他人的行为,并对其产生认同。因此,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孩子摆脱依赖及促进其独立自主,也能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在学龄前,儿童所认同的对象是父母,当孩子出现模仿家长而产生自理行为的时候,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比如说“贝贝真棒,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或是“小宝真乖,已经可以帮妈妈干活了”。类似的话会让孩子产生自豪感,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或是为别人提供帮助。经过反复强化之后,孩子这些适应性的行为便能够保存下来。学龄阶段:利用他人积极影响上了小学以后,儿童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获得。如果通过努力得到了学业上的成功,他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感。这个时期便是艾里克森所说的勤奋——自卑阶段。由于此时儿童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加上国内的家长又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免不了大包大揽。又形成了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改善这一行为,除了家长自己先转变观念之外,也应该向老师寻求帮助。因此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如果适当地增加一些培养其独立性的内容,再加上家长的配合,通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中学之后,孩子进入了同一性——角色混乱阶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如何。此时他们模仿的对象变成了周围的同学,他必须赢得同伴的认同,进而建立起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这个阶段的孩子若有过度依赖的问题,家长可以多熟悉和他经常往来的同伴,并从中找出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同学,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逐步改正其依赖的行为。孩子依赖的习惯是经过较长的时期才形成的。同样,想要纠正这一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尤为重要。过于仓促或激烈的矫正措施,都有可能会使孩子误认为他是个不受喜爱的人,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积极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还要设法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完成。(■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杨德生)[来源:中国教育报]

    (0)
    guo612的头像guo612创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