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教兴国,越来越好)

本报讯 为积极落实吕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近日,临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计划》,并配套出台10个具体实施方案,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临县认真贯彻上级的教育工作决策部署,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教育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为更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好吕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该县在具体举措中充分体现“临县教育特色”,新出台的《行动计划》从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补齐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短板、深化教学改革等13个方面明确了37款具体举措,并配套了《临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临县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方案》等10个具体实施方案。

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方面,要求小区配建幼儿园要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园改革,总结临县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经验,将乡镇中心园逐步纳入集团化管理,实现集团园之间资源共享,促进县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补齐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短板,推进食堂、宿舍、饮水、澡堂、厕所“五个一”工程达标建设,推进煤改电、煤改气项目,稳步推进“中央厨房+食堂供餐”工程,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该县将抓住和山大附中等省一流名校合作办学和省教科院授予临县“山西省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县”的契机,组建初高中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2个、联盟校13个、集团校7个,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上,将启动临县一中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新校区计划按20轨高中、10轨初中进行规划设计,力争于“十四五”末投入使用,根本性改善高中办学条件。《行动计划》对中小学幼儿园中层以上人员管理作出新的安排。全县对中小学(幼儿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取消任命制,实行聘任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在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上,落实招聘引进教师、挖潜调整教师编制、加强城乡教师一体流动的三条措施。改革教师评价标准,一方面制定完善考核方案,建立师德档案,另一方面通过“国培计划”等项目和实施“三名工程”,实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要做强做大职业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在临县高级职业中学重点打造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在临县二中重点打造工业机器人、老年护理、消防等专业,在临县白文职业技校重点打造民间艺术、护工、家政、机电等专业。与此同时,启动职教中心,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是立国之本、治国之要、强国之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切实把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实事办得更有质量、更有成效,不断开创临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该县政府县长姚树山表示。 (刘生锋 吴丽娜)

本文来自【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神威”夺冠……我国取得的创新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这些在科技前沿领域开始并跑,甚至领跑的辉煌成就,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无关系。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为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和教育作为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持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力支持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9月,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985工程”,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国家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逐步改变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状况,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国家大幅度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有力支持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一大批原创成果的出现。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1997年组织实施了“973”计划,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党中央还敏锐地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一系列举措,让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11月,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99年,“神威”计算机问世,从而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此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2002年2月19日召开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新形势下,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对科技和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纷纷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以应对国际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从长远战略布局未来发展,力图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掌握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教兴国战略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层次上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是密切相关的,科教兴国在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教兴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转移,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学与教育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创新驱动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为支撑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创新、知识、技术及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

第二,要尊重知识和人才、崇尚科学。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当前,我国急需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着力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深度合作,推进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研究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产研互补、协同育人的“科教产融合创新模式”。

第三,瞄准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推动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企业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具有国家战略意图和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在此背景下,必须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大幅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多层次、立体联动式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围绕关键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和基础软件等领域,探索构建梯度重点攻关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实施重大攻关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

(0)
菲菲睡不醒的头像菲菲睡不醒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