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红军反围剿后长征的路线

大家都知道,我中央红军长征前经历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成功得以保住中央苏区,第五次因为各种原因失败,失败后战略转移的方向选择摆在当时我党的面前,生死存亡时刻任何的选择都在书写历史。

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给到红军很大的压力,中央苏区面积不断被压缩。1934年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带失守,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走,就有了辉煌的,也是苦难的长征。

中央苏区红军的战略转移方向选择,成了摆在中央红军面前生死攸关的事情。此时,国民党对我军的转移方向有以下几个判断:

一、由赣南信丰入广东(向南);

二、从赣南经湘粤交界入湘南,与贺龙部汇合(向西);

三、先入湖南,再出鄂皖苏区后北进(向北);

四、经湘西入黔、川,再北进(向西再向北)。

方向一:蒋介石最希望看到的,当时广东是陈济棠的地盘,表面上听国民政府的,实际割地称王。国军希望红军南下与陈济棠拼个两败俱伤,蒋某人坐收渔利。可国军不知道,此时红军与陈济棠已有默契,双方互不攻击,这也使得我军得以基本没威胁的通过赣粤交界处。

方向二:蒋介石最不愿看到的方向,也是对我军最有利的方向。此时的湘南国军统治虚弱,而我军经赣粤交界到达湘南与湘鄂川黔的贺龙部汇合,实力增强,国军又要开始新一轮艰难的“围剿”。

方向三:太平天国当年北伐路线,但此去北上必然困难重重,政治威胁大,但消耗也大,是当时的我军无法承担的。

方向四:此可能由国军中老谋深算的杨永泰提出的,他不但提出此可能方向,且进一步提出需要考虑红军后续渡长江上游金沙江入川西的可能性。但蒋介石却对此不屑一顾,因这条路就是当年石达开走的死路。

有朋友或许要问,西、北、南都有可能,怎么没有东面?当时东面福建刚有十九路军在福建自治被扑灭,国军可谓重兵把守,因此东面是想都不要想,也反映出我军当时面临的情况真是危如累卵。

上面是国民党军对我军可能转移方向的判断,那此时我军的思路是什么呢?其实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我方已派出两路军打前站了。一路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的率领下,6000余人,于7月初由瑞金北上。另一路红六军团由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下,于7月下旬西出湖南中部。

红七军团任务是调动敌人,希望在敌人后方搞出动静,调动国军北上以缓解中央苏区的压力。结果呢,红七军团与方志敏的红十军团汇合后却在怀玉山陷入敌军合围,仅存粟裕大将带领的500余人突出重围。

红六军团任务是为中央红军探路,可也在10月初被敌人分割包围,幸亏及时焚烧行李,减少辎重,以灵活的游击动作才能转战5000里与贺龙部红二军汇合。但也探明了这条路中央红军无法安全通行。

这样红军只剩经赣粤交界入湘南,与贺龙部汇合这条路,而蒋介石也看到了这点,其追剿部署则按照争取将红军压迫入粤桂、严防红军入湘与贺龙会合。

真是国共所见略同,也反映国民党军绝不是某些神剧中的低智,而杨永泰提出的可能方向四,别说当时蒋介石不屑一顾,当时的红军也没有意识到。

历史的走向也许有其偶然性,但再回看,却有其合理性。世间许多事就是这么奇妙。历史像一条河,蜿蜒前行。

*本文拜读金一南先生《苦难辉煌》,加上自己理解所得。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