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一张纸最多可以折几次?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它——《十万个为什么》,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部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反而非常年轻新潮,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在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邀请院士学者一起拍摄短视频,面向少儿的科普读书正尝试拥抱数字化,从书本走向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

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过往

国民级科普书已满61岁

《十万个为什么》这部国民级丛书究竟是怎么来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将时光的横轴拨回至1956年。当时,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一心想为孩子们出一些科普好书。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百科”式问答书。

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出版。说起为什么选择《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冯杰介绍,这个名称是借鉴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而伊林的这一书名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不过,相比只收录一些家庭科普常识的伊林版《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更加全面,第一版最初就分为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后来,又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到1962年出齐了8册,收录1484个问题,共105万字,第一版印制了530多万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普读物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61年来,《十万个为什么》经过了6次大改版,最新的版本于2013年首发。改版过程中,不断有不合适的问题被剔除,新问题被补充增加,一些经典问题的回答也被完善更新……如今,全书已经达到了600万字,分为18卷,收录了4500个热点问题,相比第一版更新率达到了99%,截至目前累计出版发行量已超过1亿册。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了这部经典书籍,使它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韩启德院士担任总主编,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可以说,我们是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冯杰语气里透着自豪。

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新潮

尝鲜视频化智能化

按照10年一次大修订的计划,第七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已在路上。

2021年11月,出版社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抖音账号,选择了诸如“如何给大气做CT?”“黑米为什么是黑色的?”“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大脑么?”等一批有趣的问题,邀请一些院士进行通俗生动的讲述。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接受外界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原理,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变得比较接近于理想完美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设想的工作原理,都比不上大脑的工作原理。”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通过回答“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大脑么?”,不仅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不少网友对脑科学的兴趣。“哇,听完真的想去研究学习下脑科学了!”一位网友留言。

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账号共发布了27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达到450万,粉丝也突破了10万。少年儿童出版社随即与抖音携手,联合推出“十万分好奇”活动,在抖音全平台面向网友征集好奇短视频。海洋里有没有美人鱼和海怪?如果没有了太阳人类会面临什么?……面对网友千奇百怪的提问,出版社请来了“蛟龙号”潜水器副总指挥崔维成教授、“羲和号”卫星执行经理兼副总设计师陈昌亚教授等专家学者参与到活动中来。

“海怪我没有见到过,但我想美人鱼可能真的会有!”崔维成教授一上来的答案让不少网友吃惊。他进一步通过视频解释:“目前我们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非常少,真正下潜到过的地方可能只占到海洋面积的5%以下,这也意味着很多新奇的物种还有待我们探索。”

截至目前,“十万分好奇”活动的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了8.6亿。

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背后

院士天团前来助阵

《十万个为什么》要视频化,背后的“院士天团”第一时间前来助阵。

已经85岁高龄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海洋分卷的主编。在书中,他设置了近300个问题,自己撰写或请相关专家回答。这一次听说《十万个为什么》要涉足视频版,汪品先率先参与进来。第一条视频,汪品先选择了对“海水是蓝的,但浪花为什么是白的”这样一个有趣的小问题进行生动、通俗的解答,播出后播放量迅速超过10万。

“现在科普的形式是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短视频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品种,我算是体会到了。”汪品先直言,“能跟这么多人对话,心里非常暖。”

像汪品先院士、杨雄里院士一样,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等,也都陆续参与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视频制作当中。

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取自英国作家

王一教授曾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物理分卷,撰写了其中“时间旅行可能吗”“物质的质量从哪里来”等问题。他回忆,小时候就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探索自然科学的大门,也为日后选择研究物理起到了启蒙作用。如今,他非常高兴“接过了接力棒”,用这部书的视频化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除了院士和科技界专家学者,未来会有更多视频达人参与到《十万个为什么》视频化的工作中来。”冯杰进一步介绍说。

延伸

更多科普读物开始数字化

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乃至学术大咖都满怀热情地拥抱数字化时代,在短视频平台上大显身手。

“物理大神”、大学老师陈征发短视频演示“几百万电子伏特轰出来利希滕贝格图形束流树”的景象,还用易懂的物理知识讲述“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舟会‘自横’,而不是‘自顺’、‘自斜’或者‘自转’?”;原央视科普节目出镜实验员宁原“用实物,给镜头”,为观众解释山火为何会复燃、蚊子为啥会叮人;坐拥200万粉丝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通过吹气球让大家了解到火箭飞天的速度来源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这些都曾让人直呼:科学知识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科学传播者正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尽可能让科学走近孩子,引导青少年群体喜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