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顺序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革命历史电视剧《大决战》引起了大家热烈的关注。《大决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展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顺序

其实,三大战役并不是分割、孤立,而是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互有联系。这一点,从战役爆发的时间就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淮海战役的策划时间为9月24日,批复时间为9月25日。这时候,辽沈战役打响了十二三天,正处于第一阶段。接下来,淮海战役并没有立即实施,而是展开了一场为期1个多月的讨论和部署。直到11月6日,在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2日)4天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才正式打响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位于东北地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位于华东地区,两个战场之间相距几千公里。辽沈战役由东北野战军独立完成,淮海战役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合作完成。照理说,两场战役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直接关联。淮海战役为什么非要等辽沈战役胜利后,才正式打响?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顺序

当然有奥妙了。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有很大的不一样。

东北野战军虽然是独立完成辽沈战役,但由于东北野战军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驻守东北地区的国军,因而辽沈战役打得比较平稳,一切尽在掌握中。

淮海战役就不一样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总数约60余万人,而驻守华东地区的国军总数达到了80万人,明显处于敌众我寡状态。同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武器装备上也落后于敌军。特别在中原野战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丢弃了重型武器。驻守华东地区的国军几乎都是精锐力量,尤其是黄维兵团,拥有五大王牌军之一的18军,战斗力强大,被誉为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

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顺序

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极为艰难的战役。

更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担忧的是,华北地区有傅作义50万大军,在华中地区有白崇禧、宋希濂40万大军,在西北地区有胡宗南40万大军。尽管白崇禧、宋希濂、胡宗南离华东地区较远,不能尽快前来参加战役,但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军队是随时可能南下,对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造成巨大的威胁。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如果想要将完成淮海战役的阻力减到最小,就要把傅作义大军稳定在原地不动;而要让傅作义大军稳定在原地不动,就需要依靠东北野战军的力量了。

东北野战军的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加在一起,总数超过了100万。这样一支百万大军,对傅作义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当东北野战军完成辽沈战役后,随时都有可能秘密入关,在华北地区发起新的决战。这样一来,傅作义大军就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派出军队南下,支援华东地区的国军。

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顺序

另外,东北野战军的入关,还会震慑到白崇禧等派系力量。他们是不是一定要将自己的利益,捆绑在国军的战车上?后来发生的事实显示,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全过程,白崇禧都没有派一兵一卒增援,大有“坐山观虎斗”的样子。

与国军方面派系争斗、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军五大野战军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当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集中精力进行淮海战役时,东北野战军不顾辽沈战役之后的休整,立即派遣先遣兵团(第2兵团)先行入关,驻扎在蓟县地区待机而动,配合华北野战军牵制住傅作义大军。

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顺序

西北野战军也没有闲着,想方设法将胡宗南大军牵制在西北地区,防止他们加入淮海战役。

就这样,在兄弟部队的配合和支持下,淮海战役打响后,按照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设想的那样发展,除了华东地区的国军外,其它地区的国军没有派一兵一卒前来参战。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得以心无旁骛地作战,为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