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个人资料(杨振宁的妻子翁帆简历)

按语:偶然看见一则很旧的新闻,发表于2009年8月20日的《科学时报》。原标题是《杨振宁的两篇半文稿:那“半篇”第一作者是翁帆》。感觉有点史料价值,所以这里予以转载。


自1995年《自然杂志》改由上海大学主办以后,由我担任责编发过杨振宁先生的两篇半文稿。那是1995年7月《自然杂志》复刊后不久,我听说杨振宁要来校作学术报告,觉得是组稿良机不容错过。是日主编先拜访了杨振宁,希望他能把讲稿给我刊发表。杨先生说对学术报告虽然作了准备,但未整理成文。《自然杂志》要发表,他觉得可以,并答应在报告结束后将讲课用的幻灯片借给我们用,第二天中午还。于是我们一面安排现场录音,晚上反拍幻灯片忙到深夜。录音由冯承天教授整理成文,我做了编辑加工,还写了说明做按语,文章题目是《对称与物理》。我把大部分的图片用在文中,几张比较清晰的彩照做了封面和封底。所有图注也是我按图索骥撰写的。当时电子邮件还不普及,无法请大师审阅,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刊物出版后我把样刊寄到他的香港住址,后来没听说有什么意见也就放心了。

  光阴荏苒不觉10年过去了,《自然杂志》准备2005年改版,拟发一篇重量级的文章以壮声势,我又想起了杨振宁,便给他写了一封约稿信。这次杨先生还真给面子,很快发来了稿件——《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令我大喜过望。此文发表在2005年第1期的卷首。不久我见电脑的信箱里又有一封杨振宁的电子邮件,赶紧打开来看,邮件中写道:“编辑先生:翁帆翻译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希望《自然杂志》能发表。要求不改一字,使用全部照片。杨振宁。”我打开附件见译稿名为《纪念奥本海默——老师,伟人》”作者是美国物理学家爱·杰尔居埃。我拜读后觉得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上世纪30年代与研究生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翁帆的翻译通达流畅,再加上杨振宁给文章作了七个注解和后记,因此文章具有资料性的价值。但按我们原来的规范流程,还要耽搁一些时间才能发表。我想杨振宁这样的大家能主动给《自然杂志》发信,就是希望看到文章早日付梓,于是征得主编同意马上发稿。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2005年第2期上。因为杨振宁是第二作者,所以只能算写了半篇。事实上,这篇文章也许是翁帆翻译之旅的开始,在后来的两三年里翁帆翻译了许多杨振宁的英文作品,现在已以《曙光集》为书名结集出版。

翁帆个人资料

杨振宁翁帆夫妇与清华大学签署捐赠协议(摄于2021年5月14日)

  回顾《自然杂志》在10年里发表的杨振宁的两篇文章,可以看到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孜孜不倦的探索轨迹。记得当年我在读《对称和物理》一文时,就深切地感受到他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大师,还是一位美学大师。正如他自己所说:“给大家觉得杨振宁所注意的事情只是物理,那就是错误的。我想人生很丰富,有很多方向。”《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对称与物理》一文恰好表达了他对以对称和和谐为特点的科学之美的探索和诠释。

  “对称”观念对物理学进展的影响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古希腊人在观察行星运行时,就认定其轨道是圆、或圆的组合,因为圆是最对称、最和谐的图形。开普勒发现天体运动定律时也是深受和谐思想的引导。《对称与物理》一文在回顾经典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同时,又把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商代青铜器、苏东坡的回文诗、巴赫的卡农赋格曲、自然界里的雪花和微生物病毒等,都呈现出对称、和谐之美,令我们感到奇妙和惊叹。

  当然本文最为精彩之处无疑是先生对20世纪物理学中诸多领域如元素周期律的量子解释,反粒子、时间反演和CP不守恒、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对称破缺的标准模型和规范场等的阐述。这些是他最熟悉的研究领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物理定理和定律蕴含的对称(包括有缺陷的对称)、和谐之美的欣赏。在叙述时,激动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翁帆个人资料

百科词条上对翁帆的介绍

  10年之后,杨振宁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对美的观念又有新的认识。他说,由于受到《易经》卦名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来了精简之美、浓缩之美等深层观念。于是,杨振宁把对称、和谐,与精简、浓缩等美学特征结合起来考虑,对物理学之美有了更完整的表述。他说:“(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这种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的特点可以用布雷克(W.Blake)的不朽诗句:‘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来描述。”但即便如此,他觉得还不够。他补充说:“(诗中)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歌德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杨振宁这种基于对物理学的理解和领悟,引用发自内心的美感,他的表述是很深刻的,将成为一种经典表述。

翁帆个人资料

夫妇二人在家中

  此外,杨振宁还喜欢用美学的眼光和文学的语言来审视和评价科学,例如他在谈到物理学家狄拉克的工作时用“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形容,说他的文章如”秋水文章不染尘”。

  他不仅对美学理论颇有研究,对于绘画、书法、青铜器、陶瓷等艺术品也多有收藏和很高的鉴赏力。记得1989年时,我有一次参加在上海交大召开的有杨振宁出席的会议,会上校方送了他一件由该校仿制的古代青铜器(制作精良,几可乱真),杨先生作了即兴发言,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此件的名称、来历和艺术特点,令与会的人惊叹不已。

  作者:林凤生

延伸阅读

《杨振宁提意见: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节选:

上面讲到了好多项我个人多年来得到的启发与感受:

(1)一方面直觉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吸取新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直觉。

(2)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3)博士生为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4)最好在领域开始时进入一个新领域。

(5)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

(6)物理中的难题,往往不能求一举完全解决。

(7)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8)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

(9)把问题扩大往往会引导出好的新发展方向。

(10)一个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其中我觉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下面我对从兴趣到准备工作到突破口的三步曲做两点补充:

(1)我父亲是研究数学的,我小时候他很自然地给我讲了一些“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四则问题。我学得很快,他很高兴。很多年以后在美国,我有三个孩子,他们小时候我也介绍给他们“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问题,他们也都学得很快,我也很高兴。可是我与他们有一个区别:我父亲介绍给我四则问题之后,过了一年他再问我,我都记得很清楚;我的孩子们,我一年后再问他们,他们就把四则问题完全忘得精光。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外来的信息如果能够融入个人脑子里面的软件之中,就可能会“情有独钟”,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像是一粒小种子,如再有好土壤、有阳光、有水,就可能发展成一种偏好,可以使这个人喜欢去钻研某类问题,喜欢向哪些方向去做“准备工作”,如果再幸运的话,也就可能发展出一个突破口,而最后开花结果。

(2)诗人、画家范曾于2004年作了一张大画送给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画上他题了一首诗,其最后七个字是锤炼出来的美丽诗句:真情妙悟铸文章。范曾从来没有和陈先生、也没有和我,谈起科学创作的过程。他的诗句似乎表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和科学家一样遵循同样的三步曲吧。

《与杨振宁结婚后,翁帆现在做什么工作?》

节选:

像杨振宁这样享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莫非真的会“混不下去”、“缺钱”吗?

但是,杨振宁又没有钱。杨振宁虽然在工作的时候待遇很好,但是他历年来陆陆续续已经向清华大学和祖国其他高等学府捐献了身家的很大一部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45万美金年薪,他也没有要,而是选择了回清华执教。清华大学开出1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就是这笔钱,杨振宁还是捐献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996~2018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执教23年整,每年捐献工资100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230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照1:6的汇率,则相当于380万元美金。

2005年,翁帆与杨振宁结婚之后不久,又以夫妻二人的名义,向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由杨振宁亲自创建,即后来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献了两次,都是支票,一次是100万美金支票,一次是97万美金支票。合计197万美金支票。

再加上1996年杨振宁把他在美国纽约的一套大房子卖得的120万美金也捐献给清华大学,合计380+197+120=697万美金。这还不考虑1996年120万美金的实际购买力。

此外,杨振宁在南京大学、东莞理工等六个高等学府设立了奖学金,大概陆陆续续捐献了人民币200万元,折算成美金大约是33万美金。

在1977年,杨振宁曾经捐助南开大学年轻学子赴美深造一年,一次性捐献10万美金。(不考虑1977年的实际购买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杨振宁还个人掏腰包从香港购买器材给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实验室,数额不明。

这样统计看,杨振宁累计捐献给中国697+33+10+?=740万美金+。如果考虑历史购买力,至少1000万美金以上。

请注意,杨振宁并没有任何义务做这些捐献。杨振宁在国外有他自己的子女儿孙,他完全可以把财产留给血亲后代,这完全符合情理——绝大多数攻击杨振宁的人,也百分之百会这样做——但是他并没有,而是捐献给了我们国家。杨振宁他们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对我们国家并不亏欠什么,而是我们亏欠他们。

翁帆个人资料(杨振宁的妻子翁帆简历)

杨振宁翁帆夫妇经常捐款捐物

除外,翁帆夫妇还向中央美术馆捐献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艺术品。而诺贝尔奖奖章和证书,很早之前也捐献给了香港中文大学。作为历史上第一块由中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奖章,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凡重大,如果拿出去拍卖,市场价值至少高达千万美金,但是杨振宁毅然捐献了出去。

翁帆个人资料(杨振宁的妻子翁帆简历)

杨振宁弯腰面向提问者

所以说,如今90多岁高龄的杨振宁,虽然“有钱”,但是又不可能有太“惊人”的遗产。也自然不会给翁帆留下什么物质上的遗产。

杨振宁的别墅是怎么一回事呢?人民网报道过,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也就是说,这些别墅并不是给杨振宁一个人住的,而是清华大学校方为了引进国际一流专家特意盖的,而这几位住别墅的专家,都是杨振宁邀请回国的。更何况,这些别墅仅仅提供了居住权,产权依然属于清华大学。

而翁帆在和杨振宁结婚之前,就已经明白:杨振宁到处捐钱捐物,清华的房子也没有产权。也就是说,就相当于干休所,一旦杨振宁去世,作为遗孀的翁帆只有居住权,而不能继承遗产,不能买卖。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