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近日,总队卢凌保政委围绕“淝水之战”这一发生在安徽境内的经典战例进行授课辅导。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总队卢凌保政委精彩授课

此次授课以“淝水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主题,解读历史背景和现实启示。授课中,卢政委全程脱稿,从“五胡乱华与晋室东渡、前秦苻坚其国其人、谢玄谢安其人其官”等历史背景切入,以宏观视角介绍了淝水之战的战斗简况,分析了战争结果及历史影响。整个授课脉络清晰、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启示性。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总队王宝音司令员主持并参加授课

王司令员在主持授课时指出,各级要围绕卢政委的授课辅导,认真搞好消化理解,进一步以史明理、强化学习自觉,按照习主席“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的指示要求,通过学习历史、抚今追昔,切实在深刻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上有新的收获;进一步以史鉴今、强化忧患意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通过学习历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切实在履行“两个维护”的使命任务上有新的担当;进一步以史励志、强化能力素质,把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与解决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自觉聚焦主责主业、备战强能,切实在争创一流总队的强军实践上有新的作为。

授课人:武警安徽总队政治委员 卢凌保

时间:2018年12月21日

录音整理稿

之前和大家交流了《学习经典》以后,承蒙各位抬爱,给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励,很多同志还跟我讲,能不能多讲几课。这样,我就计划讲一个小系列,围绕安徽的历史文化,讲“一事、一文、一人”。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一事”——淝水之战。

大家可能问,在安徽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很多,比方说烧垮秦朝的第一把火——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是在咱们安徽,地点在现在的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再比如说,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也在安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很多,为什么要选择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不光从军事的角度上讲它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更重要的是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这场战争决定、关系着中华文明的存续。这一仗如果东晋败了,中华文明很可能就断绝了。为什么会这样说,我在后面会讲到。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一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当然我不是解读这篇文章,这是语文老师的事。我就讲四个问题,一是讲讲文化宋朝,就是宋朝的文化事业,尤其是诗词和散文的高度发达;第二个问题,讲讲仁宗时代名仕辈出;第三个问题,讲讲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上的地位;第四个问题,讲讲庆历新政失败与两篇雄文。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一人”——包公,也讲四个问题。第一个,孝,包公最著名的是孝,朝廷给他的谥号叫孝肃,孝是排在第一的;第二个,智,智慧;第三个,公,包“青天”,说的就是公正;第四个,讲讲他的廉。这个小系列都是我们安徽的历史文化,为什么讲这个?我们大家在安徽总队工作,驻守在安徽,要热爱这方土地。“热爱”,当然和它的现在有关,现在值不值得热爱?值得!更重要的是和它的过去、它的历史有关。只有建立在对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对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崇拜,爱才能爱到骨子里。所以我讲这个小系列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能大家提高对安徽历史文化的热爱度、关注度,大家都来学习、了解、研究安徽的历史文化。

我来安徽工作时间不长,一年半,对安徽的文化研究不多,也就是初步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所以今天就先和大家讲讲淝水之战。讲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五胡乱华与晋室东渡。就讲东晋是怎么来的?这个战争谁和谁打?第二个问题,讲讲战争的另一方——前秦苻坚。前秦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苻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个问题,讲讲王谢士族,就是东晋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王、谢,尤其是谢家,是怎么指挥这场战争的?第四个问题,讲讲战争的简要经过。第五个问题,讲讲战争造成的影响。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先讲第一个问题:五胡乱华和晋室东渡。

战争的主要一方是东晋。东晋是怎么来的呢?是从西晋来的。西晋为什么亡呢?是因为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怎么乱起来的呢?是因为西晋自己内部的乱,叫“八王之乱”。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那么,晋的家业是谁打下来的呢?是他们司马家祖孙三代打下来的基业。司马懿第一代,奠基;第二代,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全面打下基础;到第三代司马炎,那篡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我们先从司马懿讲起。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当官,而且是统兵,但是不怎么显山露水。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大大的夸大了。历史上的司马懿不像《三国演义》里所说的那么有影响,他怎么和诸葛亮斗,也不是那么回事。到曹丕登基以后,司马懿的地位有点上升,但是还没有进入核心层。曹丕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儿子曹叡继位。曹叡继位以后,司马懿的地位往上升了。曹叡干的时间也不长——13年,曹叡临死之前就让司马懿辅佐幼皇帝曹芳。当时他安排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将军曹爽。什么叫大将军呢?就是在汉武帝以后,设了一个官职,地位在三公之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就叫三公,大将军地位还在三公之上,是官员的最高官职。曹爽他爸是曹真,曹真是曹操的族侄。所以说曹爽是曹操的孙子,当然不是亲孙子,是族孙。另一个就是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这时候是官至太尉,辅佐曹芳。司马懿那时候多大年龄呢?六十岁。他辅佐曹芳时已经六十岁了。司马懿这个时候为他们晋室的家业打下的根基,最大的是他七十岁的时候,搞了一个“高平陵事变”。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辅政,两个人在斗,司马懿就让,就隐忍,忍了十年。他七十岁这一年,也就是公元249年,皇帝曹芳带着曹爽一帮兄弟去高平陵,高平陵是曹叡的陵墓。司马懿抓住机会,假传皇太后的诏,把城门关闭了。他和皇帝说把曹爽免了,否则就别回都城,都城洛阳已经被他控制了。然后又骗曹爽:只要你把权力交出来,就不杀你,当你的富家翁去。曹爽没有政治头脑,就交权了。一交权,司马懿就以谋反的罪名,把曹氏的势力全杀了。这样皇帝曹芳就孤木难支,一个帮的人都没了,司马懿就掌握了曹魏的全部权力。

司马懿七十岁时死了,长子司马师接班。什么官呢?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将军刚才讲了,位在三公之上;都督中外诸军事是什么呢,军权;录尚书事,这是什么官呢,宰相。在东汉、两晋的书里,录尚书事,就是宰相。在汉代的时候,尚书是管皇帝的文书、秘书,后来慢慢发展成宰相,录尚书事就是宰相。司马师干了一件什么事呢,废立皇帝。曹芳越长越大,想亲政,但权力都被司马师掌握在手中,他想把权力夺回来。司马师感受到曹芳对他的威胁,就把曹芳给废了,另立了一个小皇帝,叫曹髦。这是司马师做的事,废立皇帝。司马师死了以后,他的弟弟司马昭接位。司马昭就更过分了,他不是废立皇帝,而是杀皇帝。他做了两件最著名的事,一个是把皇帝曹髦杀了。曹髦对司马昭专权非常不满,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他没有智慧,没有班底,没有人马,他带着一百多太监、侍卫进攻司马昭的府邸,要杀司马昭,这不开玩笑嘛。司马昭事先得了密报,他派了他的中护军贾充,半路拦截,把曹髦杀了。杀了曹髦之后,另外立了一个更小的皇帝,叫曹奂,就是魏的最后一个皇帝魏元帝。这是司马昭干的第一件事,杀了皇帝。第二件事是什么呢?就是他统一了蜀汉。他派了两个大将邓艾、钟会,打到现在的四川,把蜀汉给灭了,三国就变成两国了(灭东吴是后面的司马炎干的,280年。)因为他平定了蜀汉,立了大功,被封为晋王。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接班,继承了晋王的王爵,所以他当皇帝之后立国号为晋,因为他是晋王。(这就像曹操被封为魏王,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所以国号定魏。)司马炎接晋王位后第二年,就把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元帝曹奂废了,叫禅让。过去朝代的更迭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争中夺得天下;第二种是篡位,说得好听叫禅让,其实就是逼着你把皇位让出来。司马炎没有他爷爷那样的本事,也没有他伯伯、父亲那样的本事,没有多少才能,但命好,嫡长子继承了王位,所以晋武帝在位时,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所以晋朝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一个朝代,整个晋朝史书上基本上没有正面的记载,没干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好事,最突出的就是奢靡。晋武帝司马炎后宫宫女的人数突破了一万人,历朝历代第一。再就是他最有名的大臣叫石崇的,和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斗富,王恺说他家洗锅不用水,用香油。石崇说我比你更牛,我家烧饭不用柴,用蜡烛。王恺再比,把他家门口四十里地,用丝绸搭成棚子。石崇说我用五十里,你用丝绸我用彩绸把你压倒。斗富斗到这个程度。石崇的钱从哪来的呢?一个是盗墓。他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把他境内的古墓全盗了;第二是抢劫,抢商旅的钱。他的财富就是这么积累的。后来晋武帝对他非常宠信,到什么程度呢,“自铸铜钱”。就是皇帝司马炎和他说,你自己开铜矿,自己铸钱,要多少你铸多少,铸多少算多少。这样的皇帝哪有不亡的呢?整个西晋只有司马炎干了二十六年,尽管政治上不清明,道德败坏奢靡,但他的政局是稳定的。

到了第二代皇帝司马衷,晋惠帝的时候,“八王之乱”,后面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东晋更不要说,东晋十一个皇帝,没有一个是掌权的,权力全在权臣、望族、士族手中,所以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一个朝代。那么晋武帝干的最蠢的两件事是什么呢?一个是大封宗室。他认为他们司马家能够把曹家的皇位给夺过来,是因为他们曹家太孤弱,皇帝一点帮手都没有。大权旁落后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于是要吸取曹家的教训,所以大封宗室,封了五十七个王,都是司马家的子侄。王都封到各个州,州的军政大权、财权都在王的手上,每个王都有军队,有钱、有粮、有兵,这一旦有情况还不就造反啊。八王之乱的祸根就是这个,大封宗室。第二个就是立了个白痴太子,晋惠帝司马衷。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司马衷是个白痴,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那年天下大饥,老百姓没有饭吃,他发出了千古一问:“何不食肉糜?”没有米粥吃你不会吃肉啊?就问出这样的问题。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司马炎是265年登基做了晋武帝,290年司马衷晋惠帝继位,司马炎就安排了自己皇后的父亲杨骏辅佐。有人辅佐皇帝应该是没有事的,过去历朝历代中,小皇帝多得很,特别是东晋和东汉,几岁登基多得很,它为什么不乱呢?要把宰相用好,把文官集团用好。特别是宰相用好,有宰相管事,乱不了。但是司马衷有一个有野心的皇后,叫贾南风。贾南风的父亲就是前面讲的杀曹髦的中护军贾充,因为贾充为司马家立了大功,所以司马家就和贾家政治上联姻。这个贾南风非常有权力欲、非常有野心,只隔了一年,就用计把杨骏给杀了,然后让各个王相互对付,只过了几年,就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掌握了晋的朝政大局。她先废了太子,又杀了他,这引起司马家的极大的不满。“八王之乱”理由就是要杀贾南风,说我们司马家的权力怎么落到你贾家去了呢?这是我们司马家的天下,不是你贾家的天下。“八王之乱”的源头就是杀贾后。“八王之乱”乱了几年,东海王司马亮把皇帝司马衷毒死了,然后立了司马炎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晋怀帝。晋怀帝也没当多久,当了六七年皇帝,到了312年,匈奴左贤王刘渊,攻下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第二年杀了他。晋怀帝被俘虏后,因为洛阳被匈奴占了,西晋就在长安另外立了一个皇帝晋愍帝。只过了四年,316年,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晋愍帝献城投降,第二年被杀。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西晋前后五十二年,只有265年到290年晋武帝时期,政权是稳定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后半段二十几年全是乱七八糟。皇帝没有权力,天下大乱,八王内斗,耗尽了国力。“八王之乱”给“五胡乱华”提供了机会。“五胡”是指五个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羌族、羯族、氐族。鲜卑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慕容鲜卑,一支是拓跋鲜卑。“五胡乱华”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整个北方全部被胡人控制,胡人建立政权后对汉人大肆杀戮。汉人在北方待不住,就往南跑,特别是有钱人和士族,这就是衣冠南渡。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西晋晋愍帝被杀以后,琅琊王司马睿在王氏,即王导、王敦的帮助下,在南京建立了东晋。这就是东晋的来历。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第二个问题,讲讲前秦苻坚。

在北方的十六个政权里,前秦是最强大的,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苻坚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整个五胡建立的所有政权中,苻坚是最有才能的皇帝。苻坚的皇帝也是抢来的,本来是他的堂兄苻生当皇帝。苻生非常残暴,以杀人为乐,朝政搞得乱七八糟。他一看苻坚非常有威望,非常有才能,感到威胁到了他,就想杀苻坚。苻坚得到消息后就先下手为强,把苻生杀了,把皇帝的位置抢到自己手上。第一个,苻坚在政治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打击氐族的贵族,恢复法治,更重要的是重用汉人。他重用的宰相叫王猛,这是他最聪明、最正确的做法。不是王猛辅佐他,前秦没有那么强大。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王猛是非常能干的宰相,当时有一句话叫“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第二个在经济上他大修水利,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国力逐步恢复壮大。第三个,在文化上,一是尊崇儒学、兴办教育;二是苻坚把佛教立为国教,通过佛教思想,为他的统治建立意识形态;三是玄学,玄学是从魏末晋时传过来的。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南征北战,平定了几乎整个北方。苻坚有一个优点,同时也是一个缺点,太宽厚了。战争打完后,只要投降就不杀,投降的将军仍然当将军,原来的部队依然是他带。这既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弱点,导致他始终根基不稳。这为后来的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也为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覆灭埋下了伏笔。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第三个问题,讲讲王谢士族。

中国历史上,门阀士族有历史的渊源,最大的推力就是曹操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说到九品中正制,就要说到中国的官制。

中国的官制第一个阶段,先秦时期,是世卿世禄制,简单讲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当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当卿、当大夫的嫡长子继位当卿、当大夫。到了汉代叫察举制。察是考察,举是举荐。汉朝在刘邦刚开国的时候,用的官都是武将。当然也有文人,文人都是他的谋士。但是他没有建立一种完整的官制,完整的官制是在汉武帝时建立的。汉朝的官制是哪来的呢?士。这个“士”不是武士,是文士。朝廷办了一个学校叫“太学”,太学的学生毕业考试合格后,就去皇宫当郎。郎就是皇帝的侍卫。过几年皇帝看中了,就放出来做官。太学的学生考核不合格的,就放到郡、县当吏。吏,就是办事员。当了吏以后,通过察举制,由郡的太守推荐,叫举孝廉。孝是道德,廉是能力。举荐后再通过考核,主要是策问,相当于现在的申论,合格的放到皇宫当郎,不合格的再回去当吏。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汉朝的官都来源于“士”。这不等同于“科举制”。在汉朝时,书籍是很稀缺的东西,用的都是竹简。普通人家根本就没有书,书都被高官豪门垄断着,在太学上学的士全是高官贵族的子弟。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读不起书的,家里根本就没有书。但是这毕竟是一大进步,因为官都是考出来的。这是察举制。察举制在东汉天下大乱的时候,就搞不下去了,因为各个郡、州和朝廷的联系就中断了,东汉的天子对天下失去了掌控权;第二,天下大乱时人才到处流动,郡守无法推荐不在自己郡里的人才,所以曹操就把它改成九品中正制。九品就是对人才的评价分成上中下,上中下里再分成上中下,共九个品级,叫九品。中正是一种官,把每一个郡在京城最有名望的人任命为中正,专门评价推荐人才。中正只管推荐评价,不管其他政务。九品中正制在开始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搞了没多久就变味了。你是中正我也是中正,你是高官我也是高官,你推荐我们家的子弟门生,我推荐你们家的子弟门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没一个是穷人子弟,这就大大地推动了士族的产生。士族的势力非常强大,在中国存在了很久,一直到唐玄宗以后才烟消云散。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九品中正制”分类也属于“察举制”这一类。第三个制度就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发明人就是隋炀帝。隋炀帝虽然亡国了,但是对他的评价不能一味地否定。(他做过两件事,一是京杭大运河,到现在还在用;二是发明了“科举制”。)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科举制”是历史上最先进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到唐宋就非常的完善。那么大家就问了,“科举制”以后官是不是都是科举考出来的?不是。唐宋两代的官员,通过科举考出来的大概占40%多,另外那近60%的官是通过封荫当上的。父亲做官儿子也做官。封荫制是在清朝才解决,清朝采用三个限制。一是限制了官员的品级。不是所有的官都照顾,要达到五品以上,规定了资格。二是规定了名额。不管几个儿子,只照顾一个。照顾哪一个自己定,但是只能照顾一个。所以人数就大大的限制了。三是只能照顾功名,不是直接做官,不是父亲当官儿子就能直接当官。封荫是什么呢?就是贡生,相当于秀才的功名。但是要做官,还要考举人,考进士。封荫制在清朝才解决,在唐宋时期,官员的主体还是封荫制。当然封荫的官做不大,想当宰相是不可能的,当宰相必须是科举出来的。清朝也是这样,清朝在科举制之外还有两种途径做官,一是军功,二是捐纳,拿钱捐款捐钱买官。但这不是正途,会被人看不起,只有正途考进士出来的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清朝有个规定,大学士必须是进士出身,大学士是官员的最高品级,正一品,又叫超品,官至超品,位极人臣,指的就是大学士。尚书是从一品,总督是正二品。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左宗棠是立军功做的官,做了总督,但是他是举人出身,他没考上进士,终身遗憾。新疆叛乱以后,就叫他去新疆叛乱。正好那个时候朝廷开科举,他先上了一封奏折,说自己先不去,我要考科举,我要考进士,但这哪能等呢,直接就下旨,赐你进士出身,恩赐的一个进士。什么叫进士出身呢,清朝的进士录取以后分三等,第一等叫进士及第,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叫赐进士出身,第三等叫同进士。朝廷恩赐左宗棠,也是恩赐他第二等,所以左宗棠后面当了大学士。

察举制里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官制在历史的三个大阶段——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到科举制,作为一个发动机,大大的推动了中国封建的士族势力的形成。那么到了东晋的时候,士族门阀就更厉害了,形成了那种“门阀政治”。东晋的皇帝是最可怜的,也都短命,皇帝不停的换。同时正因为皇帝年龄小,不能亲政,权力都被这些门阀掌握了。门阀里面四大家:王、谢、桓、庾。

先简要说一下王家,王家祖居琅琊,在现在的山东临沂,祖上第一个出名人叫王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但是把王家的名望推到了顶峰的是王导和王敦,他们辅佐司马睿登基,东晋第一个皇帝是靠王家的力量将他推上去的。琅琊王司马睿到了江南、到了南京的时候,他不是司马家的直系后裔,没有威望名望,没有班底人脉,没有权力基础,靠的就是王导、王敦,靠王家这个大家族。而王家也想借助皇家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利益,两个人一拍即合,所以王导、王敦这两兄弟就辅佐司马睿做了东晋第一个皇帝,晋元帝。那时候有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天下是司马家的,权力是王家的,王导管政权,是宰相,王敦掌兵权,是大将军,这是王家。到王导死了,王敦要谋反,被东晋皇帝派兵在武昌镇压,王敦很快就病死了。王导、王敦死了以后,他们王家在政治上就一落千丈。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但是,在他们的后辈有一个名人叫做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行书第一人”,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中国第一行书。(真迹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咱们看到的都是摹本,唐朝的摹本。谁摹的最好最像呢?冯承素,他的摹本叫神龙本,现在看到的都是冯承素的摹本。行书还有其他的大家,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第三的是苏东坡的《寒食帖》。)王羲之有两个成语与他相关,一个叫“入木三分”。晋元帝要去郊祭,要王羲之把祝词写到木板上,把木板拿去刻字,刻工把木板的字削掉一层又一层,他的笔墨渗入到了木板里面去了,这笔力是多么雄健。第二个成语叫“东床快婿”。王导在位当宰相的时候,太尉郗鉴给他家的女儿选女婿,他想跟王导家联姻,王导答应了,说我们家子侄多得很,你随便选吧,选中谁就是谁。郗鉴派一个管家到他们家,其他子弟听说这件事后,都打扮的漂漂亮亮坐在那准备被选。管家一看少了一个人,就是王羲之,衣服都没穿好,肚子露在外面,正在东边房间床上睡觉呢!一看,王羲之。管家回去就给郗鉴说了情况,郗鉴说:“就是他了,带我去看看。”郗鉴一看就看上了,很儒雅,很有风度,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王羲之有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书法写的很好,并称“二王”。后面就不行了,王家在王导、王敦之后在政治上一落千丈,代之而起的是谢家。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谢家祖上是陈郡人,在现在河南太康,祖上在豫州做官,在淮南那个方向。谢家在西晋的时候还没有名气,到了东晋的谢安、谢玄这一代,尤其是在谢安、谢玄指挥打胜了淝水之战后,他们家的势力发展到了顶峰。当然,在淝水之战之前,谢安已经做了宰相了。先说谢安,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第一,他长的非常英俊,风流倜傥,非常儒雅;第二,非常有才干,没有谢安,东晋这个淝水之战必然失败,谢安先是做了大量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准备,选用了能干的将领,在战争期间在后方做总指挥;第三,非常能能容忍,隐忍,非常淡泊名利。有个词叫“东山再起”,谢安住在东山,当时属会稽郡,四十岁才出来做官,还是被逼的。他的名气当时太响,朝廷始终派人逼着他,催他去做官。他在东山隐居的时候,王羲之就是会稽郡的内史,两人是好哥们,关系非常好。不光是谢安的朋友崇拜谢安,连他的对手都崇拜他。他最大的政敌是桓温,桓温想篡位,但谢安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制约作用。尽管桓温和谢安是政敌,但是桓温非常敬佩他的道德、人品、文章、才干,于公是政敌,于私是哥们。如果没有他们谢家,东晋早就完了。再说到谢玄,他是谢安的侄子,淝水之战是前锋。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他干的两件大事,一是创建了“北府兵”。谢玄做官的时候先是在广陵,现在的江苏扬州,组建了一支军队,招募的是从北方避乱的流民,这些人对胡人非常的仇恨,与胡人作战时非常勇敢,战斗力非常强;谢玄在招募流民的时候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招,而是一群一群的招,他看这一群人的首领厉害不厉害,首领厉害就将一群人都接受过来,“北府军”就是建立在首领的基础上整合来的;他们来的都是流民,在江南,南方没有根基,又没有房子又没有地,想要出人头地,就靠打仗立军功,再加上谢玄治军有方,所以北府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淝水之战,谢玄所带的八万人,就八万北府军。为什么叫北府军呢?因为谢玄从广陵调到了镇江,当时叫京口,京口有一个名称叫北府,所以叫北府军。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第二个最大的贡献是打赢了淝水之战。谢玄是亲率人马跟前秦打,身先士卒。可惜的是,谢玄死的很早。淝水之战结束之后两年,或者说是383年的两年之后,385年,谢安就死了,388年谢玄就死了,谢玄死的时候才44岁,谢安死的时候65岁。他们死了以后谢家也不行了。谢家后辈也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叫谢灵运,这就到了南朝了。谢灵运是谢家的后代,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者,非常有文采。跟他有关的著名成语叫“才高八斗”,他说天下的文采就一石,曹植就独占了八斗,这叫才高八斗,还有两斗呢?我一斗,从古至今天下人共分另一斗。可见他对曹植是多么的崇拜,一个人占八斗,自己也不谦虚,我一个人一斗,天下人分另一斗。谢家彻底灰飞烟灭是什么时候呢?也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梁代的时候,侯景之乱,侯景在之前见梁武帝的时候说,我想娶谢家的女儿,皇帝说:谢家的门第太高,要另选一家,这就大大刺激了侯景。后来侯景之乱把建康打下来之后,把谢家的人全部杀了泄愤,谢家从此就灰飞烟灭。这就是王谢两大家。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第四个问题,讲一讲淝水之战简要的经过。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淝水之战在哪呢?两个说法:一个在合肥的南淝河,另一个说法是在寿县的东南,主流意见是后者。但是在前面五年,378年的时候,苻坚已经试探性的进攻东晋,派了两路人马,东路快打到扬州了,当时谢玄把他挡住了。西路打到湖北的襄樊,那时候叫梁州,那时候梁州的刺史叫朱序,守了一年多没守住,被俘了。苻坚看重了朱序的才能没有杀他,劝他到自己这来做官吧。(这是他致命的失误,没有朱序,淝水之战的胜利绝对没有那么顺利,朱序在里边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试探成功以后,苻坚就膨胀了,认为东晋不行,一打就顶不住,就准备大打。382年在筹划打东晋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一致反对。他说,我一百多万人,把马鞭扔到长江去,长江就要断。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来历,膨胀到这个程度。淝水之战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383年的八月份,苻坚派他的弟弟苻融,带领先锋军打下了寿阳,就是现在的寿县,东晋失败了,寿阳被占领。第二个阶段:另外一个部将占领了洛涧。洛涧被占淮河就被切断了,东晋在军事上就非常被动了,所以谢玄就派领部将刘牢之率领五千人马突袭洛涧,大胜,把洛涧又抢了回来。洛涧大捷大大激发了东晋的士气,这仗如果败了东晋的士气也就完了,五千对五万,消灭了敌人一万五。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到了383年11月份,淝水之战就开始了。在这之前有个小插曲,就是前秦部队截获了东晋一个将军叫胡彬,给谢石(谢安的弟弟)的信。东晋孝武帝看着东晋的形势很着急,就广招人才,谢安内举不避亲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他亲弟弟叫谢石,一个他侄子叫谢玄。谢石是都督,谢玄是前锋,前方总指挥是谢石。部将胡彬给谢石写了个报告,说是兵又少、粮又少,我都顶不住了,快点救我吧。这个信被苻融截获了,苻融大喜,报告苻坚。苻坚听到东晋兵也不够、粮也不够,抛下了大部队,率领8000轻骑兵从河南项城赶到了寿阳。进攻之前,派378年打襄樊俘虏的那个朱序去劝降,我100多万人,你就那一点人,你快投降吧。朱序不仅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重要情报,说了前秦军队号称100万,但都在路上,他的大部队还在进军的途中,现在在前线的人马并不多,等到兵马都过来就顶不住了,现在打吧,把他前锋打败了仗就赢了。这个情报让谢石改变了战略,由坚守改为主动进攻,这个情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谢石不调整战略死守的话,绝对守不住。前秦来了多少人呢?多种说法,最多说是112万人,最少说法也有80万,全军全部压过来了,坚守是坚守不住的。正因为他的大部队还在路上,前线战场的人马还不多,只有二三十万,才给了东晋的主动进攻的机会,这是朱序的贡献。谢石改变了战略主动进攻,进攻的时候,前秦的兵马在淝水的西岸,把西岸都占完了,东晋的兵过不去。谢玄想到了激将法,派人去和苻融说:“你把兵放到西岸只是坚守之计啊,不是速胜之计,你往后退退,把地方让出来,我渡河过去咱们决一死战。”当时苻融的部将对此坚决反对,但苻坚同意了。苻坚想到兵法有一句话叫半渡而击,我让出来,让你过,人马过来一半,还有一半没过来的时候用骑兵突击,前秦是北方胡人,骑兵强大,这不就打赢了吗。苻融说这是好办法,就答应了谢玄,兵力往后撤。没想到这个阵脚一松就不可遏止,部队全部往后退,阵脚乱了。这时候朱序起作用了,他在阵后大喊:“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大家都不知道真实情况,听说败就一窝蜂的往后跑。前面向后跑,后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就跟着跑,整个军队大乱。主将苻融看着不对,想着制止的时候,战马被乱兵冲倒了。这时谢玄看着敌军大乱,亲率8000精兵渡过淝水杀了过去,苻融被东晋的兵给杀了。前秦失去主将,加上阵脚大乱,兵败如山倒。前秦的兵力损失了七八十万,并不是被东晋的兵杀的,很多是被踩死的、途中流散的、跑了没有归队的。这里面的决定作用就是朱序,一是提供了情报,有了情报,谢玄改变了战略,由坚守改为主动进攻;第二就是前秦的兵力往后撤,他在大喊“秦兵败了”,朱序的贡献非常大。当然,谢玄身先士卒,亲率人马渡河去决战,整个军队谢玄指挥的北府军就才八万人,带人冲过去的时候才八千人。大家问东晋为什么就那么一点兵力呢?不是的,东晋还有很多兵力。长江的上游是由桓家控制,主将是桓冲,在武昌,管长江上游的防御,防止四川来的兵马顺江而下。那时候四川已经被苻坚打下来了,上游桓冲有二十几万人马。长江的中下游全部都交给谢安,控制防御,他那个时候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就是谢玄创建的北府军,一共八万人。战争经过就这样简单讲一下。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第五个问题,讲讲战争造成的影响。

直接影响:第一,前秦覆灭,苻坚损失了七十万人马,回到前秦的时候,两个人叛乱,一个是他的部将慕容垂,他带着成建制的三万人一个不少的回去了,所有人的部队都乱了,就他的部队没乱,可见慕容垂统兵之才。慕容垂是从前燕投降前秦的,回去之后看到苻坚没有实力控制他后,没有顾忌之后就建立了后燕,又反过来进攻前秦;另一个是姚苌,也是苻坚的部将,回去看到苻坚不行之后就开始自己干,谋反,在385年把苻坚杀了,建立了后秦。在北方建立起了以后燕、后秦为主的分裂政权,北方的统一没有了,前秦灭亡。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第二,从军事上讲,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的战例,在中国的军事史上非常有影响。第三个,淝水之战东晋完胜以后,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存续。因为当时北方被五胡占领,五胡不仅摧毁汉文化,杀汉人,以汉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在北方只剩下一点火星。而南方呢?淝水之战的时候,东晋立国才将近70年,从北方来的士族刚到南方来,还没有真正的扎根,而之前南方的文化是很落后的,文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在北方。北方人避难到南方,但是还没有站稳脚跟,文明也没有真正扎根。

如果东晋败了,整个天下被苻坚统一,胡人的力量从北方到南方,就会把北方的政策移到南方来,整个中华文明在全国就不行了,中华文明史就要改写,很可能会断绝。好在东晋胜利了,中华文明在南方慢慢扎根开花结果,南方的文化经济发展起来了。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北方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弘,汉化改革,汉文化这火又烧旺了。南方汉文化保存延续了,北方又复起了,中华文明在中国全境又占了统治地位。后面经过唐宋这两代,文化的大发展,中华文明的生机就非常的旺盛,从此以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灭绝中华文明。后面元、清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它可以打垮汉人的政权,但是摧不毁汉人的文化。淝水之战的历史意义事关中华文明的承续。我之所以讲一事一文一人,历史依据在这里,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承续。如果东晋败了,中华文明史很可能会断绝。现在就不是说五千年文明史了,历史就要改写。

淝水之战简介100字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