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环评师”乱象调查,资质挂靠成公开的秘密

“高产环评师”乱象调查,资质挂靠成公开的秘密

“环保部真正、最大的权力是环评。因为项目环评这关过不了,后面什么手续都办不了。”国家环保局(环保部前身)第一任局长、被誉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曲格平曾经这样表示。

一家仅有一名注册环评师的环评公司,4个多月内在全国25个省市累计编制完成64本环评报告书和1576本环评报告表。此事经环保组织公开披露后,生态环境部斥其为“环评形式主义”,引发了一轮行业核查风暴。

环评,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由专业机构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防止的对策和措施。

因此,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如今“闸门”开始松动。

资质挂靠成公开的秘密

“环评机构申请资质或由乙级资质升到甲级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环评师来支撑,而一直以来环评师并不富余,便有了挂靠这一说。”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丁文章介绍,目前环评资质挂靠可以分为个人的环评师挂靠和建设项目资质挂靠两种,“个人挂靠环评师资质每年能拿3万至6万元挂靠费;公司挂靠环评机构资质的,需要抽取建设项目费用的30%左右交给环评机构作为管理费。”

环评资质挂靠已经是行内公开的秘密。“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一再禁止,这股歪风开始收敛,但还是比较严重。现在是干活的基本没资质,有资质的基本不干活。”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负责人向春说。

不少受访专家认为,环评挂靠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挂靠行为,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编制和审批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严重扰乱了为环境把关的环评制度,丧失了环评的公信力和有效性,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使通过环评的项目也存有极大的环境隐患。

行业核查风暴

2019年11月19日,微信公众号“环评调查”发布文章《今日环评排行榜,及一个叫“张丽惠”的环评师》,披露张丽惠是福建瑞科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仅有的一名环评师和编制人员。从2019年11月7日到11月18日的11天内,张丽惠共编制8份报告书和94份报告表,涉及14个省份的五六十个不同县市。

“按规定,每份报告书都需开专家评审会,由环保局主持,项目负责人必须到现场汇报项目情况,并对专家评审会进行拍照、录像,项目送审时,这些资料都要附在档案里。”文章写道,“可见,这11天内,张丽惠最少飞行八次,除此之外,包括双休日在内,其平均每天审阅编制八九份报告表,可谓相当辛苦,堪称环评界的劳模。”

文章发出之后,几天内阅读量上万,张丽惠成为环评圈子的议论对象,她也很快趋于低调。信用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张丽惠大体保持了一天3—5份报告表的“正常数量”,进入2020年后,张丽惠编制的环评数量进一步减少,最后一份环评上传于2020年2月27日,累计编制9份报告书和176份报告表,其中一大半都是在引发关注前完成的。

披露山东锦华一个月后的2021年3月2日,广州绿网发布文章《数据披露环评市场异常经营现象》,对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环评师的项目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将1本报告书折算为10本报告表后,结果显示,部分编制主持人负责项目数量远高于普遍人员数量。

广州绿网指出,按照项目数量进行分区间统计,“正常”区间人员数量占比75.33%;“中度|异常”区间人员占比9.06%,这一区间人均项目数为183.4个,约为中位数的3.1倍,风险相对可控;“极度|异常”区间占比4.51%,却负责了28.46%的项目,区间人均项目数为465.8个,大致在中位数的4—37倍之间,“该区间人员大概率存在对其经营行为不负责甚至违法经营的情况,对整个环评市场存在严重的危害”。

“绿网整理的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公开的,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他没穿衣服。”环评师汤贤乱告诉财新,“有人指出来,我们就觉得害臊,没人指出来,就觉得这在行业内是个正常的事情。”

汤贤乱所说的信息公开,是指按照生态环境部“阳光环评”的精神打造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2019年11月1日上线以后,任何人都可以查阅环评机构及其环评师承担的环评数量、项目地点和失信情况等信息,“高产环评师”一定程度被暴露在阳光下。

而在此之前,“高产环评师”早已有之。在行业内曾有一名名声较大的环评师谭艳来,人称“谭工”,于2017年6月在重庆丰达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下称“重庆丰达”)登记为注册环评师。据公开资料,重庆丰达当时具有乙级资质,可以编写一般项目的环评报告表。2017—2019年,谭艳来签字的环评报告遍布全国,在各地被通报记分。

到目前,全国各地的环保部门仍在对谭艳来和重庆丰达追加处罚,却无法与之取得联系。

环评如何“走过场”

邝森(化名),某化工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一直忙着准备公司新上项目材料,最近在环评审批时卡了壳。公司委托当地一家环境管理咨询公司撰写环评报告,对方对新项目的废气处理装置能否使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表示质疑。

邝森清楚,老板投资这个项目是因为目前市场正火热,希望赶紧上马,最好两年收回投资,三年盈利,五年翻番—要是严格按照环保要求配备减排设施,这个构想基本要变成泡影。

为了报告顺利出炉,邝森对咨询公司投其所好,吃吃喝喝之外,还向对方团队的每个人都“意思”了一下,“乙方”也就没刁难,环评报告书写得光鲜漂亮,看不出什么毛病。其实,就算邝森不公关,咨询公司也不会一直为难他们—因为咨询公司本来就与邝森所在公司即建设公司签了商业合作,建设公司要为此支付环评费用。

但没想到,掩饰过的环评报告表,在送市环保局环评科审批时被评估单位(评估单位是审批机关设立的赋有行政职能的工作机构)发现了漏洞,被要求重新设计废气处理方案。

邝森面临的选择有两个:要么请老板拿钱改设备,要么请审批部门高抬贵手放条路。在他看来,后者更好操作一些—公司上一个项目上马前,他就是这么干的。

其实,审批过关这件事通常由环评机构来帮忙搞定,但邝森所属公司请的这家环评机构报价已经很优惠了,所以审批通关的公关只能自己解决。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4个部门: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当前,环评的基本程序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然后将环评文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后者则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技术评估,最后将环评批文函复建设单位。

而在环评流程里,邝森遇到的情况非常典型:一方面,本应处在第三方位置的环评机构,为了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撰写的环评报告并不真实;另一方面,负责“拧紧阀门”的审批部门,也会因为个人徇私大开绿灯。

环评制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之一,环评报告理应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它必须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否则,就背离了环评的初衷,其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可是,环评师乱象下,那些环评报告又有几多可信呢?环境保护,又从何谈起?

其实,环评报告弄虚作假、“猫腻”多多,已经屡遭诟病,这几年,媒体也屡屡曝出一些项目在环评报告环节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在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审批部门—评估单位—政府部门之间,早就滋生出一条灰色利益链,环评,不仅是一些人考证出租赚钱的途径,更是这些环节上一些居心叵测的官员等人捞钱的机会。

不少环评机构成为一些业主单位“打通环评关节”的“雇佣军”,早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了,而“雇佣军”再去“雇佣”那些挂靠的环评师,如此出台的环评报告,会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吗?会站在环保的立场上吗?更因为现在的很多环评均属“闭门环评”,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自然是频遭质疑。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