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技术(石蛙养殖技术及场地建造)

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它们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以昆虫为食。别看它长得难看,其肉多味鲜并且具有滋阴降火、健肝胃、解热毒等药用价值,历来都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近年来,由于野生石蛙越来越少,不少养殖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 在福建省龙岩市古田镇苏家坡村,有个80后名叫雷游松,近几年经过不懈努力和摸索,不仅养殖了当地很多人养不了的石蛙,并且还做到了零成本养蛙,给他带来了千万元的财富。

天道酬勤。为了攻克技术难题,雷游松迎难而上,苦心钻研,终于大成:仿生生态池,流动山泉水,从小蝌蚪时期喂养的南瓜粉到幼蛙、成蛙时喂养的黄粉虫、蚯蚓等活食,这么一套仿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使得人工饲养的石蛙,在品质上可以和野生的石蛙相媲美。最终,雷游松的石蛙养殖技术拿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国家专利。

野生石蛙人工驯养技术

石蛙又名棘胸蛙、石鸡、棘蛙、石鳞、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石蛙在重庆山区分布较广,由于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属于珍稀物种受到保护。石蛙四肢粗短肥壮,个体较大,成蛙体重250~400g,大的可达500g以上,一般商品蛙150g即可上市, 目前重庆市场价格为320~400元/kg。石蛙养殖具有特定的高端市场需求,价格高,经济效益好;但对水质、气候、地理环境和技术要求严格,发展潜力巨大,是山地特色高效渔业养殖的好项目。

石蛙养殖技术

一、石蛙简介

1.体态特征

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全身呈灰黑色,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胸部无刺,背部散布小型园疣,腹部光滑有黑点。石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12cm,成年体重可达250~750g/只,雌蛙6~10cm,性成熟体重150~300g/只。

2.生活习性

石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m。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m,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石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

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石穴中。石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

石蛙养殖技术

二、蛙场建设

养殖场址选择在水质优、水源充足、不旱不涝、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水温相对稳定、地势开阔、植被良好、交通便捷、管理方便、能防逃防害、有山泉水、矿泉水、溶洞水来源的地方建设蛙池最好。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在架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的地方也可在空置的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石蛙的生活习性,满足有水、陆、石穴和提供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1.亲蛙池的建造

亲蛙池面积以300~400m 2 为宜。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m,能蓄水1m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为佳。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蔽和栖息。

2.产卵池的建造

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0~60m 2 ,水深40~50cm。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3.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

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m 2 ,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cm,池底高出排水沟10cm。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也可使用专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2m 2 ,箱体高60cm,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筏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技术

4.蝌蚪池的建造

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m 2 ,池深50cm,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m 2 ,水深40~50cm,在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

三、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1.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伤病,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繁殖亲本。一般二冬龄蛙,雌蛙体重达200g以上,雄蛙250g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多,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虽然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也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2.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 2 。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

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

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以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3.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营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四、石蛙养殖技术要点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1.生长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卵黄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2.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喂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4.生长后期(50~78天)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喂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5.蝌蚪应分级饲养

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或者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6.投饲

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投喂方法: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内保持3cm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其内,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最好配上振动棒诱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发病的个体及时隔离治疗。

野生石蛙人工驯养技术

养殖场

7.越冬管理

水温低于8℃时,石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石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石蛙越冬结束。

(0)
网赚圈子的头像网赚圈子注册用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